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7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7篇
  10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概述了藜麦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藜麦耐盐碱、抗旱、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国内藜麦种植现状及其推广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藜麦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谷子高产施肥中氮、磷、钾肥的最佳施用方式。[方法]以谷子品种“张杂10”为材料,研究氮、磷、钾肥运筹对谷子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产量最高的处理为N4,氮肥施用量为225 kg/hm2,产量为7443.55 kg/hm2。磷肥处理产量最高的是P5,磷肥施用量为240 kg/hm2,产量为6800.45 kg/hm2。钾肥处理产量最高的是K4,钾肥施用量为90 kg/hm2,产量为7180.16 kg/hm2。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产量、穗粒重、千粒重以及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但降低脂肪和纤维含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产量以及蛋白质、纤维的含量,但降低脂肪含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产量以及灰分、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的含量,但降低蛋白质的含量。[结论]氮肥是提高产量的最主要决定性因素,磷肥和钾肥只有与氮肥相互配施才能发挥增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低温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小雪芽”叶片低温诱导锌指蛋白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长度为698bp,与大豆锌指蛋白mRNA同源性为83%,与蓖麻锌指蛋白mRNA同源性为82%;具有可编码230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与“福鼎大白茶”冷诱导锌指蛋白eDNA序列相比,该eDNA序列在50—51位上核苷酸AT缺失,第143位的A被置换为G,第654位T缺失。其翻译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福鼎大白茶”同源性达到99%,但有3个位点的氨基酸变异。该基因表达丰度明显低于“福鼎大白茶”。研究认为,基因结构差异,引起表达强度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能是引起“小雪芽”品种对低温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遮荫对茶树新梢叶绿素及其生物合成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遮阳网遮荫处理对鸠坑、龙井43、水古新梢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和新梢叶绿素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遮荫降低光照强度,茶树新梢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δ-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 ALA)、卟啉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 PBG)、尿卟啉原Ⅲ(Urogen Ⅲ)等含量降低,而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Ⅸ, ProtoⅨ)、镁原卟啉Ⅸ(magnesium protoporphyrin Ⅸ, Mg-ProtoⅨ)、原叶绿素酸酯(protochlorophyllide, Pchlide)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蘖成穗是小麦高产栽培中决定群体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不同穗型冬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其调节机理,进而提高小麦产量,研究归纳了遗传因素、群体环境因素、内源激素等方面对不同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以后研究应侧重于各种因素影响分蘖发生的机制以及因素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分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激素间平衡及基因表达、调控与小麦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以期为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30个甜高粱品种茎秆糖产量与干物质生产特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高粱是一种主要的生物质能源作物,加强甜高粱品种改良与高产栽培对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条件下(大田种植密度15 000株/hm2),研究了国内外30个甜高粱品种茎秆糖含量与抽穗前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对成熟期糖产量起直接贡献作用的性状由大到小排序为:抽穗期干物重、抽穗期含糖量、抽穗后干物重所占比例和抽穗后含糖量。其中,抽穗期干物重对糖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与其简单相关系数接近,而抽穗期含糖量与此时期干物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最终与糖产量密切相关。抽穗后含糖量由于与抽穗期干物重显著负相关,使其对成熟期糖产量的负间接效应大于自身正直接效应,表现与糖产量弱负相关;抽穗后干物重所占比例则总间接负效应远大于自身正直接效应,最终与糖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提高茎秆含糖量基础上增加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是甜高粱高糖产量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传统稻鱼系统生产力提升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在提升传统农业系统生产力的同时又不破坏其内涵、还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受到研究者持续性关注的挑战性课题。本研究以具有1 200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例,研究稻鱼系统鱼的放养密度对生产力和环境的影响,探讨能够显著提升稻鱼系统生产力且又不破坏其传统性(产品优质、环境友好)的途径。研究表明,传统稻鱼系统(RF)(田鱼目标产量375 kg.hm 2)与水稻单作系统(RM)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及铵态氮(NH4+-N)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田鱼养殖密度提高(鱼产量由750 kg.hm 2提高到3 000 kg.hm 2)和饲料投入的相应增加,稻鱼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产出大幅度提高(稻鱼系统的净经济收入增加25.2%~101.4%),但稻鱼系统(RF)水体的COD值及TN、TP和NH4+-N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当鱼目标产量增至3 000 kg.hm 2时,水体TP含量和COD值显著提高,面源污染风险增加。分析还表明,鱼放养目标产量为2 250 kg.hm 2时,稻鱼系统经济效益最佳,此时净经济收入比传统稻鱼系统增加55.9%,并且不会对水体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作物产量和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数据,利用GIS技术研究了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小麦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农田表层SOC关系。结果表明,乐都县小麦单产和SOCD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区域特征,地形、土地利用方式等结构性因素影响SOCD和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后,乐都县小麦单产与SOCD在空间上呈相反分布,高产区SOCD最低,低产区SOCD最高。这两个时间段,高产区小麦单产增幅仅为0.5%,SOCD增幅却达11.5%;中、低产区小麦单产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2.9%、18.9%,SOCD却呈降低趋势,降幅分别为24.6%、29.8%。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麦品种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间磷素吸收利用和收获指数的差异,筛选磷高效型品种,以山东省不同时期3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磷素在不同品种各器官中的含量,并对磷素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各器官中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其中以茎叶提高幅度最大,籽粒提高幅度较小;不同品种问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高肥力下备品种平均磷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分别比低肥力下降低了10.22%和2.61个百分点.通过聚类筛选出4个在高低两肥力下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5个仅磷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其中一个只适于高肥地,一个只适于低肥地,四个仅磷收获指数高的品种,其中有两个只适于高肥地.  相似文献   
20.
不同渗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济麦20和鲁麦21号为材料,在露天不封底瓷管和防雨棚封底瓷管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渗灌覆膜处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和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提高幅度因品种和渗灌深度不同而异.在露天条件下,较之地表灌溉不覆膜,20 cm渗灌加地膜覆盖处理可使籽粒产量提高13.67%~11.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59%~12.08%;在防雨棚条件下,籽粒产量提高20.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57%,40 cm渗灌籽粒产量略高于20 cm渗灌,但差异不显著.露天栽培条件下不同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高达2.6063 kg·m-3 ·m-2,而防雨棚条件下仅为1.3482 kg·m-3 ·m-2,相对提高93.31%,籽粒产量提高102.90%,生物产量提高77.41%,收获指数提高13.99%,而总耗水量仅增加22.48 mm.试验结果说明深层土壤水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