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林业   30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木麻黄低效林分特点及其改造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麻黄低效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及林分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林,其林木株数依直径的分布呈偏态分布,小径木明显多于中径木。低效林的生长曲线变化平缓,生长高峰较正常林来得早,而持续时间较短。根据木麻黄低效林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将其划分成4种类型,并提出了低效林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人工林生物产量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麻黄干材、树皮、果实生物量及全林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提高,树叶、枝、根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变化呈相反趋势。随着林分的生长,木麻黄浓密的枝叶层由树冠下部逐渐上移,密集根层亦由土壤下层向上发展。不同生长级林木的生物量大小表现为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干、皮量随胸径增大而下降,枝叶量以平均木最高,果、根量则以优势木最大。  相似文献   
13.
在滨海后沿沙地采用裂区设计,在滨海前沿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安排木麻黄低效林改造方式、树种和措施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后沿沙地采用湿地松进行改造,效果比营造木麻黄要好,前沿沙地宜选用木麻黄优良抗风品系来改造。  相似文献   
14.
几个树种对模拟海风抗性比较结果,木麻黄和夹竹桃为高抗树种;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湿地松属中抗树种;山地木麻黄抗性较差。游离脯氨酸(pro)测定结果,参试树种经“海风”逆境的影响后,游离脯氨酸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初期随刮“海风”次数增加积累迅速增加,木麻黄受“海风”连续吹6天后,pro浓度最高,而继续刮“海风”时,pro的积累不但不再增加,反而呈递减趋势。几个种苗在正常环境下或在“海风”的影响后pro积累量变化很大,抗“海风”刀的强弱与pro浓度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惠安县15年生木麻黄为试材,对5种不同密度木麻黄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单株生物量减少,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增加,但枝与小枝的生物产量趋于平稳;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根>枝>小枝,净生产力表现为干>小枝>根>枝。  相似文献   
16.
木麻黄林防护成熟期指由初始防护成熟至终止防护成熟这段时期。初始防护成熟龄以树高生长加速度的极小值来确定,终止防护成熟龄以单位面积蓄积连年生长量下降的年限确定。木麻黄林防护成熟期为15~35年,这是林分更新期确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福安市香椿人工林分布、生长状况、耐寒性、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香椿经营成本及效益做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福安香椿人工林主要分布于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道路两侧以及山坡的中下部,海拔高可至700m,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香椿耐寒性、适应性强,福安自然条件适合香椿的生长;香椿树高速生期为栽植后2~6a,胸径速生期为栽植后2~9a,Ⅱ级地及园地栽培10年生香椿,平均树高14.4m,平均胸径15.0cm,单株立木蓄积可达0.1134m3,产值可达145530/hm2,种植利润可达68631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木麻黄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生长级木麻黄叶部养分含量的观测表明,多数元素呈现劣势木>平均木>优势木的趋势。易于移动的营养元素含量从树冠上层至下层不断减小,难以移动的元素含量则逐渐增加。树叶中养分积累量占木麻黄全树中的比例最大。木麻黄各器官中的营养元素积累量、养分元素在林分中的总积累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均随林分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育阶段木麻黄林地土壤的肥力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同生育阶段木麻黄林地土壤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差异不大,土壤中多数微生物的数量和总菌数随林龄增长而增加,放线菌数量和pH值随林龄而减少。土壤各层有效氮、铁、锰、锌含量及贮量随林龄而增多,其余元素有效含量及贮量呈相反趋势,土壤矿质元素全量及其贮量不随林分生长发育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木麻黄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m-2的处理;2010年,粉炮用量45、60个.hm-2处理15 d后,绿僵菌处理木麻黄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3.6)%、(90.3±3.1)%,白僵菌处理分别为(88.5±8.1)%、(85.6±4.1)%,2种粉炮用量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30个.hm-2处理。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喷雾12 d后,木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9±6.3)%、(89.7±3.8)%。施菌后木毒蛾的化蛹率显著降低。林间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干旱少雨天气防治效果较差,阴雨湿度大的环境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