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旭东  沈中元 《中国蚕业》2010,31(1):101-102
1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一种病毒病,是由于家蚕感染了核型多角体病毒而引起的。该病原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属(bombxy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virus,简称家蚕NPV)。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专门寄生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是囊膜包被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基因组大小介于80~180kb之间。  相似文献   
12.
设计1对正、反向引物btubf/btubr,对家蚕微孢子虫(镇江株)基因组DNA的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基因进行扩增,得到部分片段。经PCR鉴定、酶切及测序分析,该片段与Nosema属其它微孢子虫的beta-tubulin同源。采用邻近归并法(Neighbour-Joining)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微孢子虫和真菌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对于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研究和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比对大量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通用型引物。本试验确定了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进行了相关病原检测试验,且对家蚕的不同材料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了有效、特异、敏感的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PCR检测方法,为家蚕微粒子病在口岸快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1家蚕中肠型脓病的病原 家蚕中肠型脓病,又叫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其病原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BmCPV)。该病原属于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主要寄生于家蚕中肠上皮圆筒状细胞的细胞核内(图1)。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游离态病毒粒子和多角体2种形式存在于病变细胞中: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检疫对象,母蛾镜检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简称Nb)是目前最主要的检疫手段,但其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Nb检测技术,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纳米金(AuNPs)比色法原理,对AuNPs探针的制备及其标记的最佳抗体浓度和最佳pH值进行探究,以及探究AuNPs比色法检测Nb的灵敏度。结果表明,Nb抗体与AuNPs(20 nm)结合最佳浓度为每500μL AuNPs溶液中添加5μL 0.5 mg/mL抗体蛋白,标记最佳pH值为8.5。AuNPs比色法能够最低检测出Nb蛋白量为10 ng。本研究成功建立一种基于AuNPs比色法检测Nb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蚕病,被列为蚕桑生产唯一的检疫对象.分子伴侣协助底物蛋白折叠、装配和转运,但目前对家蚕微孢子虫分子伴侣CCT(chaperonin containing tailless complex polypeptide)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克隆了家蚕微孢子虫NbCCTθ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NbCCT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NbCCTθ在家蚕微孢子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表达,但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不同;在成熟孢子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质膜上,在裂殖增殖期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孢子形成期后期定位在细胞核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NbCCTθ的具体功能奠定了基础,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实验得到了柞蚕NPV(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的双酶切的一片段,这个片段总长度为3 300bp,序列分析后确认,该序列包含NPV连锁存在的几个基因,为da16、da26、egt、lef-1、ORF13,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用随机克隆法,克隆得到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PstⅠ和XhoⅠ片段,经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含有完整的晚期表达因子3(lef3),与其它来源的lef3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ApNPVlef3基因的阅读框为1110bp,编码369个氨基酸,编码一种DNA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DNAbindingprotein,SSB)。lef3基因参与病毒DNA复制,是病毒DNA复制必不可少的蛋白质因子。LEF3的N-端有一个氨基酸保守序列区,推测此氨基酸序列保守区是LEF3的主要功能区。在lef3基因上游的互补序列有一编码127个氨基酸序列的不完全阅读框,根据同源性比较,此阅读框与黄杉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gyiapseudotsugatanucleopolyhedrovirus,OpNPV)的ORFs73编码相似的基因,而在该片段的3′端其序列与近缘种OpNPV和云杉卷叶蛾多角体病毒(Choristoneurafumiferananucleopolyhedrovirus,CfNPV)没有同缘性,显示了ApNPV基因组结构有其固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