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7篇
  64篇
综合类   5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21.
属性识别理论在闽江沙溪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属性识别理论和属性识别准则,对闽江沙溪段支流水中11个典型断面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建立属性识别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为,8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可作为饮用水源,而另3个断面水质均超标.评价结果与模糊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通过11个断面水样在254 nm波长下的吸光度值分析可知,其主要污染物均为无机物.  相似文献   
22.
不同采伐、集材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选择5种不同集材方式的皆伐作业与采伐强度为30%的择伐作业,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变化程度的比较。在考虑各种作业的集材量和集材道面积的情况下,经主成分分析得出不同采伐、集材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认为,以皆伐作业手扶拖拉机集材为最大,其次为皆伐作业土滑道集材,其余依次为皆伐作业半悬索道集材,皆伐作业手拉板车集材,皆伐作业全悬索道集材,最低为择伐作业人力集材。  相似文献   
23.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林分生产力变化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对一代、二代及三代杉木人工林林分生产力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增加,林分生产力明显下降,不同代数间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多重比较显示一代与二代平均胸径、二代和三代平均树高差异不显著.利用调查数据建立的立地指数与立地指数衰退量数学模型,能较好反映了连栽后杉木生长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4.
不同生物治理措施对赤红壤抗蚀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营造大叶相思水土保持林和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果树的措施治理严重退化赤红壤,对不同航对照的土壤抗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生物措施治理后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27年生杨梅(T23);6年生大叶相思(T12)、28年生的荔枝(T21)、龙眼(T22)和6年生荔枝(T11)。采用受蚀性指数EVA、土壤有机质、结构体破坏率,大于1mm水稳性团粒含量以及侵率,能较好地表征赤红壤抗蚀性,在果园中引进以  相似文献   
25.
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26.
尽管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有机氮(DON)在森林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日渐为人们所关注,但对它们的浓度及动态,特别是对亚热带森林DOC 和DON 的研究甚少。本文于2002 年通过野外天然降水及亚热带木荷和杉木人工林(monoculture plantations of Schima superba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 年生)穿透雨和树干茎流各水样的收集及室内各水样中DOC、NO3 -N、NH4 -N 和总溶解有机氮(TDN)浓度的测- +定,其中DON 浓度通过TDN 与NO3 -N、NH4 -N 的浓度差值来计算,- +结果表明,天然降水DOC 和DON 浓度分别为1.7 和0.13 mg·L-1。木荷人工林穿透雨DOC 和DON 浓度分别为11.2 和0.24 mg·L-1,高于杉木人工林的DOC 和DON 浓度(10.3 和0.19 mg·L-1)。杉木人工林树干茎流DOC 和DON 浓度(分别为19.1 和0.66 mg·L-1)明显高于木荷人工林(分别为17.6 和0.48 mg·L-1)。天然降水DOC 浓度的月变化不明显,而DON 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高。两林分穿透雨DON 浓度的月动态与树干茎流的十分相似,均在雨季开始时(3 月)浓度增大。两林分穿透雨DOC 浓度在2-4 月间较高,而树干茎流DOC 浓度在9-11 月间较高。图4表2 参24。  相似文献   
27.
杉木凋落物及其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单独添加生物炭、单独添加凋落物以及混合添加凋落物和生物炭处理,进行一年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添加物处理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S)相比,单独添加凋落物与混合添加凋落物和生物炭均使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总量、真菌丰度以及真菌/细菌比值显著增加;单独添加生物炭与混合添加凋落物和生物炭均使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比值显著增加。混合添加凋落物和生物炭处理的放线菌丰度显著高于单独添加凋落物处理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添加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不同添加物处理通过改变土壤p H、全碳、全氮、C/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等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8.
温度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urface soil (0(10 cm) in an 88-year-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Nanping, Fujian, China were incubated for 90 days at the temperatures of 15°C, 25°C and 35°C in laboratory. The soil CO2 evolution rates were measured at the incubation time of 2, 5, 10, 15, 20, 25, 30, 35, 40, 50, 60, 70, 80 and 90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 evolution rates of soil samples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ub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 Mean CO2 evolution rate and cumulative amount of CO2 evolution from soil were highest at 35°C, followed by those at 25°C, and 15°C.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CO2 evolution rate were found in Q10 values calculated for the 2nd and 90th day of incubation. The Q10 value for the average CO2 evolution rate was 2.0 at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5-25°C, but it decreased to 1.2 at 25- 35°C. Soil CO2 evolution rates decreased with the incubation time. The cumulative mineralized C at the end of incubation period (on the 90th day) was less than 10% of the initial C amounts prior to incubation.  相似文献   
29.
陈凌燕  杨玉盛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275-276,287
在长汀河田八十里河流域,以采取植灌促林生态恢复措施后严重侵蚀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严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在实施恢复措施后的固碳功能和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经过恢复措施,土壤的碳贮量为54.14 t/hm2,为光板地的3.23倍;其中土壤表层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0.65 g/kg,为光板地的1.1倍;土壤微生物碳(MBC)含量为1.46 g/kg,分别为光板地和风水林的18.25、4.56倍。表明经实施生态恢复,土壤吸存了更多的碳,表现出碳贮存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
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在两种水分条件即60%和90% WHC下,添加硝酸盐(NH4NO3,N 300 mg kg-1)和亚硝酸盐(NaNO2,N 1 mg kg-1)对中亚热带天然森林土壤N2O和NO产生过程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60% WHC的情况下,高氮输入显著抑制了N2O和NO的产生(p<0.01);但当含水量增为90% WHC后,实验9h内抑制N2O产生,之后转为促进.所有未灭菌处理在添加NO2-后高氮抑制均立即解除并大量产生N2O和NO,与对照成显著差异(p<0.01),在60% WHC条件下,这种情况维持时间较短(21 h),但如果含水量高(90% WHC)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2周以上),说明水分有效性的提高和外源NO2-在高氮抑制解除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中N2O主要来源于土壤反硝化过程,而且加入未标记NO2-后导致杂合的N2O(14N15NO)分子在实验21 h内迅速增加,表明这种森林土壤的反硝化过程可能主要是通过真菌的“共脱氮”来实现,其贡献率可多达80%以上.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未灭菌土壤NO的产生速率与N2O产生速率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土壤含水量越低二者相关性越高.灭菌土壤添加NO2-能较未灭菌土壤产生更多的NO,但却几乎不产生N2O,表明酸性土壤的化学反硝化对NO的贡献要大于N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