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3篇
  8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对炼山与不炼山处理南酸枣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结构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炼山处理下的南酸枣人工林群落各层的物种数目均低于不炼山处理群落,但在时间动态上2种处理下各层物种数目增加的幅度存在差异;炼山处理群落中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植物平均个体密度低于不炼山处理的群落;炼山处理下群落物种科属组成数量都少于不炼山处理的群落,时间动态上前者增长的幅度比后者小。说明炼山处理不利于南酸枣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2.
采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对长汀县石峰寨桂花野生种群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布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桂花野生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分形特征,其计盒维数为0.8622~1.0058,信息维数为0.8670~0.9849,关联维数为1.0037~1.0757。桂花种群的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关联维数相差不大,表明该种群的分布格局强度相对复杂,局域空间占据较强,具有集聚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43.
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形态适应研究对准确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为探索滨海恶劣环境条件下木麻黄林下植被天然更新特征,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林下野生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高度级木麻黄野生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分析林下3种草本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野生苗高度级的增加,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和总根体积显著增长(P<0.05);高度级1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随根系径级的增加显著减少,高度级2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在0~2.0 mm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减少,但在>2.0 mm时显著增加(P<0.05);与林下草本植物相比,木麻黄野生苗的根系生长不占优势,其平均根系直径是窃衣和一点红的2~3倍,但是总根尖数最少且显著少于天门冬(P<0.05);此外,在根系径级>1.5 mm时,仅木麻黄有根尖存在,根尖数占总数的0.33%。研究结果为促进林下植被的更新和保持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究汶川地震重灾区不同气候区恢复初始阶段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促进灾害干扰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干旱河谷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AT和AU、ST和SU)为研究对象,测定植被和土壤的21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两个气候区4种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和21个指标的权重,并构建对应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D)模型。  结果  SU的植被、土壤综合指数和D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被?土壤系统。AT和ST均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土壤滞后发展型,AU和SU分别为初级和中级协调发展类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干旱河谷气候区的影响因子较为单一,AT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AU为植物碳、氮、钾和镁。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影响因子表现为植被?土壤影响因子共存,ST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土壤全氮和速效氮,SU为植被覆盖度、植物磷、土壤速效钾和细菌。  结论  气候和生态恢复类型对植被?土壤耦合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SU的植被?土壤耦合状况显著优于其他3种生态系统。AT和ST的土壤环境均较差,经7年治理尚未恢复到震前水平。   相似文献   
45.
46.
在按照近自然经营的原则及措施进行抚育管理和常规经营的千年桐生态林中分别选取3块样地,分析其土样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经过近自然经营后的千年桐生态林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常规经营的千年桐林;土壤容重、比重和碳氮比则小于常规经营的千年桐林.由此可见,千年桐生态林的近自然经营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7.
以福建省永安市、建阳市为代表性研究区,在野外调查估算毛竹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基础上,研究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64.750 t/hm2,其空间分布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其中土壤层碳密度占总碳密度的比例最大(75.6%),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总碳密度是地上部分(乔木层和灌草层)的3.18倍;毛竹林乔木层各器官按碳密度大小排序为竹秆>鞭根>竹枝>竹蔸>竹叶;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土壤层碳密度的75.33%;就毛竹林生态系统整体而言,其碳密度小于我国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其碳汇能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8.
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与内源植物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定24个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无性系光合特征及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探讨雷公藤无性系光合作用特征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及其比值之间关系.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指标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且包含总相关信息的56.43%,说明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指标对其内源激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2系数(1.634 6)绝对值最大,V1的Y1系数(-1.360 2)绝对值最大,即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相关主要集中在蒸腾速率Tr与IAA的负相关关系上.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指标与内源植物激素比值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且包含总相关信息的65.30%,说明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与其内源激素比值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光合特性对内源激素比值存在一定的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2系数(-1.276 6)绝对值最大,V1的Y2系数(-1.258 3)绝对值最大,即变量U1和V1之间主要是蒸腾速率Tr与ABAGA呈正相关.基于典范相关分析的第一典型变量在二维坐标上的排序,将24个雷公藤无性系划分为4类,为雷公藤良种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9.
以N、P、K肥为原料,并辅以微量元素和生长调节剂,应用混料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了冲积土区域绿竹施肥N、P、K配方与经济收益之间数学反应模型,并以计算机模拟优化筛选出适用于冲积土绿竹种植最优施肥参数即专用复合肥最佳配方,预期可提高经济收益30%左右。  相似文献   
50.
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N、P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千年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育苗密度D1(10 cm×10 cm)、D2(15 cm×15cm)、D3(20 cm×20 cm)、D4(25c m×25 cm)、D5 (30 cm×30 cm),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处理之间的千年桐幼苗,同一生长部位的N、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各养分含量受育苗密度影响不显著,但对N、P利用率的影响显著.随千年桐育苗密度的增大,幼苗的N、P吸收率均减小.随时间的推移,N利用率呈增加趋势,P利用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生长旺盛期,密度越小,幼苗N利用率越高;生长初期,高密度下P利用率较大,生长后期则相反.随育苗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叶干质量、茎干质量在9月最大;在一个生长季,地下/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先减后增(均小于1).在自然状态下D5密度最适宜千年桐幼苗的生长,结合施肥及光合作用、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考虑,也可在D5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