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三七"高炮炮弹爆炸后AgI在不同温度下的成冰率及前后2个温度梯度倍数关系,以及高炮83型增雨弹引信自炸时间和射角及其所达垂直高度、水平距离、斜距等资料,计算出理想浓度的理想弥散半径和发射角度,从而分析得出在人工增雨作业中适宜的用弹量和作业方法,以期利用合理的射击方法,使用最少的人雨弹,达到最佳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渡河上游成片分布的天然起源岷江柏木生长分布情况,选择以马尔康市、金川县内典型分布区岷江柏木林为对象,以高清遥感影像为底图,采用现地调查和ARCGIS矢量化技术,调查了基质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可及度等生境因子及各因子上岷江柏木胸径、树高情况。结果发现:1)基质类型以裸岩和高石质砾石为主,两者面积达总面积的85.64%。小、中、大径组依次主要分布在高石质砾石、裸岩、土壤基质上。2)岷江柏木在不同坡向上均能生长,北、西北、西3个坡向面积占总面积68.04%,是岷江柏木的集中分布区,分布面积大、高度高,且以小径组为主。3)岷江柏木生长的坡度大多比较陡峭,36°坡度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33%。不同径组、不同树高集中分布在陡坡、急坡、险坡上。4)岷江柏木集中生长在2 301 m~2 500 m的海拔范围内,分布面积占总面积81.01%。随着海拔升高,树木分布范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特点。5)受河流隔断、坡度陡峭等因素影响,天然岷江柏木林可及度较差,高达83.27%的面积为不可及。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趋势性需要。已有的效益评价体系主要反映在生态效益、费用成本和产出收益等方面。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尚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通过对规范指标筛选原则、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动态更新的指标库等方法实现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化的可行性的探讨,认为指标库的首要特点应是动态更新性,可借鉴美国EBI指标体系管理及更新方法管理指标库。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以生态效益评价为重点,又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加强对我国效益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效益评价的准确客观性、不同时空研究的可较性等。采用指标库方法建立我国退耕还林效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川西亚高山针叶纯林和针阔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07年7月~12月采用收集框法研究了森林凋落物量以及N、P、K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混交林凋落量(2 090.47 kg·hm-2)比针叶林凋落量(1 189.59kg.hm-2)高出43%,林分凋落动态和归还动态呈单峰型,其高峰都出现在10月份。混交林中阔叶对凋落量的贡献达69%。同时,阔叶的养分归还量大于针叶的养分归还量。混交林和针叶林养分归还量都表现为N﹥K﹥P,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大于针叶林。在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比针叶纯林具有更强的自肥能力。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类型区划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因及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分析.在充分研究四川干旱半干旱区现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暖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温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得荣乡城半干旱区等4个造林类型区.指出要将水分和土壤作为植被恢复技术的重要因子,并针对4个造林类型区提出了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信阳市气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信阳1961~2009年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揭示信阳气候变暖的事实。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运用非参数检验法(M-K法)对气温年季变化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气温波动较大,60年代末期出现了年均气温最低值,进入70年代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幅约为0.027℃,且达到0.05显著性水平。②年内气温变化存在季节性差异。增温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和春季。信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做出了积极响应,近49年平均气温增高趋势明显,尤其是近期有加速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生菜为受体,采用盆栽试验,对杨树凋落叶在土壤腐解过程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4个凋落叶添加水平,即:A1(30 g·pot-1)、A2(60 g·pot-1)、A3(90 g·pot-1)和对照CK(不施加凋落叶),分别将各处理凋落叶与8 kg土壤混合后装盆,播种生菜.在播种后50 d测定生菜株高、生物量及抗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A3处理植株株高受到显著抑制,A2、A3处理植株生物量积累受到显著抑制;2)受体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凋落叶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A2、A3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大于对照(CK),且随凋落叶处理量增大呈渐增趋势;4)各处理叶片可溶性糖(SS)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CK),可溶性蛋白(SP)含量则均显著低于对照(CK).由此可见,杨树凋落叶在土壤腐解的过程中生菜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在高量处理时表现为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