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0篇
林业   39篇
  6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雷州半岛3种速生人工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雷州半岛3种常见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ucalyptus grandis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林及湿加松Pinus elliottii × Pinus caribaea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在雷州半岛内,选取8年生尾巨桉林、8年生赤桉林和15年生湿加松林,分别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未产生显著差异;赤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但尾巨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湿加松林未产生显著差异;全钾质量分数表现为湿加松林>赤桉林>尾巨桉林,桉树林下土壤全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P < 0.05),导致林下土壤碳钾比、氮钾比、磷钾比均显著高于湿加松林。3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 < 0.05),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均对土层深度呈降低趋势,且表层土壤(0~20 cm)比值均显著高于下2层土壤(P < 0.05),但碳氮比、磷钾比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没有一致规律;3种人工林下土壤碳磷比均小于200.00,且氮磷比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研究区内氮质量分数相对缺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系数达0.925,土壤全磷和全钾及全氮相关性不显著(P>0.05)。该试验区内3种人工林生长均受氮元素限制。建议雷州半岛桉树林及松树林培育过程中,注意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平衡施肥,防止地力衰退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22.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土壤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小区漫流法研究叠叠沟小流域内4种典型植被下的土壤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稳渗速率平均值表现为天然草地>虎榛子灌丛>沙棘灌丛>华北落叶松林地.坡向影响土壤稳渗速率表现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坡位对土壤稳渗速率的影响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坡度对土壤稳渗速率的影响表现为中坡>陡坡>缓坡,当坡度小于25.时土壤稳渗速率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当坡度大于25°时土壤稳渗速率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因此,以坡度25°为分界点,找到了影响土壤稳渗速率的主导因子,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得到土壤稳渗速率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段函数.  相似文献   
23.
对尾巨桉幼林的生长和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尾巨桉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尾巨桉生长增长量的波峰出现与降水量和施肥有很大关系.各气象因子对于尾巨桉胸径和树高生长增长量的影响不同,利用尾巨桉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气象因子得到尾巨桉树高、胸径生长量与气象要素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24.
于2006-2007年生长季(5-10月)定位监测了六盘山北段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特征,并基于同期气象数据初步分析了有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穿透雨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差异随着降雨量增大而变小.在整个测定期间,华北落叶松林穿透雨占总降雨量的(74.94±2.4)%,树干茎流占(0.16±0.03)%,而林冠截留占(25.08±2.41)%.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的数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p<0.01),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穿透雨率升高,并且在高的雨量(>0 mm)和雨强(>5 mm/h)下逐渐趋于稳定.当降雨量到达6.44 mm时开始出现树干茎流.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和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5.
为构建适用于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收集整理桉树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拟合测树因子(胸径和树高)与地上、地下和单株生物量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单自变量模型中,基于胸径因子的方程拟合优度高于树高因子。双自变量模型中,树高因子的添加仅对单株生物量拟合优度提高了0.7%~1.5%。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及相容性分析表明,方程lnW=-2.833+2.301ln D+0.352 1lnH对地上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94.6%;方程lnW=-5.175+0.939ln D~2H对地下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66.8%;方程lnW=-2.960+0.896ln DH~2对单株生物量预估效果最优,精度达95.5%。分量模型与单株模型相容性较好。桉树人工林BC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34 1(n=65,SD=0.132)和0.205 6(n=76,SD=0.089)。IPCC法对林分生物量估算精度高于异速生长方程,达到95.3%。因此,建议采用IPCC生物量估算参数法进行区域尺度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26.
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夜间耗水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夜间耗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提高大尺度尾叶桉林分耗水估算精度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应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TDP),以雷州半岛常见尾叶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夜间液流持续观测,并同步测定大气温度、湿度、降雨量及光合有效辐射等主要环境因子。  结果  观测期间尾叶桉平均夜间耗水贡献率为6.62%,前半夜耗水量显著大于后半夜(P<0.05);夜间液流速率雨季显著大于旱季(P<0.05),晴天平均夜间液流速率极显著(P<0.01)大于雨天;旱季夜间耗水贡献率是雨季的1.4倍。旱、雨季夜间液流速率与夜间饱和水汽压差等气象要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拟合方程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但决定系数旱雨季分别仅为0.37和0.35;同时夜间耗水量与当天白天蒸腾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存在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为0.33。  结论  尾叶桉夜间耗水贡献率虽较小,但如不考虑夜间液流,根据日间液流通过尺度扩展推算的尾叶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蒸腾量可能偏低;夜间蒸腾和树干补水共同驱动尾叶桉的夜间耗水。图4表2参27  相似文献   
27.
不同品种桉树人工林生长特征及持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10年生的4种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分的生长特征、林下凋落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林分生长特征方面,4种桉树林分平均胸径在13.9~15.5 cm之间变化,柳桉最小,大花序桉最大;树高和冠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粗皮桉最小,大花序桉最大。在凋落物贮量及持水特征上,林下总的凋落物贮量范围是18.7~20.1 t/hm2,排序为:大花序桉(20.1 t/hm2)邓恩桉(19.6 t/hm2)粗皮桉(19.1 t/hm2)柳桉(18.7 t/hm2);最大持水量在25.9~40.7 t/hm2之间变化,排序为:邓恩桉(40.7 t/hm2)大花序桉(32.9 t/hm2)柳桉(27.2 t/hm2)粗皮桉(25.9 t/hm2)。在土壤持水特性方面,4种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为粗皮桉林地最小,柳桉林地最大。  相似文献   
28.
对不同整地措施下尾巨桉幼林林分生长及土壤有机质变化研究表明:炼山全垦与带垦措施下林分平均地径极显著大于穴垦,但炼山全垦与带垦之间地径差异不显著;炼山全垦措施下的林分平均树高极显著高于带垦与穴垦;而林分蓄积量则为炼山全垦>带垦>穴垦。炼山全垦整地后,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土壤以下10~20 cm或20~30 cm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造林后1 a时3种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但造林后1.5 a后发现炼山全垦有机质含量极显著优于带垦和穴垦,其次为带垦,穴垦最差。从目前来看炼山全垦的生长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9.
以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两种方法对尾叶桉U6桉叶油进行了提取,并利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桉叶油中共检出8种脂肪酸成分,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分别为十四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和二十八酸,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方法中索氏法的提取率(7.69%)明显高于超声波法(6.51%),而所得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相同,索氏提取物中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为18.93%,亚油酸为7.72%;超声波提取物中α-亚麻酸为30.31%,亚油酸为6.48%。  相似文献   
30.
不同林龄尾巨桉林木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雷州半岛6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碳贮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单木生物量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器官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不同:树干和树叶所占比例增加,树枝、树皮和树根所占比例降低。1—7年生尾巨桉林分碳贮量在1822.56—33925.75kg·hm2,随着林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碳贮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树干有机碳贮量所占比例迅速增大,树枝、树皮和树根的逐渐减小,树叶所占比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