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5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7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水分缺乏是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关键因素,利用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可以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本试验以洒金柏、月季、大叶黄杨为试验对象,移栽时用树脂进行不同处理,然后置于温室中养护,一次性浇足水后进行干旱处理,造成不同强度的水胁迫环境,以检  相似文献   
182.
三峡库区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对环境的改善程度,促进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以三峡库区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在野外调查和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对秭归县8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并在不考虑土壤类型和坡度变化的前提下,对全县2000年退耕还林地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对遏制水土流失有明显的作用,与坡耕地相比,退耕还林后地表径流量平均减少75.25%~85.21%,土壤侵蚀量减少1676.08~1876.66t/(km2.a),减少幅度为85.4%~95.6%;2)退耕还林工程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为5.49万t,减少河流泥沙淤积量为1.27万t,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和全N、全P、全K流失量分别为652、32、82和871t。  相似文献   
183.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与渗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优先流形式运动的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不遵从达西定律,管流是优先流的一种形式。为研究管流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选择了一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天然次生马尾松林地作为试验场地。采用双环渗透筒法分层测了不同层次土壤的水分渗透特性,用自记流量计测定了管流过程和土壤渗流过程,同时进行了降雨过程的观测。对数场降雨、管流及渗流过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较好,在所划分的7层土壤水分渗透过程中,地表层0-10cm的土层水分渗透性最差,可能是由于地表层的黏粒含量较高,土壤质地较细所至,不透水层距地表深度约为150~200cm.坡面渗流主要产生于该深度之上。在降雨初期,渗流以非饱和流的形式流动,土壤大孔隙通道内无法形成快速连续的水流,因此不能产生管流。随降雨历时延长,土壤水分含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开始有管流产生,因此,相对于坡面渗流,管流总是于其后产生。可以推断管流的产生需要有更高的土壤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184.
三峡库区马尾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三峡库区无干扰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群落物种组成和天然更新状况,并选择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空间结构参数及直径分布等非空间结构参数,对马尾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尾松群落物种数量丰富,共出现维管束植物117种,林下天然更新状况良好,共有树种24种,数量达5 221株·hm-2,其中高度小于100 cm的幼苗占48.9%。林分随着直径增大,林木株数逐渐减少,呈典型异龄林直径分布特征。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8,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60,整体处于中度以上混交;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50,大部分林木个体分化程度较高,处于不同竞争地位的林木个体数量基本相等。优势树种马尾松属轻度聚集分布,接近中度混交,且60.2%的个体处于竞争优势或亚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5.
基于HRM获得与桃Tssd紧密连锁的SNP标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植物中,SNP标记具有分布广泛、分辨率高、共显性和多态性高等特点,是遗传研究的常用分子标记。桃全基因组测序完成,获得了大量SNP位点。利用现有的SNP数据进行简单、快速的SNP基因分型是基因定位、品种鉴定和图谱构建等后续研究的基础。文章拟建立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进行不同类型SNP的基因分型方法,以获得与桃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以普通生长型(ST)单株97-32-46为母本,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单株03-94-2(Tssd)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利用其分离群体96个后代单株为研究材料。在定位目标基因的区间内开发连锁和不同类型的SNP标记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进行SNP的基因分型并获得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SNP标记。【结果】明确了DNA模板和Mg~(2+)是影响基因分型的关键因子,并确立了反应体系最佳浓度区间。在1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量低于5.0 ng时或Mg~(2+)浓度低于1.6μmol·L~(-1)时则不能完成PCR扩增和基因分型;根据亲本基因型和表型一致的SNP位点设计引物,扩增片段长度在140 bp左右。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可对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4种不同类型的SNP(A/T、A/G、A/C和C/G)进行基因分型,并正确区分了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和普通生长型,与进行Sanger测序鉴定的结果一致。采用96孔板对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和普通生长型各48个分离后代单株进行了PCR扩增和基因分型,确定了遗传距离。分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可以将96个样杂交后代单株分为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和普通生长型2种,正确地区分了A/A基因型和A/T基因型。在96个样品中仅1个没有成功扩增,在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和普通生长型中各存在1个重组单株。获得与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基因紧密连锁的SNP标记,遗传距离为2.11 cM。【结论】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的SNP基因分型。尽管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无法区分两种不同纯合类型的SNP变异,但仍不失为区分已知变异SNP的有效方法。在已经获得桃大量SNP的基础上,该体系可用于桃的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等研究。  相似文献   
186.
为加快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湖北省积极构建本省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本文从建设背景、林业现状、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方面全面阐述湖北省LULUCF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如何开展,以期通过体系建设的监测成果,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森林碳汇评估和相关技术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87.
以三峡库区移民区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为框架,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驱动力一过程系统一系统输出各个环节的变化。移民区典型小流域-曲溪小流域,受淹没、移民2个驱动力的作用,耕地、经济林、植被、水栖息地等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系统的粮食、能源、教育需求也随之而变,在内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导致系统输出为水土 失加剧、生物多样笥受到破坏、土地退化严重等。通过对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重  相似文献   
188.
以三峡库区移民区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为框架,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驱动力-过程系统-系统输出各个环节的变化.移民区典型小流域--曲溪小流域,受淹没、移民2个驱动力的作用,耕地、经济林、植被、水、栖息地等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系统的粮食、能源、教育需求也随之而变,在内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导致系统输出为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土地退化严重等.通过对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重建山地生态系统,加强坡耕地退耕还林对策研究等生态环境对策,以此缓和人地矛盾,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9.
为探究干燥过程中烟草花粉活力变化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品种‘K326’的新鲜花药为材料,分析花粉干燥过程中活力、含水量、内含物、抗氧化酶、MDA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粉活力和含水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先较快下降,后趋于稳定;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呈现下降-升高-再下降-稳定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趋于稳定,总氨基酸含量先上升后趋于稳定,两者变化规律相反;脯氨酸含量呈现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ATP酶活性先下降后趋于稳定;SOD、P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缓慢下降;MDA含量缓慢升高。结果表明:含水量和ATP酶活性是影响花粉活力最主要的两个因素,这两个指标可以为烟草花粉干燥和贮藏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0.
为了分析常州城市河道淤积的机制,采用了量纲分析和水槽实验的方法,研究支流河道汇入主流河道过程中,主河道岸坡角、支流与主流的流量比、密度弗劳德数对汇流区冲刷的影响.研究将支流水槽与主流水槽的汇流角定为90°,采用不同的流量比和密度弗劳德数对四种不同岸坡角(45°、60°、75°、90°)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支流河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