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林业   5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水青冈属(Fagus)植物不连续分布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山地,是北半球落叶阔叶林的重要建群种.笔者结合欧洲和日本关于水青冈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水青冈在欧亚大陆的起源问题,水青冈林的结构,其生长和更新特性,以及水青冈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中国是水青冈属的分布中心,包括长柄水青冈(F.longipetiolata)、米心水青冈(F.engleriana)、亮叶水青冈(F.lucida)、台湾水青冈(F.hayatae)和巴山水青冈(F.pashanica),但其分布区域较狭窄,遗传多样性不高,并有更新不足的现象.  相似文献   
82.
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植物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根据植物的用途 ,将喇叭沟门林区植物资源分为 9类 ,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前景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林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83.
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0  
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与北京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保护好该区生物多样性尤为重要 .通过对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计算 ,其直接使用价值为 845 6 7万元 ,间接使用价值为 2 491 8万元 ,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生态功能价值远远超出其产生的实物价值 ;林区森林植被系统每年可吸收CO2 38万t,释放O2 2 8 4万t,减少土壤侵蚀 48 4万t,可吸收SO2 1 6 34 5t.  相似文献   
84.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黑龙江五营林区为主要对象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类型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的分析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和可持续经营措施 .阔叶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地区最典型和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但其面积和蓄积都在迅速减少 ,显著的特性是通过优势树种红松的世代更替及其与阔叶树种的相互更替 ,维持群落的周期性波动和稳定结构 ,经营上应采取保护措施 .硬阔叶林是阔叶红松林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 ,在一些地区成为杨桦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的中间途径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次生硬阔叶林稳定性小 ,尤其是那些由硬阔叶树形成的纯林更是生长速度慢 ,更新不良 ,结构不合理 ,必须采取有效的恢复途径 ,减缓退化 ,实现可持续经营 .杨桦林是最典型的次生软阔叶林 ,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 .杨树和桦树都是生长速度快的强阳性树种 ,阔叶红松林一经破坏 ,它们首先占据采伐和火烧迹地 ,迅速成林 .然而 ,这些树种材质不良 ,群落结构单一 ,生产力低下 ,极易被其它树种所代替 ,所以要迅速调整杨桦林结构 ,采取恢复和重建措施 ,发展阔叶红松林 .至于非地带性植被云冷杉林和落叶松林等采取维持措施 ,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相似文献   
85.
以四川华蓥山拟放归大熊猫区域的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生境适宜性指数(HSI)模型,探究采伐留养与施肥的经营措施对白夹竹生长状况和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经营后的白夹竹生长状况比未经营好;实施采伐留养与施肥的样方主要是白夹竹的适宜生境,而未采取措施的样方则主要是白夹竹的一般适宜和次适宜生境。白夹竹对海拔、坡度这两个环境因子的适宜性变化具有明显的经营效果差异(P<0.05)。可见,华蓥山采取的采伐留养与施肥的经营措施明显改善了白夹竹的生长状况和生境适宜性,但仍需在以后的经营中注意对乔木、灌木的保护,合理调节林分密度,以期为白夹竹的可持续利用和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6.
87.
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3.3和地理信息系统Arcmap,以林相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位于长白山南坡的横山林场其森林景观的总体特征、景观水平异质性和景观类型水平异质性3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山林场优势景观类型是林地,其他景观类型零散分布其中;天然阔叶林在森林景观中占有绝对优势,破碎度小。研究区景观异质性较高,景观类型丰富,人工林结构不合理,应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景观斑块结构,保护森林景观多样性。  相似文献   
88.
本研究旨在分析长白山林区北部景观格局特征,并以此作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构建长白山地区整体森林保护格局的依据。基于泉阳和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林相图,利用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优势树种和龄组的角度,分析了景观构成要素和森林保护现状,在景观水平和斑块水平上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指数特征。结果表明:有林地主导着土地利用类型,森林景观优势明显,研究区整体景观存在破碎化,优势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比较严重;森林景观中各优势树种和龄组景观的优势度较弱,景观连通性较差,树种与林龄结构复杂,景观破碎化更为严重;幼龄林是破碎化最严重的龄组。人为活动对优势树种和林龄组成有着显著的影响,人为干扰是景观破碎化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该区应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引导作物栽培合理开展,改善景观破碎化现状并建立有效的生态廊道,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
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信息,结合遥感影像、文献信息和专家经验,研究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及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丰富度空间格局,确定了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分析了大熊猫保护区对热点区保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区内,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有293种,包括哺乳动物109种、鸟类58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动物35种、高等植物73种;其中,IUCN极危物种11种、濒危物种48种、易危物种111种、近危物种74种,列入CITES附录Ⅱ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293种珍稀濒危物种中,133种为中国特有,19种为大熊猫分布区特有。大熊猫分布区中,岷山的文县和平武,邛崃山的汶川、宝兴和康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达到15~19种/km2,物种密集区呈块状或线状破碎化分布;秦岭山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集中分布区,丰富度为5~6种/km2;海拔1400~1600m和1800~2000m,分别为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区段,物种丰富度达186种和77种;800~2800m是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最密集的海拔范围,分别覆盖了88.4%的珍稀濒危物种和87.2%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区有6个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0.5%,覆盖了分布区85%的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7.2%,覆盖了85%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27.6%的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和21.4%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保护了71.7%的珍稀濒危物种和70.7%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维护大熊猫种群的持续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美化城市及开发利用北京地区乡土观赏植物,在调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园林观赏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共有13属22种,其中黄芩属(Scutellaria L)、青兰属(Dracoce phalum L.)的观赏价值较高。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形独特,花期从春天至秋天皆有,花色有白色、粉红色、淡紫色及紫色等,株型有高有低,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都很高,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