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8篇
  9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为建立香鱼假单胞菌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rpo D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以该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其180 bp的rop D基因片段,并克隆于p MD18-T载体中,以纯化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了香鱼假单胞菌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在1.9×103拷贝/μL~1.9×108拷贝/μ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灵敏度可达1.9×103拷贝/μL;该方法对恶臭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创伤弧菌等病原菌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不仅能够快速检测香鱼假单胞菌,还能够对该病原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为大黄鱼香鱼假单胞菌感染导致的内脏白点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控提供一个新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92.
王国良  付建和 《土壤学报》2014,51(2):407-409
<正>2013年4月国务院将黑龙江省确定为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1-2],以提升耕地质量为重点的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良、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研究掌握松嫩平原土壤的膨胀性和分散性,对指导田间工程建设和科学合理耕翻、免耕播种、节能降耗显得尤为迫切,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3.
猕猴桃皮多酚提取及其对B16细胞黑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植物多酚类物质对皮肤增白和美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美容护肤保健品中的主要成分,猕猴桃皮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可成为美容保健品的原料。为了探究猕猴桃皮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美白作用,该研究采用深共熔溶剂(Deep-Eutectic Solvents,DESs)提取猕猴桃皮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优化提取工艺,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猕猴桃皮多酚的成分,并研究猕猴桃皮多酚对酪氨酸酶的影响及对B16细胞黑色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深共熔溶剂是提取猕猴桃皮多酚的较佳溶剂,提取猕猴桃皮多酚优化工艺为DES-1含水率18%、料液比1:29 g/mL、提取时间22 min、提取温度69 ℃,猕猴桃皮多酚得率55.53 mg/g。猕猴桃皮多酚中的主要成分有(+)-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和表儿茶素,并且猕猴桃皮多酚对体外酪氨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此外,当猕猴桃皮多酚浓度为100 μg/mL时对B16细胞内黑色素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使细胞内黑色素相对含量降为75.08%,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至69.45%,且优于阳性对照组曲酸(P<0.05)。结果表明,猕猴桃皮多酚可作为一种天然美白剂应用于化妆品及其他保健品中。  相似文献   
94.
宁波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 ,海岸线长达840公里 ,现有潮间带滩涂 1 44万亩 ,0至 - 1 0米的浅海 340万亩 ,具有发展浅海滩涂养殖的良好自然条件。其中滩涂贝类养殖实行生态养殖 ,具有本小利厚、生产稳定、管理方便等优点 ,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已成为宁波市海水养殖的一大热点。1滩涂贝类养殖现状宁波市滩涂面积广阔 ,底质类型复杂 ,包括粉砂质泥、泥质粉砂、淤泥、砂质、岩礁等多种类型 ,可适合多种滩涂贝类的养殖 ,主要的养殖种类有缢蛏、泥蚶、泥螺、文蛤、彩虹明樱蛤、菲律宾蛤仔等。目前主要以管养为主 ,即对养殖涂面进行改良、翻整和播…  相似文献   
95.
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地处瓯江入口处,气候温和,滩涂资源丰富,盛产文蛤.近几年,文蛤池塘养殖在龙湾区得到迅速发展,全区现有文蛤塘养面积近20000亩,年产文蛤近3000吨,出口量2000吨以上,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文蛤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6.
笔者通过对温州36个锯缘青蟹养殖场实地走访、现场调查、及时取样、实验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作图及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锯缘青蟹黄水病与降雨有着高度显著相关性。该病的暴发和流行主要集中于5-6月的“梅雨季节”和8—10月的“台风季节”,且梅雨或者台风都会带来较大气温及降雨变化。因此,黄水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温和降雨存在较大的联系。2、根据锯缘青蟹黄水病发生的时空分布、养殖密度、龄期和大小、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月份对温州地区养殖锯缘青蟹的发病率有极显著影响,发病率最高的是9月份,其次是6—8月。在单养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下,青蟹黄水病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高,总死亡率有明显增加;青蟹最易患病的4个时期分别为放苗后半个月、脱壳期、繁殖时期和雌雄差异,成蟹易患黄水病,雌性个体发病率高于雄性个体;气温、降水量的变化将显著影响青蟹黄水病的消长。  相似文献   
97.
针对紫花苜蓿田杂草,选用咪唑乙烟酸、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和乙氧氟草醚4种除草剂,研究了不同除草剂和浓度对苜蓿产量和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咪唑乙烟酸、高效氟吡甲禾灵均能提高苜蓿产量,咪唑乙烟酸2000mL·hm-2、高效氟吡甲禾灵700mL·hm-2增产效果最好,喷施乙氧氟草醚明显抑制苜蓿生长;咪唑乙烟酸、精喹禾灵、乙氧氟草醚能明显降低杂草种类。从物种重要值来看,马唐、马齿苋、稗草等属于较难防除杂草;喷施除草剂对杂草群落产生了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随药剂浓度的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从试验结果综合判断,除草剂最佳选择为咪唑乙烟酸2000mL·hm-2,其次为高效氟吡甲禾灵700mL·hm-2。  相似文献   
98.
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08年间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监测数据和各采样点海洋环境因子的测定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GM(1,1)和GM(1,N),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D构成的GM(1,3)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304%;用GM(1,1)模型对大规模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
根据GenBank中(鱼师)鱼诺卡氏菌16S-23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反应体系优化后建立了检测(鱼师)鱼诺卡氏菌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溶解曲线分析显示产物为单一的特异峰;检测灵敏度可达10-6 μg/μL的DNA含量,与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麦氏弧菌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应用建立的方法在(鱼师)鱼诺卡氏菌病爆发时期,对16份鱼体组织、养殖水体、饲料等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7份为阳性,与细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100%相符.既能检测发病鱼,又能检出未发病且已感染的病鱼,对病害的早期防控体现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等优点,可用于鱼类致病(鱼师)鱼诺卡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0.
大黄鱼感染致病弧菌的检测及其病害的预测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葛明峰  郑晓叶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14,38(12):2068-2074
为预防与控制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特异多重PCR技术,对象山县养殖大黄鱼的3种致病弧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每月在各定点网箱组随机采集大黄鱼肝、肾、脾、肌肉等组织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感染组织分析,与肝脏、肾脏相比3种致病弧菌更易感染肌肉、脾脏;3种致病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3种致病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均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高峰期,而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另外,根据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3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黄鱼溃疡病暴发前几天,弧菌的感染率都会显示出较高数值。因此,可以通过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来预测预警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