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3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3篇
  38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针对河套灌区宽畦田、大畦块导致的灌水效率低的问题,为探求变化环境下适宜畦田规格参数,通过不同畦宽下的精细水平畦灌灌水试验,分析了水流运动状态、灌水质量以及成本效益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畦宽对土壤入渗水深以及灌水质量均有较大影响,畦宽为23m时水流推进时间延长,畦首入渗水深增大,有效水利用效率BWUF和灌水均匀度Du仅有59.78%~77.40%,84.61%~87.02%,灌水效果不佳;畦宽缩小到10~15m时,BWUF和Du分别增加11.96%~20.61%和2.49%~5.95%,灌水质量有显著提高;畦宽缩小到5m时,相对入畦单宽流量增大,大量灌溉水聚集在畦尾,使得畦尾入渗水深增加,畦首入渗不足,导致田面水流分布不均匀,灌水质量降低。(2)通过分析各处理成本构成以及产量效益情况,可以发现农业生产中花费最大的仍然是化肥、种子、地膜等其他费用,占到总种植成本Tc的70%以上;实施激光平地和缩宽等措施后田埂数量增加,导致机械成本较当地对照处理增加0.3~4.6倍,尽管水费略有减少,但Tc仍增加2.72%~9.98%。(3)在开展节水试验时,其节水效果和经济效益通常是矛盾的,节水效果好的方案往往经济效益较差,而节水效果较差的方案其经济效益反而会有所提高,建议在灌区推广节水新技术时按照1095~1665元/hm^2的补贴标准对农民发放节水补贴进而来增加农民积极性。(4)通过分析经济、节水效益不同权重组合下的综合效益函数,初步确定在进行方案优选时,若优先考虑节水可适当缩小畦宽,若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可适当放大畦宽,均可使其综合效益达到最大。研究结果可为灌区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2.
开展“水土保持一张图”建设是“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保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科学准确把握关键性指标、高效综合应用水土保持时空大数据、简明生动展示水土保持行业态势及成果,基于陕西省水土保持信息化资源,通过建立“水土保持一张图”的关键指标体系,构建时空大数据管理平台,对全量水土保持数据的可视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以实现。建设的陕西省“水土保持一张图”实现了二、三维地图展示、多元化数据统计、感兴趣时空筛选及全量化详情查询等功能,可支撑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测业务运行状态、查看业务管理成效、推测业务发展趋势,服务水土保持智慧化模拟和精准化决策,有助于推进陕西全省水土保持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3.
西辽河平原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比研究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西辽河平原为研究区,设置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灌溉方式和高、中、低3种灌溉水平,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根系分布、耗水量及产量等进行分析,寻求适宜试验区玉米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结果表明:(1)平均叶面积指数膜下滴灌较浅埋滴灌处理高13%~20%。膜下滴灌根系在30 cm土层内分布均匀,浅埋滴灌根系分布较膜下滴灌深10 cm。(2)膜下滴灌总耗水量较浅埋滴灌低9%,节水效果明显。(3)平水偏枯年膜下滴灌处理产量高于浅埋滴灌7%~15%,平水偏丰年膜下滴灌处理的产量低于浅埋滴灌处理6%~19%(p0.05)。(4)中水处理产量高,水分生产率最大,为最佳灌水处理。(5)对不同研究区通过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当年降雨预报推算生育期降雨量,对于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膜下滴灌更佳,灌溉定额为186.1 mm,灌水7次。降雨量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浅埋滴灌更佳,灌溉定额为228.0 mm,灌水8次。研究结果可为试验区及类似地区玉米高效灌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4.
针对河套灌区宽畦田、大畦块导致的灌水效率低的问题,为探求变化环境下适宜的畦灌技术参数,在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典型试验基础上,采用不同灌溉设计方案对典型砂土较大田块(长×宽为80m×25m)灌水质量进行评价,并在WinSRFR模型模拟基础上分析不同参数对最佳方案灌水质量指标的敏感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砂土畦田规格(80m×25m)较大时农田灌水效果较差,在中等流量(入畦流量Q=20L/s、单宽流量q=0.80L/(m·s))水平下,减少尾部25%的田间面积(改水成数从1.0降低至0.75)可节省40%的灌水时间,并可减少16%的灌溉水在水流推进过程中的渗漏损失。采用田块规格+灌水时间设计方案后灌水效果较典型田块得到显著改善,垂直分割田块(80m×12.5m)在较大流量水平(Q为26~30L/s、q为2.08~2.40L/(m·s))下灌水效率从67%~80%提升至97%~99%,灌水均匀度从0.59~0.79提高至0.84~0.95,储水效率从1.17降低至0.76,并且可以节省当前灌水时间的20%以上,中等流量(Q=20L/s、q=1.60L/(m·s))下在获得更优灌水质量的同时可以节省40%的灌水时间,节水效果显著。不同参数对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计划需水水深对灌水质量影响明显,极小单宽流量情况下灌水质量受田面坡度、畦田长度影响较小。建议灌区采用的砂土畦田规格为80m×12.5m,并且可根据实际不同来水流量选择所需的最佳单宽流量和灌水时间组合。  相似文献   
135.
为利用多源数据构建毛乌素沙地腹部土壤含水率建模指示因子,通过微波后向散射系数、地表温度、缨帽变换要素、波段反射率、干旱指数和地形要素等17个变量为建模因子,分别以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3种方法构建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对比,并对研究区的土壤水分分布进行制图。结果表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是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的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决定系数为0.64),其次是地表温度(0.6)、σVV(0.38)、植被指数(0.38)、波段7反射率(0.35)、σVH(0.32)、波段6反射率(0.3)和反照率(0.26)。相比于未筛选变量所构建的模型,利用最优子集筛选(Best subset selection, BSS)变量所构建的模型精度均有所提升。其中PLSR在处理共线性方面表现最优,ELM回归模型最稳定。RF模型具有最高的精确度,4月,决定系数为0.74,均...  相似文献   
136.
土壤水分的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评估对干旱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我国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最优模型,基于Landsat和MODIS数据进行改进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结合下垫面因子、地形因子、气象因子、植被因子等多要素环境因子,通过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两种方法构建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并与Landsat(未进行融合)构建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进行对比,最终筛选得到最优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并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土壤含水率环境因子相关分析中最重要的预测因子(0~10、10~20、20~30 cm土壤深度处R2=0.85、0.82、0.79),其次为降水量(R2=0.73、0.68、0.71)、高程(R2=0.71、0.70、0.71)、水体指数(R2=0.69、0.69、0.68)、归一化盐分指数(R2=0.68、0.67、0.65)。与未进行时空融合所构建的模型相比,利用ESTARFM时空融合所构建的模型精度均有所提升,考虑ESTARFM时空融合时,ELM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89、6.58%、3.93%,RF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8、7.25%、4.95%;未考虑ESTARFM时空融合时,ELM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5、7.37%、5.24%,RF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1、7.48%、5.30%。表明ELM模型比RF模型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效果更好,且ELM-ESTARFM为土壤含水率反演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ELM-ESTARFM遥感反演模型监测了乌审旗全域土壤含水率,发现研究区北部和西北部的土壤含水率较高,南部地区的土壤含水率较低;对于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沙地,耕地区域0~10、10~20、20~30 cm土层含水率分别为18.92%、19.34%、21.84%,林地为11.80%、11.87%、12.40%,草地为10.97%、11.02%、12.22%,沙地为5.07%、5.35%、5.67%。  相似文献   
137.
亚库甫·阿不力米提是叶城县有名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经纪人,谈到他与核桃的情结,似乎有着许多说不完的话题.是核桃帮他敲开了致富的大门,改变了他生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8.
农田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公主岭市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1983年)4种耕层构造(上虚下实、全虚耕层、全实耕层和虚实并存)上,通过对玉米出苗率、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系及产量指标测定,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玉米出苗率为94.90%,明显高于其他耕层,增加苗期玉米株高和茎粗,叶片数较全虚耕层和上虚下实耕层分别增加0.8和1.2片,但与全实耕层相比差异不明显。从玉米生育中后期来看,虚实并存耕层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加叶面积,改善根系性状,与上虚下实耕层比较,根条数增加16.80条,气生根和地下根干重分别增加4.60 g和20.50 g,且气生根层数增加0.80层。同时,虚实并存耕层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耕层,增产幅度为8.17%~15.02%,上虚下实耕层产量最低。可见,虚实并存耕层"既发小苗,又发老苗",稳产高产,是较为理想的耕层构造。  相似文献   
139.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创制提高玉米产量的适宜的耕作方法。以郑单958为试材,利用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对免耕、翻耕、旋耕和深松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干物质重及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深松耕作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重,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传统耕作提高幅度为4.9%~19.2%,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增幅为8.3%~11.5%,留茬深松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40.
为解决保定市葡萄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销售困难、种植效益低等问题。引进示范葡萄新品种"博欣1号",开发集成了一套春季绑蔓上架、整形修剪、抹芽、定梢、摘心、花果管理、避雨及防雹防鸟、冬季修剪、埋土防寒等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