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94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花生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安康市2000年新引进的4个花生品种为材料,以当地品种为对照,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4个花生品种在安康地区的表现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徐花5号、天府9号、8130均属中熟、大粒品种;天府10号属珍珠豆型中小粒品种。四个品种均具有枝株矮、直立抗倒伏、结果集中、果大粒饱、商品性好等特点。连续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四个品种产量均高于本地农家品种,增产效果明显,建议在安康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及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法对1949-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旱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降低粮食主产区旱灾风险及灾害损失的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除江苏省外,干旱发生率均高于60%,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2)东北地区各省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均呈现增加趋势且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长江流域的湖北和四川省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江西和湖南省干旱受灾率呈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M-K趋势检验,变化趋势不显著;上述长江流域四省干旱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湖北和四川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黄淮海地区除江苏省干旱受灾率呈微弱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他各省干旱受灾率均呈减少趋势,但只有安徽省通过M-K趋势检验,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黄淮海五省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河北和江苏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3)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旱灾受灾率变化突变点为2002年,之后呈减少趋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受灾率变化突变点分别为1977、1970、1983和1977年,之后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各省区干旱成灾率突变点如下: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1988、1977、1981和1984年,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分别为1961和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分别为1986和1975年,各省区干旱成灾率在突变点之后均呈增加趋势。综上,粮食主产区干旱灾害发生率普遍较高且年际变化大,东北地区旱灾影响范围、规模以及致灾程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虽然干旱影响范围和规模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是旱灾的致灾程度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干旱受灾率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00年后;干旱成灾率增加趋势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201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3.
结合社会情境理论,以“社会情境—空间生产—空间特征”为研究范式,选取了政治、经济、文化3个关键性情境要素,以时间为线索,将广州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恢复与建设为导向、以革命与生产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打造城市名片为导向和以生态友好为导向5个阶段。通过梳理发展历程的成因,从而得出:广州城市公园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演变机制为社会秩序的空间化过程,即动态平衡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不断博弈的社会关系共同作用于空间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地燕麦形态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为筛选出适宜盐碱地燕麦生长、增产增效的改良措施,试验设8个处理分别为对照(A)、腐熟秸秆还田(AF)、750 kg/hm2菌肥(B)、腐熟秸秆还田 750 kg/hm2菌肥(BF)、1500 kg/hm2菌肥(C)、腐熟秸秆还田 1500 kg/hm2菌肥(CF)、2250 kg/hm2菌肥(D)、腐熟秸秆还田 2250 kg/hm2菌肥(DF),并对盐碱地燕麦形态指标、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腐熟秸秆还田和菌肥均有利于燕麦在盐碱地生长,各时期CF处理燕麦株高、根长、根系活力、Gs、Tr、Pn、Ci和SPAD等指标较其他处理表现最好;其中CF处理的籽粒产量、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达3530 kg/hm2、30910 kg/hm2和6521 kg/hm2,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31.23%~129.22%、10.47%~102.69% 和8.73%~109.10%。若不使用腐熟秸秆的情况下,菌肥最佳施入量为750 kg/hm2,综合评价,1500 kg/hm2菌肥结合腐熟秸秆还田是该地区盐碱地改良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烤烟小苗膜下移栽适宜的破口温度及大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白、黑膜膜内外空气温度、塘底土壤温度及不同破口大小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田间空气温度的增加,膜内空气温度随之大幅度增加,白膜膜内温度均大于黑膜膜内温度。当田间空气温度低于20℃时,通过小苗膜下移栽改变烟苗生长环境可达到保温的作用;田间空气温度高于27℃时,膜内空气温度达到45℃时,应及时进行破大孔处理,以防高温灼伤烟苗。在环境温度可以保障烟苗生长需求的前提下,较早破口相对利于烟苗生长。  相似文献   
16.
201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产量、品种等方面分析201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特点,提出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粱喷施不同剂量矮壮素、乙烯利溶液进行田间试验,旨在探明矮壮素、乙烯利溶液对高粱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实验采用两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于拔节期喷施(2014 年7月5 日)。乙烯利、矮壮素各设6 个浓度梯度,乙烯利稀释倍数分别为100 倍、200 倍、400 倍、800 倍、1000倍及清水对照;矮壮素稀释倍数分别为100 倍、250 倍、400 倍、550 倍、700 倍及清水对照。结果表明,2 种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而控制植株的伸长生长,乙烯利(抽穗期)对高粱植株矮化作用分别比对照提高29.32%、34.58%、21.80%、21.8%、2.18%;乙烯利(成熟期)对高粱植株矮化作用分别比对照提高21.07%、22.16%、19.77%、18.63%、12.11%;矮壮素(抽穗期)对高粱植株矮化作用分别比对照提高5.43%、13.18%、3.10%、3.88%、8.53%;矮壮素(成熟期)对高粱植株矮化作用分别比对照提高9.94%、29.19%、13.64%、18.01%、14.91%。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矮壮素对高粱籽粒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乙烯利以稀释200 倍喷改善高粱籽粒品质效果最为明显,矮壮素以稀释250 倍效果明显。喷施乙烯利的矮化效果较喷施矮壮素显著,但是在改善高粱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产量方面差别不大。在生产上,通过拔节期喷施乙烯利、矮壮素可有效控制高粱株高,实现增密增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高蛋白野生大豆氮素积累规律,本试验选取3类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材料,在各生育期对根瘤生长特性及根瘤氮代谢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R2-R8的根瘤数呈显著正相关。V6-R2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数增加较快,整个生育期根瘤重不断增加。三种类型大豆的血红蛋白含量、单株血红蛋白总量在R2-R8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V6到R8期高蛋白野生大豆血红蛋白含量、总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类型大豆材料,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2-R8期三种类型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酰脲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高蛋白野生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而酰脲含量却又高于其它两种类型材料,且差异性显著。这可能说明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衰老较慢、根瘤内氮代谢物含量丰富,生育后期仍具有较强的酰脲合成与运输能力是形成该类型大豆籽粒高蛋白质含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培育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2010年全球森林碳汇市场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现状, 提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培育的路径选择:加强国际森林碳汇项目推广合作, 推动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 发展一级市场交易, 稳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 立足国内市场, 推动森林碳汇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将自愿减排作为目前发展的优先安排。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化肥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中国是消耗氮肥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氮肥总消耗量的36%以上,然而我国农田氮肥的当季利用效率为30%~35%。化肥的大量施用所造成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还会引起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不利于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构想的实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质量,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