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5篇
林业   36篇
  6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对首个轮伐期内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速生期叶片养分年平均适宜范围值:N(2.98%3.37%)>Ca(2.26%2.95%)>K(0.65%0.73%)>Mg(0.35%0.46%)>P(0.11%0.13)%),属喜N、Ga树种。(2)速生期叶片养分的年、月变异极显著,林木生长规律一致,叶片对养分吸收、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动态变化反映了体内养分循环的特性。林木生物量分配顺序各年都相同:干>枝>侧根>主根>干皮>主根皮,叶随林龄增加递减;养分分配速生期为:侧根>枝>干>干皮>主根>主根皮,后期枝、干大于侧根,叶随林龄增加递减,但养分分配比叶高于干。生物养分量的积累与分配与林木生长一致。(3)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速率:生长前期为0.47,后期为0.28;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前期生产1t干物质需要的主要养分量分别为:N:7.6 kg,Ca:4.97 kg,K:1.89 kg,Mg:0.84 kg,P;0.26 kg,后期则为N:4.3 kg,Ca:6.34 kg,K:1.39 kg,Mg:1.14 kg,P:0.18 kg。人工林采伐后年平均移出养分量占土壤相应年平均速效养分量为:N:36.80%,P:52.8%,K:19.73%。支出较大。但是土壤养分供给水准较高,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林木和土壤为主导的养分循环仍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2.
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首个轮伐期内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速生期叶片养分年平均适宜范围值:N(2.98%~3.37%)>Ca(2.26%~2.95%)>K(0.65%~0.73%)>Mg(0.35%~0.46%)>P(0.11%~0.13)%),属喜N、Ga树种.(2)速生期叶片养分的年、月变异极显著,林木生长规律一致,叶片对养分吸收、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动态变化反映了体内养分循环的特性.林木生物量分配顺序各年都相同:干>枝>侧根>主根>干皮>主根皮,叶随林龄增加递减;养分分配速生期为:侧根>枝>干>干皮>主根>主根皮,后期枝、干大于侧根,叶随林龄增加递减,但养分分配比叶高于于.生物养分量的积累与分配与林木生长一致.(3)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速率:生长前期为0.47,后期为0.28;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前期生产1t干物质需要的主要养分量分别为:N:7.6 kg,Ca:4.97 kg,K:1.89 kg,Mg:0.84 kg,P;0.26 kg,后期则为N:4.3 kg,Ca:6.34 kg,K:1.39 kg,Mg:1.14 kg,P:0.18 kg.人工林采伐后年平均移出养分量占土壤相应年平均速效养分量为:N:36.80%,P:52.8%,K:19.73%.支出较大.但是土壤养分供给水准较高,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林木和土壤为主导的养分循环仍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3.
森林土壤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承栋 《土壤学报》2008,45(5):881-891
重点论述森林土壤学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工作进展与未来的展望。近60年来,我国森林土壤科学工作者调查、研究了我国森林土壤资源的分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土壤资源的综合技术途径与经营措施。在认识森林土壤分布规律的同时,不断地揭示不同立地条件下森林与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依据森林土壤功能与其组成、结构、性质一致性原理,阐明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化过程与作用机理,调控森林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改良土壤性质,维护和恢复森林土壤功能,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不断地为林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经营措施,实现永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养分供给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树体营养元素浓度与林木生长量、产量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植物必须通过合理施肥,使树体营养元素浓度保持适当的水平与比例,才能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本文对我国林木施肥方法、施肥时间、主要用材林树种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此提出了自已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的五种植被(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下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组成和性质。主要结果如下。1.各土壤虽然生物气候条件差异悬殊,但其腐殖质均属于富里酸型。2.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下的粗腐殖质也属于富里酸型;红外和紫外光谱说明,它们和“成熟的”腐殖酸有明显的不同。3.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和速效性养分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山地森林土壤枯枝落叶层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试验设置在卧龙自然保护区1200-4300m海拔高度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五处试验林地是:1.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2.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3.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4.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5.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通过1981-1984年进行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其结果阐明了该林区森林枯枝落叶层的构型、贮量及其化学、物理性质和灰分元素组成等;并探讨了森林枯枝落叶层在森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对水源涵养、养分供应、促进生物活动强度和土壤发育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森林土壤研究几个方面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从森林土壤组成,结构与功能一致性这个原理出发,论述了森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活性以及森林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人类在有限的,可供利用的土地上维护和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演变规律 ,阐释了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与林龄的关系 ,建立了土壤磷形态、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氮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规律 ,有效磷含量、O -P含量、全磷含量、有机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 ,无机磷总量、Ca -P含量、Fe-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非根际土壤Ca -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明显下降。各年龄阶段间除非根际土壤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和Al-P含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其它成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中龄林土壤Fe-P含量、近熟林土壤有效磷含量、Fe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成熟林土壤有效磷、Ca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出现非根际土壤大于根际土壤 ,其它成分均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林木生长量的主要土壤磷形态是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总量、Ca -P和Fe -P。  相似文献   
19.
合理利用森林土壤资源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世界范围内森林土壤资源被破坏、人工林地力衰退、产量逐代下降,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对有限的森林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引起广大林业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状况。阐述了维护、恢复森林土壤功能,合理地利用森林土壤资源,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养分供给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树体营养元素浓度与林木生长量、产量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植物必须通过合理施肥,使树体营养元素浓度保持适当的水平与比例,才能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本文对我国林木施肥方法、施肥时间、主要用材林树种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此提出了自已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