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7篇
林业   18篇
  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目的】山核桃是我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型干果树种,研究比较21个浙江山核桃无性系的果实内含物矿质元素差异,评价山核桃果实矿质营养特性,为筛选高矿质营养价值的山核桃种质资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山核桃果实种仁中所含的K、Ca、Na、Mg、Zn、Cr、Mn、Fe、Cu共计9种矿质元素进行测定,通过变异性分析、正态性检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和概率分级法对参试无性系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山核桃的矿质营养性状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在8.93%~64.51%之间,其中变异幅度较大的有Cr(64.51%)、Na(45.73%)、Mn(23.90%)、Fe(19.75%);各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有5对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10对呈显著正相关。(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将9种矿质元素指标综合为4个成分因子,可代表原始数据88.19%的信息量。(3)聚类分析表明,21个山核桃无性系可根据综合成分得分聚为3类,各类别间矿质营养品质有较大差别(;4)对3个变异系数≥15%的矿质元素指标进行5级概率分级,对5个变异系数<15%的矿质元素指标进行3级概率分级,结果与主成分分析基本一致。【结论】21个浙江山核桃无性系果实矿质营养性状变异较为丰富且均符合正态分布,其中有18个性状指标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将21个山核桃无性系聚为3大类,综合筛选出大源3号、高岭8号、徐坑24号、徐坑88号、高岭3号、大源4号6个优质无性系,其中高岭8号与大源4号有作为优质果用无性系选育引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在马尾松中心产区之一的闽西地区,利用5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在肥力中等立地上设置的种源与密度互作9年生试验林测定材料,初步研究优良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式样和互作效应.结果表明,5个参试优良种源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差异很大,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敏感,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较小,而广东信宜种源的生长反应则一般.比较分析发现,广西岑溪、广东高州、广东信宜3个南部种源在1.5 m×2.0 m初植密度下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大、单位面积蓄积量高,适宜较高初植密度短周期经营,但也可在2.0 m×2.5 m较稀初植密度下实现大径材培育目标.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两个中部种源在2.0 m×2.0 m中等初植密度下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种源生长分化与初植密度有关,在较密和较稀初植密度下种源生长分化较大,密植似可提高早期选择效果.研究还发现,种源×初植密度、区组×种源×密度互作显著,应针对不同立地和种源设计不同的初植密度,实现优良种源与初植密度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规律,从而为其果实品质的提升或果实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薄壳山核桃‘Mahan’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大小、果实质量、种仁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和质量基本呈现缓慢增加—迅速增加—缓慢增加的趋势,果实大小和质量均出现了3~4个生长高峰,粗脂肪含量整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整体逐步下降趋势;脂肪酸组分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硬脂酸的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又逐渐减少的趋势,花生酸和棕榈酸含量随着果实不断发育都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顺-11-二十碳烯酸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不是很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大小的发育规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雌花授粉后121~160 d为种仁成熟、营养物质累积和脂肪酸组分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果实品质改善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翅莢木、滇楸和银荆树3树种当年生实生苗的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3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则呈上升的趋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逐渐从典型的单峰型转变成双峰型,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在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的:而重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干旱复水后,3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明显的恢复.利用隶属函数与反隶属函数法对3个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为:银荆树>翅莢木>滇楸.  相似文献   
15.
接种双色蜡蘑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养分和抗铝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南方,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普遍较低,缺磷缺钙现象非常严重,加之土壤酸化导致活性铝含量增加,严重抑制马尾松的生长,在部分地区甚至已发生了大面积的森林衰亡现象(侯爱敏等,2002;周志春等,2003)。为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防治铝毒害,农业上采用了施石灰、磷肥或有机肥等措施,然而林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难以实施这些措施。有研究表明,优良的外生菌根真菌与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之后,能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养分,减轻铝的危害作用,并向寄主提供生长促进物质,促进森林生长,防治退化衰亡(郭秀珍等1989)。如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tinctorius)形…  相似文献   
16.
浙江红花油茶果实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浙江红花油茶主要分布区广泛设点采样,对其果实的形态变异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果实在产地间及产地内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6个产地果实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果实质量(变异系数CV为42.07%),其次是果高(变异系数CV为15.79%)和果径(变异系数CV为14.77%),果实的高径比的变异幅度最小(变异系数CV为10.14%),产地内变异幅度较大的仍是果实质量,变异幅度较小的是高径比;不同产地果实果高与果径呈紧密线性相关,即随着果实果高的增大果径也随之增大,各个产地果实的果高和果径与果实质量均达到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果实的高径比与单果质量则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酸量增大。持续种茶土壤的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钾有所减少;钙、镁有效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持续减少趋势。土壤微量元素Mn、Zn、Cu和重金属元素Cd、Pb、As、Hg、Cr全量未出现积累或减少,但Mn有效性增幅较大,Cu、Zn有效性也有显著增加,Hg有效性则显著下降。茶园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较自然土大幅增多。  相似文献   
18.
19.
以酸性黄壤、中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3种土壤,以及草炭、蛭石、谷壳、锯末、河沙等为主要基质,按照不同比例配制,进行直杆蓝桉容器育苗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株高、干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根干重差异极显著;3种土壤以中性紫色土育苗效果最好;添加一定量的草炭、河沙和蛭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谷壳和锯末影响幼苗生长.综合育苗效果和成本,选择T4(中性紫色土:草炭(体积比)=4:1)、T5(中性紫色土:河沙(体积比)=4:1)为直杆蓝桉容器育苗最好基质配方,可用于工厂化育苗.  相似文献   
20.
两年生砧木,不同品种的美国山核桃接穗嫁接一年后,其苗木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生物量等指标均表现极显著差异,根系总长最大可达2911.36cm,为最小1.82倍;根系表面积最大为573.07cm^2,为最小1.79倍;根系体积最大可达10.83cm^2,为最小2.11倍.各指标两两之间(个别例外)均呈极显著相关,个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关于其具体相关关系可做进一步的研究.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在不同根级之间和同一根级内均存在较大差异.而巨大的根系表面积对水分的供应和养分的吸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