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0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 毫秒
51.
52.
【目的】 通过比较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成分差异,为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品质评价以及栀子花功能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 GC-MS)分析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的香气成分,通过计算机谱库和人工谱图解析,对香气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分析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化学成分,通过数据库比对,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 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均含有大量的芳樟醇,相对含量分别达到63.00%和69.37%,栀子鲜花花水中检测出香气成分79种,鲜花细胞液中检测出香气成分56种,均含有醇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8个种类的化合物。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醇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和分别达到72.00%和95.71%。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了200个、212个和46个、54个代谢成分,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主,正离子模式下生物碱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47.10%和45.21%,负离子模式下分别为3.21%和13.45%。具有抗焦虑生理作用的生物碱类成分芥酸酰胺在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的相对含量最高。栀子鲜花花水中存在较多的抗菌、抗炎成分如双氢青蒿素、山茶皂苷元B、羟基积雪草苷以及双环孢素、塔罗霉素A等抗生素。【结论】 栀子鲜花细胞液较栀子鲜花花水具有充足的头香,但持香时间短,而栀子鲜花花水的香气成分较栀子鲜花细胞液丰富,具有良好的头香和底香,持香时间长。生物碱类成分是栀子花中的主要特征性物质,可作为评价指标用于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53.
李程 《河北农机》2020,(2):56-56
足球运动项目作为传统三大球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青少年足球训练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国家体育事业输送人才的重要体育活动,是我国足球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训练理念与训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训练的价值,如何在训练过程中促进青少年获得更好的成长,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与训练方式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青少年足球训练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4.
我国林火监测体系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火灾是一种世界性的林业重大灾害,我国每年都有上千次的森林火灾发生,造成严重的森林资源破坏、经济和财产损失。文章从空间范围角度将我国目前的林火监测体系分为卫星监测、航空巡护、近地面观测(瞭望塔观测和视频监控)和地面监测四种主要监测形式,并介绍了各种林火监测方法,同时对四种林火监测手段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目前出现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对未来林火监测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5.
三聚合生物肥料是山东省德州元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复合肥料,它集生物、有机、无机于一体,具有速效、长效和增效三大特点:一是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较高,不但能延缓肥效,培肥地力,还能大量补充土壤速效养分。二是有效生物菌数量适中,  相似文献   
56.
为推动宁夏西瓜产业的发展,解决不合理灌水施肥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控制西瓜病害的发病率,提高产量、品质。试验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产量为目标函数,以整枝、密度、施磷量、施氮量4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因素效应分析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密度、氮肥、整枝、磷肥;因子间交互效应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整枝×密度、磷肥×氮肥、整枝×磷肥。采用2~3蔓整枝,施纯氮150~180 kg/hm2,施磷肥(P2O5)150~180 kg/hm2,密度8万株/hm2,可使产量达到60000 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组合方案。该方案可减少水资源和肥料的使用量,为宁夏西瓜产业高产高效栽培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本试验以‘海尔特兹’未生根和生根两个时期的组培苗为材料,对其各个部位的抗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尔特兹’组培苗的SOD活性在19.71~28.17U/g,未生根组培苗-茎的SOD活性最高,为28.17U/g,极显著高于其它器官;CAT活性在11.39~76.40U/g之间,生根组培苗—叶的CAT活性最大,为76.40U/g·min,极显著高于其它器官;POD活性在19.03~92.12U/g·min之间,未生根组培苗-茎的POD活性最高,为92.12U/g·min,极显著高于其它器官;POD活性与CAT活性呈负相关,未生根、生根组培苗均为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叶根,未生根组培苗的抗氧化酶活性高于生根组培苗。‘海尔特兹’红树莓组培苗总酚含量在0.076~1.907mg/g FW之间,DPPH清除率在68.6%~93.4%之间,未生根组培苗-叶的总酚含量最高,为1.907mg/g FW,DPPH清除率为93.4%,叶的DPPH清除率茎根,总酚含量与DPPH清除率呈正相关,未生根的组培苗的总酚含量及DPPH清除率高于生根组培苗。  相似文献   
58.
比较了光周期、6-BA和GA3处理对春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侧芽、花芽、高位芽和鳞芽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日照有利于侧芽的成花,而短日照能促进节上的侧芽形成高位芽及基部形成鳞芽;6-BA能显著促进侧芽的萌发,进而有利于花芽、高位芽的形成,同时也显著促进鳞芽的形成;施加GA3则对于侧芽的萌发和花芽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但有利于高位芽的形成,对鳞芽萌发无明显影响。建议在春石斛的栽培中,采用不同的光周期调控其开花和自然营养繁殖材料的生产,利用6-BA促生长的显著作用加快其生产。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采用实验手段人为调控森林样地凋落物量,改变土壤碳输入,以探究土壤酶活性与碳源输入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龄序列(林龄大约为40 a、80 a和大于160 a)的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进行对照(CK)、凋落物加倍(LA)、凋落物去除(LR)3种处理,分别测定了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生物量、并且采用底物诱导法对氧化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和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林龄仅对N-乙酰-β葡萄糖苷酶有显著影响,其酶活性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碳输入的改变对氧化酶无显著差异,但β-葡萄糖苷酶活性随凋落物量的增加而提高,呈现加倍对照去凋的趋势。微生物碳氮比(表征微生物结构)变化规律与专一酶活性(微生物功能)变化规律之间无严格对应关系。[结论]碳输入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和养分输入,从而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林分年龄也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1-MCP、1-MCP+GA3、1-MCP+6-BA处理对‘安哥诺’李果实冷藏期间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分析了‘安哥诺’李中SOD、POD和CAT的活性及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1-MCP+6-BA处理、1-MCP+GA3处理均明显提高了‘安哥诺’李果实冷藏期间POD活性和SOD活性,其中,冷藏0~25d,1-MCP+6-BA处理、1-MCP+GA3处理的POD活性和SOD活性均明显高于1-MCP处理,经过冷藏25d后,通过1-MCP处理的POD活性和SOD活性快速提高,显著高于1-MCP+6-BA处理、1-MCP+GA3处理;冷藏0~25d,各处理李果实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冷藏25~75d对照果MDA含量迅速上升,而其他处理明显减缓了果实中MDA含量的上升;综合来看,3种处理均可提高果实冷藏期间的抗氧化能力,冷藏0~50d,1-MCP+6-BA处理、1-MCP+GA3处理果实的抗氧化能力较强,冷藏50d后,1-MCP处理、1-MCP+GA3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