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林业   52篇
综合类   5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外生菌根真菌应用技术研究现状栾庆书(辽宁省林科院森保研究室110032)1前言外生菌根能代替根毛扩大寄主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产生植物激素、酶、抗生素和挥发性物质,促进寄主的高、往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对根部土传病害有屏障作用,增强寄主植物的抗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赤松毛虫成虫灯光诱杀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波长的灯具对阜新市赤松毛虫成虫开展灯诱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1:30时所有供试诱虫灯诱杀到的松毛虫雌虫数量和雌雄成虫总量最多,22:30时诱杀到的赤松毛虫雄虫数量最多。诱集总量由多至少的波长序号为:2号>19号>4号=5号>7号。灯诱赤松毛虫成虫的最佳上灯时间为21:00~23:00时,从而为生产防治提供了最佳波长和上灯时段。  相似文献   
13.
刺槐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形成层、茎尖(段)、叶培养、胚培养、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刺槐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舞毒蛾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森林食叶害虫,取食多种阔叶和针叶树木。为了解舞毒蛾在我国危害较轻的原因,作者在林间设立样方,调查下树将要化蛹的舞毒蛾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及致死因素,蛹的死亡率及致死因子。发现病毒是导致老熟幼虫死亡的主要因子,死亡率高达96.6%。蛹的致死因子较多,其中一种皮蠹取食导致的致死率较高,达到58%,舞毒蛾黑瘤姬蜂的致死率也较高。研究表明,舞毒蛾化蛹阶段致死因子及死亡率较高,可能是舞毒蛾发生危害较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血红铆钉菇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栾庆书 《食用菌》2002,24(2):2-3
血红铆钉菇是菌根性食用菌,既能促进树木生长,又是人们不可多得的无公害的山珍佳肴。为了使血红铆钉菇的研究更加深入,从生物学、生态学、分离培养、拮抗作用、促生长作用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林木落叶林间栽培食用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阔叶林的枯枝落叶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几年来,利用林木遮荫并能调温保湿的小气候环境,进行林下栽培平菇等食用菌的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料较为不发酵料林间栽培的平菇每平方米鲜菇产量可提高3.5 ̄4.5kg,生物效率提高40 ̄45%;供试菌种以06较好,坡我界处产量高于谷中;每公顷可获纯收入8196元,经济效益显著,为枯枝落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老鹰窝山自然保护区鳞翅目害虫的方法,该项研究利用太阳能灯比较不同波长诱虫灯诱杀鳞翅目昆虫的数量,不同时期诱杀鳞翅目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每天3个时段的诱虫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340 nm诱虫灯的诱杀总量最大,显著大于380、420、480、545 nm诱虫灯和对照灯的诱杀总量。从7月13日至9月10日,灯诱鳞翅目蛾类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随日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月13日至8月8日,20:00-21:00、21:00-22:00时段的诱虫量占比超过总量的81.5%;8月11-18日,19:00-20:00、21:00-22:00两个时段诱虫量占比相对平衡,都为20%左右,20:00-21:00时段的诱虫量占比大于50.0%;8月21日至9月10日,19:00-20:00时段的诱虫量占比超过总量的38.9%,且19:00-20:00、20:00-21:00两个时段诱虫量之和超过总量的75.0%。掌握了保护区内重点监测的10种鳞翅目昆虫的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控制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危害及保护自然天敌,研究了利用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的方法。采用林间放置320 nm至585 nm不同波长的太阳能灯、不同颜色诱捕容器、长波与短波灯不同距离组合、太阳能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非靶标昆虫诱虫效果的比较等方法,确定灯光诱捕舞毒蛾的最佳技术。结果表明,340 nm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总量和雄虫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灯的相应诱捕量;380 nm太阳能灯诱捕雌虫量最大。诱捕舞毒蛾的最适时间为19∶30—21∶30。银色容器诱捕到的舞毒蛾最多。长波灯与短波灯相距50 m时,短波(34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距离和短波对照灯的诱捕量,在此距离条件下,长波(52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小。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对非靶标昆虫的杀灭作用显著小于频振式杀虫灯。340nm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捕舞毒蛾的首选灯具,通过与筛选出的最适时间、敏感容器颜色和距离组合,能够在林间达到较好的诱捕效果。还可以通过长短波长的组合,在港口提供长波照明和短波诱虫,实现既减少舞毒蛾成虫和卵块随船迁移又兼顾亮化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9.
辽宁海岸带植被资源调查以资料收集、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必要的现场补充调访验证。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确定的辽宁省海岸带基准线和海岸线向陆1 km范围的植被数据,对植被资源现状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评价以及资源的变化趋势分析,为《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中生态保护板块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bu ell a)的方法,采用320~585 nm的单波长太阳能灯开展了林间诱杀研究,筛选了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波长、最适时间以及诱杀容器的颜色和置放高度,测定了其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比较了不同时段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和比例。结果表明: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总量与368 nm的诱杀量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其他波长灯的诱杀量;以21:00—23:00时段诱杀数量最多;蓝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将盛水容器放在距地面1.2 m高度比放在地面对微红梢斑螟有更好的诱杀效果;380 nm灯对其他鳞翅目昆虫、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诱杀量与对照灯的诱杀量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波长为380 nm的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灯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