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生态文明理念中找到了一条可以从源头遏制荒漠化的有效途径,借鉴"生态省"的建设思路,提出了建设"生态三北"的基本框架,其包括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道德体系和生态法制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2.
辽东山区次生林不同大小林窗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中3种(大、中、小)林窗为对象,通过对林窗内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监测,探讨了林窗形成早期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林窗(对照林分)相比,3种林窗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而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的质量分数则显著增加(P相似文献   
23.
江西省千烟洲地处亚热带,水量充足,具有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属常绿阔叶林地带.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小流域治理前的千烟洲森林植被早已破坏殆尽,以草丛为主,伴有小面积灌丛[1].1983年,中科院南方考察队在这里进行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研究,包括人工造林和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利用等,并建立了试验站.20 a后,千烟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物生产量与生物多样性快速增长.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植被类型由原来的荒草坡变成茂密的森林.1999年统计结果显示林地面积已达190.56 hm2,占千烟洲试验站总面积93.3%.植物群落结构也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4.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环境因子进行沙地樟子松林下常见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纯培养试验,探讨培养基、pH值、水分和温度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得到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外生菌根真菌在含有松针汁、马铃薯汁、酵母粉和维生素的培养基里生长较好;pH值对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影响较小,L.deliciosus 和B.sp.的最适生长pH分别为6.0和5.0,L.sp.在较广的pH范围内均可生长得良好,且在中性和弱碱性的培养基中长势均好于另外两种;水分对实验菌株的影响较大,在较低的PEG浓度(100 g PEG·kg-1 H2O)下,三种菌株生长良好,最适得生长PEG浓度为10%;高温容易导致外生菌根真菌死亡,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25-28℃.  相似文献   
25.
基于不同森林类型所受干扰不同,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构建一套适合于该区域的森林干扰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最优距离法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干扰度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多样性(5个指标)、生产力(3个指标)、林分结构(4个指标)、生态功能(3个指标)、林分健康水平(3个指标)等指标,以阔叶红松林为目标森林,应用距离法评价了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现有8个林型的森林干扰度。结果表明,森林干扰度老龄林(0.3178)和阔叶混交林(0.3989)最小,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近;其次是蒙古栎林(0.4262)、水曲柳林(0.4870)、花曲柳林(0.4983)、胡桃楸林(0.5016);红松人工林(0.6358)和落叶松人工林(0.6864)最大,表明人工林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26.
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辽东山区4种主要群落(柞木林、硬阔林、杨桦林和杂木林)主要树种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以及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值检验法、聚块性和扩散型指数分析其格局状况,并用聚集强度指数负二项参数K值度量了它们的聚集程度.结果表明:①蒙古栎、水曲柳、核桃楸、枫桦和山杨龄级存在明显的低龄缺损,为间歇型种群,其中蒙古栎、水曲柳和核桃楸属于增长型种群,枫桦和山杨属衰退型种群,色木槭、紫椴和春榆种群年龄结构呈不规则的倒J型种群结构,龄级完整,属于稳定型增长种群;②这些主要树种种群中,除了杨桦林群落中枫桦和山杨格局呈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的格局都趋于聚集分布;③各主要树种种群等级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种群在幼苗和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而在中树和大树阶段为随机或均匀分布,且各主要树种种群从幼苗到大树格局聚集强度逐渐降低,种群呈扩散趋势;④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
该文调查了20年前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幼苗而长成的群落,分析了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检测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效,并以基盘分析20年期间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从而探讨首次透光伐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20年后红松植株高均小于4 m,大于3 m的植株仅占13.9%,平均高为1.8 m,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078 m/a;大部分红松仍位于灌木层,这说明在无法保证光照的环境中红松生长十分缓慢,应实行透光伐。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为:先有一个2~3年的缓慢生长过程,随后加速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锐减并稳定在一个极低值;林冠下栽植红松后4~12年是红松快速生长时期,这9年期间平均径向生长量为3.06 mm/a;第8年平均径向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3.45 mm/a;第13年红松径向生长量急剧下降,在1.32~1.83 mm/a之间。根据受压判断公式测得在12年后应进行首次透光伐。   相似文献   
28.
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林结构与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已成为三北沙区防护林主要乔木造林树种,但是,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沙地樟子松却出现了生长衰退、枯梢直至死亡的现象,而天然状态的樟子松在该阶段却正处于旺盛生长期。为了比较沙地人工樟子松林与天然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特点及所处立地的生态因子的异同,对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最早引种沙地樟子松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樟子松林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函数可较好地模拟人工林树木直径分布,正态分布函数可用于模拟天然林树木直径分布。基于树干解析的树木生长模型(Chapman-Richards)分析,人工林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相对生长率与平均生长率的最大值比天然林分别提早11、22年,6、18年和35、59年。人工林材积的生长加速度高峰值出现在14年,而天然林则出现在33年;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43年,天然林为102年;因此,可以推断天然林的寿命比人工林要长近60年。这一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综合作用:1)两种起源地生态因子的巨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人工林区的纬度、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海拨高度等较天然林区高;2)人工林的林分密度较天然林大;3)人工林区的干扰强度较天然林强。图4表6参23。  相似文献   
29.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调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数量、幼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及其幼树出现的生境.结果表明:在结实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内均有1年生落叶松幼苗,其数量与人工林种子库落叶松种子数量有关,其存活和生长(高生长和叶片数量)状况明显受林分开阔度、地面植被盖度和枯落物的影响.1年生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内生长缓慢,一般高生长不超过6 cm,地径生长不超过0.1 cm,叶片数量不超过25针.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幼苗4月末开始出现,6月份幼苗数量最多,9月份林内大部分幼苗死亡.这表明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下不能正常存活和生长,而影响其存活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草本灌木和地面枯落物.另外,长白落叶松林下很难见到幼树,只有在有种源、光照充足、草本灌木和枯落物少,以及土壤较湿润的生境中能见到其幼树.  相似文献   
30.
为了诊断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原因,我们比较分析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叶片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天然林中的樟子松叶片内氮、磷含量均比人工林中低,而钾含量比人工林高。樟子松人工林叶片中 N:P, P: K 和N: K在45年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从植物养分含量的角度来看,这一结果表明氮或磷可能不是沙地樟子松生长的绝对限制因子。然而,天然林和人工林叶片中的钾含量比以前报道过的松属植物中的含量都要低。天然林叶片中的N: P比值在正常的范围内,但人工林的则在该范围以外。这些结果表明天然林具有比人工林更好的养分平衡状况。如果只从樟子松的生长地来考虑,我们可以认为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现象可能是因其它的矿物元素或者氮和磷的有效性,而不是氮和磷的绝对含量不足造成的。养分的不平衡状况和人工林内针叶快速分解可能也是衰退的重要因素。图3表3参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