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春芳  王锄非 《作物学报》1988,14(4):329-335
本研究运用田间和盆钵试验,观察了甘蓝型油菜(B.napus)角果生长的基本特点,探讨了不同氮水平与角果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角果生长发育进程呈“S”型曲线,即含明显的生长缓慢期、生长优势期、物质积累优势期和衰老期;氮水平间角果面积增长速率的差异达极显著的正相关(r=0.9091~(**)),单株角果面积与籽粒产量亦呈极显著的正相  相似文献   
52.
马立克氏病病毒gB与IL-2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发表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血清Ⅰ型与鸡白介素2(IL-2)DNA序列,设计两对引物,用PCR扩增出MDV gB基因和IL-2基因,并克隆入pEGFP-C1载体,构建了载体pC1-gB—IL。通过酶切分离外源基因表达盒,并将外源基因表达盒插入pTK2B质粒,成功构建了转移载体pT-C—gB-IL。将转移载体pT-C-gB-IL转染CEF细胞,培养36—48h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有荧光出现,证明该载体得到表达,并通过Western—blotting鉴定证明MDV gB和IL-2的融合基因得到了有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秦岭山地主要森林凋落物的化学组分,为应用Yasso07土壤碳模型估算和预测秦岭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动态提供必要参数。【方法】利用醇浸提法和酸碱洗涤法,测定生长于秦岭火地塘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云杉(Picea asperat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6个主要树种非木质凋落物、细木质凋落物、粗木质凋落物中的醇溶性(ESC)、水溶性(WSC)、酸溶性(ASC)和不溶性(NSC)4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1)不同树种凋落物的化学组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针叶树种凋落物中ESC、WSC、ASC和NSC的含量分别为(78.23±39.51)~(102.11±40.48)g/kg、(106.43±36.66)~(144.25±60.02)g/kg、(482.09±73.01)~(507.09±56.58)g/kg和(277.42±25.13)~(314.03±16.08)g/kg;阔叶树种的凋落物中ESC、WSC、ASC和NSC的含量则分别为(111.63±68.24)~(129.99±39.10)g/kg、(158.64±70.36)~(184.96±51.20)g/kg、(452.28±51.95)~(489.56±52.39)g/kg和(232.77±44.44)~(240.17±94.81)g/kg。(2)各树种不同凋落物类型间化学组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非木质、细木质和粗木质凋落物中的ESC、WSC、ASC和NSC的含量分别为(21.27±4.12)~(175.77±24.30)g/kg、(53.30±2.40)~(237.10±29.73)g/kg、(404.23±15.79)~(597.45±4.88)g/kg和(166.11±69.77)~(327.98±4.91)g/kg。(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山地主要树种凋落物可分为两大类,华山松、油松、华北落叶松和云杉这4种针叶树种聚为一类,红桦和锐齿栎这2种阔叶树种聚为一类。【结论】在不同区域应用Yaso07土壤碳模型时,不宜直接采用模型提供的凋落物4类化合物含量参数。  相似文献   
54.
[目的]拓展对坦布苏病毒受体的认知,为研究其在鸭体内的感染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取9日龄SPF鸭胚制备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待细胞长成单层后提取DEF膜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试验筛选出DEF膜蛋白中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的蛋白,经病毒辅覆蛋白结合分析(VOPBA)验证后通过LC-MSMS质谱分析进行鉴定;同时人工合成鸭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序列的开放阅读框(1905 bp),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SP70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鸭HSP70血清,与DEF细胞共孵育后接种坦布苏病毒,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DEF膜蛋白中分子量约70 kD的蛋白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经LC-MSMS质谱分析和序列比对可确定该蛋白即为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重组质粒pET32a-HSP70的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4 h后,SDS-PAGE检测发现在分子量约85 kD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获得的重组鸭HSP70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进行表达,且能与His标签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重组鸭HSP70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抗鸭HSP70血清可封闭DEF细胞上的HSP70,而竞争性抑制坦布苏病毒感染.[结论]HSP70是坦布苏病毒感染DEF细胞的受体,可作为新的靶点用于抗坦布苏病毒药物设计.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AIS)瘀毒病机的分子机制及解毒化瘀方对凝血酶合并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用凝血酶合并缺氧损伤PC12细胞,模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体外细胞模型。(2)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浆组和PD98059组(MEK抑制剂组),应用荧光定量实时RT-PCR方法检测MEK1、PAR-1及ERK1/2的mRNA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 PCR结果提示:模型组MEK1、PAR-1及ERK1/2的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解毒化瘀方组和PD98059组MEK1、PAR-1及ERK1/2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结果提示:解毒化瘀方组和PD98059组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解毒化瘀方以凝血酶为作用的分子靶点,能够显著降低ERK1/2信号通路在缺血性中风体外细胞模型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56.
坦布苏病毒是新发现的一种可引起家禽产蛋和采食量下降及死亡的黄病毒属病毒。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鹅源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在序列保守区域设计1套特异识别NS5基因序列中6个不同区段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引物,并以此套引物建立一种基于LAMP技术的鹅源坦布苏病毒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极高,是普通PCR方法的100倍,只能特异性扩增坦布苏病毒的RNA,对于其他常见禽RNA病毒均无特异性扩增。在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后,通过肉眼观察有无绿色荧光可直接判定结果。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无需特殊仪器,简便,快速,适用于鹅源坦布苏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7.
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oAstV)感染引起的鹅痛风病,是近年严重危害我国养鹅业的传染病之一,给我国养鹅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快速准确诊断有助于更好地防控该病.为了建立一种鉴定新型GoAstV的一步法RT-PCR方法,根据新型GoAstV ORF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质粒标准品,并对...  相似文献   
58.
李银  王青 《草业科学》1993,10(4):44-47
根据对金川地区SO_2气体对植物(主要指树木)的危害,树木对SO_2的抗性、净化作用的调查分析,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提出金川公司企业环境保护及防污绿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