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286篇
农学   109篇
基础科学   137篇
  91篇
综合类   920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247篇
园艺   144篇
植物保护   10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五台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Ca—SOC和Fe(Al)—SOC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台山垂直带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垂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对亚高山草甸土(A)、山地草甸土(B)、棕壤(C)、淋溶褐土(D)和石灰性褐土(E)进行采集,研究土壤本身及各土壤2,2~0.25,0.25~0.053,0.053mm水稳性团聚体钙键合有机碳(Ca—SOC)和铁铝键合有机碳(Fe(Al)—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A到E,各土壤Ca—SOC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而Fe(Al)—SOC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A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先升高后降低,后者先降低后升高),B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D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变化趋势与B相反,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此外,C的Ca—SOC和Fe(Al)—SOC含量逐渐减小,而E的Ca—SOC和Fe(Al)—SOC含量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土壤及2mm团聚体Fe(Al)—S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土壤=0.898(P0.05),r2mm=0.978(P0.01)。各土壤及团聚体中Fe(Al)—SOC的含量明显大于Ca—SOC的含量,而且2~0.25mm和0.25~0.053mm团聚体Ca—SOC和Fe(Al)—SOC含量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五台山各土壤铁铝键的键合能力以及铁铝复合体的稳定性均高于Ca—SOC,且土壤和各级团聚体Fe(Al)—SOC的含量及分配比例明显高于Ca—SOC。  相似文献   
72.
甘蔗细茎野生种核心种质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自我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540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为材料,根据采集地信息及其在20对SSR引物上的分子标记数据和15个表型性状资料,开展核心种质构建研究。不同取样量(5%、10%、20%、30%、40%、50%、60%、70%、80%和90%)分析表明,10%的取样比例可获得70%以上的变异保留比例,是较好的核心种质取样规模;对5种采集地分组取样策略(等量法、简单比例法、平方根比例法、对数比例法和多样性比例法)和2种无分组取样策略(最大变异保留法和随机抽样法)比较表明,简单比例法获得的核心种质代表性最好,为最优取样策略。最后,在简单比例法取样筛选出的54份核心样品中,又通过定向选择补充了6份具有优异表型性状的材料,构建了含60份无性系的甘蔗细茎野生种核心种质,分子和表型检验都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3.
基于传统的刚体极限平衡双斜面法,弥补了完全的人为假定因素的不足,建立了三个滑裂面同时满足刚体极限平衡方程的三斜面力学模型。并以某重力坝为例,探讨了重力坝坝基参数对三斜面法安全系数K以及滑移形态的影响并揭示了一般的规律。结果表明:坝基参数(软弱夹层埋深和倾角、抗剪强度指标、抗剪强度指标相对变化)对安全系数K以及滑移形态均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以使工程达到经济安全的目的。此一般规律不仅对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且还对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4.
2自由度夹子式水稻穴盘钵苗拔抛机械手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自由度机械手拔抛穴盘钵苗的特点和机理,设计了一种2自由度夹子式机械手,简述了其工作对象特征,主要结构组成及控制电路,对关键部件夹秧机构进行了设计,通过Pro/E建模及虚拟装配对秧夹的开闭合过程进行仿真,保证开闭合运动的精度和可靠性。在试验平台上,进行了不同穴盘类型、不同钵土含水率、不同秧夹弹簧拉伸力以及不同穴盘进给模式对机械手拔秧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穴盘类型和钵土含水率对拔秧成功率有显著影响(P0.01),采用红色穴盘育秧或保持钵土含水率大于30%可以提高拔秧成功率;夹秧机构上复位弹簧拉伸力在15 N和22 N间变化对拔秧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采用自动进给穴盘模式不会对拔秧成功率产生显著影响,秧苗自动输送进给机构的性能满足钵苗行输送进给的要求。  相似文献   
75.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国外近10余年来土壤退化及其主要退化类型——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的研究归纳为4个方面:成因、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土壤性质的测定;恢复、调控措施的选择和土壤退化的顶级形式——石漠化的研究,对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介绍和评述,并提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而展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6.
利用长江上游135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降雨量统计得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并对这些气象站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和该地区225个县多年平均降雨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处理,结合USLE模型计算得到长江上游土壤水蚀分布图,利用GIS技术手段对不同降雨带下的土壤水蚀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域水蚀量占土壤侵蚀总量的78%;水蚀程度分布与降雨带分布均呈自西向东递增趋势,局部存在差异。江源区及川西北部,多年平均降雨量小于900 mm,水蚀以微度为主;川中部地区降雨分布不均,水蚀区域差异较大;四川盆地与陕、甘交界地段,降雨等级在4-5之间、重庆北部降雨等级在7-8之间的地区,水蚀均较为严重,以强度以上为主;云南西北金沙江下游地区、重庆西南以及湖北秭归、宜昌等地降雨等级在7-8之间,水蚀以中、强度为主;当降雨等级为8时,土壤侵蚀指数达最大(160.5)。该结果与2000年长江上游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揭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及成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为明确近几年江苏地区甜瓜叶片及瓜上发生的某一细菌性病害,以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设施大棚中甜瓜发病叶片为研究对象,经分离纯化得到菌株LG08,观察病菌形态初步判定该病原菌为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为进一步明确该病菌,分别用4对细菌性果斑病菌通用标记(BX、BX-S、ERC和WFB)、3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标记(AcM380、AcM797、AcM13)及16S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G08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苗期和坐果期对西甜瓜部分材料接种菌株LG08,结果发现菌株LG08对西甜瓜都有致病性.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甜瓜细菌性果斑菌的特性,为果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而且也有助于甜瓜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78.
硅作为有益元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同时硅在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硅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深层作用机制,本文综述了硅增强植物抵御生物胁迫(包括病原菌、害虫等)及非生物胁迫(干旱、盐害、重金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硅可通过改善植物形态、平衡养分吸收、调节激素代谢、改良土壤性状等多种作用机制缓解胁迫。针对硅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如硅抵抗各种胁迫的耦合机制,深入研究硅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生物化学及分子机制以及加强新型硅肥及配套施用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79.
如何实现用一台变频器使多台油泵软启动,其关键问题是逆变器与工频电源之间的双向切换。为了克服设备运行工况不稳定和电机二次启动冲击电流给电网带来的危害,必须实现平滑无冲击切换,这就要求切换的瞬间,逆变器输出电源的频率、相位、幅度与工频电网的频率、相位、幅度相一致。为实现平滑无冲击切换,研制出了单台切换器和适用于多台电机启动的配电线路及多台切换控制线路。切换器由相位鉴别器、幅度鉴别器、50周好检测电路、允许门电路、输出控制电路等五部分组成。经用户一年多实践证明,生产样机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既保证了飞机加油又可进行油库装卸和输转作业,且从未出现故障。  相似文献   
80.
芍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花卉资源,在园林应用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在讨论了芍药文化、生态习性及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芍药专类园、芍药花台、芍药花带、芍药花境和庭院栽植五种园林造景应用形式,并进一步分析了芍药生态性景观、文化艺术性景观、多样性景观和季相景观的4种营建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