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为了全面、系统研究和评价退耕后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采用立地条件控制及空间代替时间法,对四川丹棱县退耕营造的巨桉 (Eucalyptus grands) 人工林 (1-10a) 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同步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呈相似变化趋势,即轮伐期前同步(4a左右)降低,此后随林龄显著增加。CCA分析显示,植物生活型随林龄由藤本植物、地面芽和1年生植物向多年生草本高位芽和高位芽植物过渡。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据数量优势;土壤动物以腐食性功能团占据优势,杂食性次之。腐食性功能团1-7a降低而后升高,杂食性呈S型升高趋势;植食性和捕食性功能团百分比较低随林龄显著降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中线虫纲个体百分比随林龄显著降低,蜱螨目百分比和A/C值(蜱螨目/弹尾目数量比)呈S型上升趋势。各林龄巨桉林地植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农耕地;除1, 2a及4-7a样地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其余均与其无显著差异。土壤生物多样性,轮伐期前巨桉林地与对照农耕地差异不显著,此后则显著高于农耕地;各林龄样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随土壤层次加深而降低。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掌握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为控制辣椒田虫害并保护蜘蛛类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五点取样法对辣椒整株上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拟环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进行调查,每点系统调查10株,应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对蜘蛛混合种群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空间格局;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计算蜘蛛混合种群理论抽样数,以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蜘蛛混合种群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通过Iwao m*-m回归法得到α=0.517>0、β=1.089>1,Taylor幂法则得到a=1.616>0、b=1.071>1,表明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久野指数(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指标(K)、田间个体平均大小(L*)及L*/(m+1)均能用以分析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型;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论]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23.
日本科学家认为,减肥者每天吃一顿美餐,不必担心发胖。因为一顿营养较高的饮食令身体摄取的热量有限,而另两餐则需按减肥食谱进餐:一顿以茶、果汁、汤及牛奶等含大量水分的食物为主;另一顿吃些含维生素丰富的素食食品。实验证明,当人得到一餐“美味”享受之后,对食物曾有过的那种异常欲望会减退或消失,这种方法有益减肥。美国研究人员的实验观察证明,人体新陈代谢高峰时间是在早上8时至12时。一日三餐中,下半天时进食对体重的影响比上半天大。如果早上吃2000卡热量的食物不会影响体重,而晚上则会增加体重,这是因为人体胰…  相似文献   
24.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后,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LC20、LC10和LC5分别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24 h后,3种酶比活力均高于对照,且GSTs和MFO比活力均随亚致死剂量升高而增大,但AChE比活力表现为2种色型均在LC10处理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93 nmol·min-1·mg-1(pro)和53.93nmol·min-1·mg-1(pro)。各处理表现为AChE比活力绿色型大于红色型,GSTs比活力与前者相反,而MFO比活力红、绿色型间无明显规律。随着处理后取样时间的变化,对红、绿色型豌豆蚜AChE、GSTs和MFO比活力的影响均表现为诱导或抑制作用,其中,GSTs比活力绿色型在0 h均达到最大值[nmol·min-1·mg-1(pro)]且显著高于其余时间,分别为49.84(CK)、48.87(LC5)、42.74(LC10)和45.35(LC20)。2种色型豌豆蚜体内AChE、GSTs和MFO比活力变化不但受阿维菌素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25.
超压保护对于管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泄压阀、仪表保护系统是输油管道常用的超压保护方式,目前国内外关于仪表保护系统是否可替代泄压阀一直处于争论中。基于此,从输油管道超压界限、超压保护方式、泄压系统的设置、泄压系统与仪表保护系统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对国内外管道进行调研,分析了超压保护技术要求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国标准均提出要设置超压保护系统,但在具体描述中又存在较大差异;各标准对于泄压保护和仪表保护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并没有明确说明;选择仪表保护系统和泄压系统应考虑与管道系统整体安全有关的因素,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整体的安全风险是否能降到可接受的范围;仪表保护系统和泄压系统的联合使用会大大降低系统整体的故障率。  相似文献   
26.
以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分别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测定了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后其F0及F1代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处理的2种色型成蚜后,其平均产蚜量均显著低于同色组对照(P<0.05),平均寿命表现为LC20处理后均显著短于同色组对照(P<0.05),而LC10和LC5处理后平均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LC20处理后红、绿色型成蚜的平均产蚜量(16.82和 21.44头)和平均寿命(2.84 d,3.60 d)均达到最小值;LC20处理2种色型成蚜后,F1代若虫期与同色组对照差异不显著,而成虫寿命显著短于同色组对照(P<0.05),若蚜存活率均高于LC10处理,LC5处理后F1代红、绿色型豌豆蚜平均繁殖力均达到最大值81.95头和72.27头;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F1代2种色型成虫产蚜高峰期也存在差异,绿色型均集中在3~7 d,而红色型产蚜高峰期均晚于绿色型;除LC20处理后F1代绿色型豌豆蚜净增殖率(R0)(44.22),平均世代周期(T)(11.29)与同色组对照差异显著外,2种色型豌豆蚜的其余参数在LC20,LC10和LC5处理下均与同色组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2种色型成蚜后,对其F0代寿命和繁殖力均起到抑制作用,且红色型较绿色型敏感,但对F1代影响表现为高浓度较低浓度显著。  相似文献   
27.
玉米新品种晋单58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133-1为母本、太411为父本组配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5-2007年参加山西省玉米早熟组区域试验,折合每hm2产9780~1066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6%,最高产量12000kg,抗病、抗倒、耐旱、适应性广.200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审号为晋审玉-2008004.  相似文献   
28.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成都地区番茄主要昆虫群落结构及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规律。【方法】于2015-2016年采用五点调查法系统调查研究了成都地区番茄主要昆虫群落结构及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规律。【结果】成都地区番茄田间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昆虫纲8目19科37种及蛛形纲2目4科5种共42种,危害较重的害虫主要以粉虱、蛾类及朱砂叶螨为主,天敌资源以捕食性蜘蛛为主。粉虱在2015年7月22日及2016年8月5日分别达到最大值(15和60头/株);捕食性蜘蛛在2015年及2016年的数量变化与番茄主要害虫变化规律趋于一致。【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成都地区番茄主要害虫及优势天敌种类及其发生规律,为有效控制害虫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本试验旨在探讨用波尔山羊杂交改良北川白山羊的繁殖效果,选用北川白山羊经产母羊(n=100)为母本,波尔山羊(n=3)和北川白山羊(n=3)公羊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配种,分别测定母羊窝产羔数及其后代的初生重.结果显示:波尔山羊与北川白山羊杂交F1代(杂交组)的初生重与纯繁北川白山羊后代(本地组)无显著差异;杂交组母羊窝产...  相似文献   
30.
塑造大学生体育健康体魄,需要大学生本人长期自主、自觉坚持体育锻炼,而这种坚持本身就需要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本文从茶文化教育入手,探寻了构建这种塑造体育健康体魄意志力的茶文化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