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林业   15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桔小实蝇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桔小实蝇是目前在闽南地区发生极为严重的外来有害生物之一。本文总结桔小实蝇发生的历史背景、分布、寄主范围、生物学习性、综合防治措施,可指导生产部门有效治理该虫;分析当今治理该虫的研究动态,特别是以SIT和生物防治为主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  相似文献   
22.
基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鳞翅目昆虫图像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昆虫图像特征,提出一种新的特征选择技术筛选昆虫识别相关的特征,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出鳞翅目昆虫种类。【方法】基于开源的利兹蝴蝶数据集和拍摄的以森林鳞翅目昆虫为主的数据集,采用改进的纹理特征提取算法(DRLBP)提取鳞翅目昆虫图像纹理特征,应用汉明距离计算的粒子间距离度量种群多样性,提出进化过程中自动调整多样性的方法,给出二进制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BADE)。利用BADE算法筛选合适的较小维数的纹理特征子集,并用基于概率协同表示的分类器(PROCRC)进行图像分类。【结果】PROCRC分类器在所有数据集上均展现出良好分类效果,平均识别率分别为81.73%和88.18%。经特征选择后的昆虫的分类精度显著提升,最高提升率达13.49%。BADE的性能高于其他特征选择算法,且经BADE算法特征选择后纹理数据集的维数和分类所需时间均显著下降,其降维率接近50%,时间减少率最高达50%。【结论】BADE算法可有效进行特征选择,提高识别精度,节约模型的识别时间,利用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对鳞翅目昆虫图像进行特征选择的方法具有可行性,DRLBP和BADE算法相结合的鳞翅目昆虫识别方法在农林昆虫的快速、准确识别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随着栽培面积、规模的扩大和病虫害管理水平的滞后,地道性中药材雷公藤目前正遭受病虫害的严重危害。2009、2010年对福建省泰宁县雷公藤病虫害进行调查表明,雷公藤叶部病虫害主要表现为危害种类不断增加,复合危害现象普遍,不同藤龄、不同生境的雷公藤上发生水平也各不相同。防治观念淡薄,生产措施不当,管理水平偏低,病虫害的危害潜能较大以及气候异常等是导致叶部病虫害成灾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在边防治边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预测预报体系,采取有效的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雷公藤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4.
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 erythrinae Kim)是近来入侵福建省的重要入侵害虫之一,入侵后在福建省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潜在威胁。2005年首次在福建省厦门市发现,为掌握该虫及其寄主在福建的发生现状和分布范围,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开展了该虫的普查工作。经普查发现,刺桐姬小蜂在福建省主要分布在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地市,其中厦门和泉州的刺桐东方变种(Erythrina variegate var orientalis)和珊瑚刺桐(E.caffra)上危害率高达100%,虫瘿密度最高达34.6个.叶-1,发生时间为4-12月,漳州轻度发生,其他地市目前属于非疫区。  相似文献   
25.
采用室内饲养结合野外调查的方法,对福州地区樟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 Linnaeue)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樟青凤蝶在福州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主要以幼虫为害香樟、肉桂等树木的嫩叶及新梢,影响新叶萌发,降低其观赏效果。该虫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以蛹越冬,非越冬代平均历期60.5 d,越冬代平均历期136.5 d。卵期约5 d,常单卵产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Presl.)嫩叶;幼虫共5龄,历期26~30 d,食量随着龄级增加而增大;多于香樟叶背结蛹,蛹期约16 d,越冬蛹约92 d;成虫历期8~11 d,羽化率为87.5%。依据该虫在福州的危害情况编制其生活史表,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此外,饲养过程中还发现约8%的幼虫疑似感染病原而死亡,同时发现天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寄生樟青凤蝶,自然寄生率约为3%,对自然种群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对福建省柳杉及柳杉毛虫的分布调查表明,柳杉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宁德、福州4个地区的多个县(市),龙岩、漳州少数的县(市)呈零星分布,分布海拔介于44~1 203 m之间;柳杉毛虫也主要分布上述4个地区,海拔介于146~1 181 m之间,龙岩、漳州未见分布,具有向低海拔适宜寄主迁移并为害的风险。柳杉毛虫1年1代,高海拔地区以卵越冬,低海拔地区以卵或低龄幼虫越冬。卵期一般9月—翌年3月,较耐寒,受精卵孵化率为62%~76%,未受精卵不能孵化;幼虫期介于3月上旬—8月上旬,低龄幼虫食量小、危害较轻,高龄幼虫食量大、危害尤为严重;蛹期为7月上旬—11月中旬;成虫期8月下旬—11月下旬,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期持续6.7 d,平均产卵242粒;雌虫平均寿命12.8 d,雄虫平均寿命10.3 d;雌雄性比为1∶1.22。  相似文献   
27.
将被寄生后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橘小实蝇幼虫解剖并除去体内切割潜蝇茧蜂虫体后,运用愈创木酚法测定橘小实蝇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橘小实蝇2日龄幼虫被切割潜蝇茧蜂寄生后体内POD活性均比对照明显升高(P<0.01),寄生作用能诱导POD活性升高;随着寄主幼虫的虫龄增长,吸光值呈现明显波动现象,虫龄为72~120 h时POD活性处于最活跃水平,其中以72 h为最高;进入蛹期后(≥144 h)则酶活性水平极低.研究认为这种酶活性的变化揭示了橘小实蝇幼虫对寄生的一种典型生理防御行为,可为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研究我国林业重要食叶害虫——柳杉毛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BP),对于揭示其生长发育、化蛹、摄食、交配生殖及抗药性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参照模式昆虫家蚕的41条JHBP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疏水性、蛋白质序列基序和三级结构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利用heatmap可视化工具分析柳杉毛虫JHBP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柳杉毛虫JHBP基因共有JHBPa、JHBPc、JHBPd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6、26、15个JHBP基因;蛋白序列至少含有1个JHBP结构域,且其中Dho05G001220蛋白序列不仅含有JHBP结构域,还含有Grp_allergen结构域,各蛋白序列的疏水性区域呈明显的聚集分布,亲水性区域的聚集分布则不明显; JHBP基因在柳杉毛虫的低龄和中龄幼虫、蛹和成虫中显著表达,表明JHBP明显参与调控不同虫态的发育或变态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柳杉毛虫JHBP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切割潜蝇茧蜂[Psyttalia incisi(Silvestri)]是寄生橘小实蝇幼虫—蛹期的重要寄生蜂。应用经筛选的8个10 bp随机引物,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比较其漳州种群和引进种群(美国夏威夷)的分子多态性。结果表明,2个地理种群A、B分离物之间相异系数均大于0.7,地理种群内部分离物相异系数分别为0.3和0.12,差异较小。不加权算术平均组对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othe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结果表明,4个分离物在0.76的相异水平上可以聚为2个群体,而在0.12的相异水平上才能聚为4个群体。表明A、B地理种群之间相异性较高,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0.
温度对切割潜蝇茧蜂发育、生殖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5~35℃范围内的5个温度下测定了温度对切割潜蝇茧蜂的个体发育和种群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切割潜蝇茧蜂的发育历期均有显著影响,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模型与线型日度方程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该蜂发育的进度,但Logistic曲线方程模型优于线型日度方程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估算,求得切割潜蝇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126℃,有效积温为379.12(度.日);同时,寄生率(Y)和温度(x)呈抛物线曲线关系,每雌平均寄生率在25℃左右达最大值21.5%;在适温区内,成蜂种群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结合不同繁蜂温度条件下的性比情况,建议室内繁蜂以25℃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