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38篇
  16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TLP)是病程相关蛋白第5家族蛋白,在部分物种中发现有的TLP蛋白C端融合了激酶结构域。为探讨该类融合基因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甘蓝型油菜中鉴定到一个N端具有TLP结构域,C端为富含丝氨酸苏氨酸受体类激酶结构域的基因(BnTLK1)并成功克隆该基因。序列分析表明BnTLK1第254至27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跨膜结构,三级结构形成两个明显独立的TLP和激酶结构域。转录组数据显示,该基因在多个组织中表达丰度较低,此外,相比于菌核病感病品种Westar,高抗品种ZY821中其表达丰度较高,且核盘菌诱导后表达明显上调,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油菜抗菌核病过程。为了验证BnTLK1对核盘菌等真菌的影响,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BnTLK1蛋白,在0.4 mmol/L IPTG和17℃低温条件下诱导培养,最终获得BnTLK1可溶性蛋白,抑菌实验发现BnTLK1能够抑制核盘菌和灰霉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2.
吉薇  李祥 《云南农业》2010,(7):47-47
以石屏县宝秀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情况为代表,指出农村家庭分散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土地归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实施土地归并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3.
在大河乌猪育种过程中,对0~5世代3479头仔猪乳头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乳头数平均为12.005只,峰值和众数为12只,接近基础群均值12.08只。分布范围8~18个,呈"正态分布",同窝乳头数类型1~5种,全群乳头数遗传存在向群体均值"回归"的表现。乳头数与繁殖性状呈遗传、表型正相关,遗传力0.3112~0.3344。  相似文献   
184.
活性炭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成胚和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引进"夏将军"大白菜为试材,试图建立高效大白菜(B.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研究在NLN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水平活性炭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发生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L活性炭可显著促进大白菜游离小孢子成胚,达340胚,较对照提高66.61%。但是随活性炭浓度提高,对小孢子成胚具有抑制作用;在MS培养基中添加0~150 mg/L活性炭对子叶形胚状体成苗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100 mg/L活性碳处理可促进双苗发生,成苗率为131.25%,比对照提高了16.67%。但活性炭浓度含量过高,则抑制小孢子的成苗。  相似文献   
185.
种植密度与大薯留种对‘宣薯2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以大薯留种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结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宣薯2号大薯留种以密度2.70万株/hm2为最佳,平均单产达34 654 kg/hm2,比常规种薯6万株/hm2和大薯留种2.25、3.15和3.75万株/hm2都增产增收,结薯率从适宜的种植密度2.7万株/hm2开始,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变少和单株块茎重变轻,大中薯率有变化,但不成规律。‘宣薯2号’在宣威市大薯留种以密度2.7万株/hm2种植既能获得高产,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6.
为了研究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溶剂漂洗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分析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甘蔗茎伸长期、玉米(Zea mays)苗期、吐丝期叶片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24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甘蔗苗期、玉米苗期分别分离出45种、38种化合物,而甘蔗茎伸长期和玉米吐丝期分别鉴定出44种、42种化合物。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其中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均存在的化合物有25种,玉米特有化合物有4种,甘蔗特有化合物有12种。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萜类、绿叶气味、醛类、酮类、酸类、醇类、酯类、酰胺类和烃类,且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均以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亚洲玉米螟交配雌蛾对检测的24种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表现出绿叶气味>萜类和醛类化合物>酸类和烃类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其中以顺-3-己烯基乙酸酯的反应相对值最大(145.91±5.43);交配雌蛾的反应相对值在同一类化合物(绿叶气味除外)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亚洲玉米螟对同一类化合物的嗅觉辨识能力较差。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行为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7.
随着水电工程建设逐步集中于地形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带,作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的渣场,其抗滑稳定对于避免出现严重水土流失和危害至关重要,但目前已有的标准均缺乏统一的抗滑稳定设计标准,参考的一些标准在工况设置、计算原理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或矛盾,不利于管控渣场失稳风险。通过对水电工程渣场的堆存、运行和失稳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就抗滑稳定分析方法、工况设置、计算断面和参数选择、等级划分及最小安全系数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更好管控渣场失稳风险。  相似文献   
188.
为了清洁柑橘的生产环境,对残次柑橘更好的资源化利用.本文以中心发酵温度、汁液量、出汁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以微生物菌剂种类、营养负载方式、加料方式、外源加热、粉碎度等,对残次柑橘进行发酵处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以自带营养的黑曲霉为发酵菌剂、采用分次加料、不粉碎、常温发酵的方法可以得到澄清透亮的发酵汁液.利用发酵汁液为基础原料,...  相似文献   
189.
李祥  田璐  蔡雄 《北方园艺》2012,(15):99-102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昆明市的公园绿地—莲花池公园的植物配置进行浅析。主要从植物配置与建筑、水体、道路的关系,说明植物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0.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厚度、韧皮纤维壁厚度、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本研究较系统地比较了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茎秆解剖结构特点,可为大豆抗性遗传改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