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登海605(紧凑型)、 川单418(半紧凑型)、 雅玉13(松散型)3个玉米品种,贡选1和桂夏3两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在仁寿和雅安试验点研究玉米拔节期、 大喇叭口期、 子粒建成期和成熟期以及大豆苗期、 始花期和鼓粒期叶片氮、 磷养分动态规律,分析玉米和大豆叶片氮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大豆品种无论是净作还是套种,叶片氮含量在苗期最低,磷含量在苗期最高;大豆与雅玉13套作比净作其叶片氮和磷含量分别高出5.81% 和 38.56%以上,而套作大豆叶片氮磷比值却低于净作,仁寿试验点高于雅安试验点,始花期之后净、 套作大豆叶片氮磷含量及其比值变化规律不明显。三种株型玉米叶片磷含量随生育期呈现低高低的规律,其中松散型玉米品种雅玉13叶片磷含量最高;而叶片氮含量在子粒建成期之前变化幅度较小,成熟期达到最低。同样,玉米氮磷比值仁寿试验点高于雅安试验点。通过叶片氮和磷含量及其比值间的相关性分析,玉米和大豆叶片氮、 磷含量与其之间的比例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r0.46, P0.05),特别是叶片磷含量与氮、 磷比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2.
不同带宽对套作小麦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内麦8号"为材料,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双六零"(带宽4 m)、"双三零"(带宽2 m)、"三五二五"(带宽2 m)、"三零二零"(带宽1.67 m)、"一二二二"(带宽1.13 m)5种不同带宽对小麦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有效穗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有效穗与小麦播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受边际效应的影响,边行经济性状在不同带宽间的变异小,而非边行的经济性状较边行显著变劣,中厢带植模式能兼顾穗数和边际效应的发挥而增产,是四川丘陵旱地套作小麦高产高效的适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3.
彭霄  蒲甜  杨峰  杨文钰  王小春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1):3763-3772
目的 探究不同灌水比例和灌水时间对单套作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构建套作复合群体水分高效管理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动式遮雨棚水分精量控制,2016—2017年连续2年在灌溉定额4 050 m 3·hm -2条件下,设置2种种植模式(单作A1、套作A2)、3种灌水比例(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25%+灌浆水25%,B1;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B2;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B3)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灌水时间和灌水比例对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棵间蒸发量、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相同的灌溉定额下,玉米拔节后单作土壤含水量比套作平均高出16.60%,拔节期—成熟期套作棵间蒸发量平均较单作高出23.60%;单套作耗水强度高峰期均为拔节—抽雄期,日耗水强度最高达到7.21 mm·d -1,耗水量占全生育期21.62%—31.67%,拔节期后套作阶段耗水强度均显著高于单作,平均高出3.68%;单作玉米产量在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时达最高,平均较单作其他处理提高16.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1.71%,而套作则在灌水处理为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时,穗粒数、有效穗数平均较其他灌水处理增加4.47%、6.97%,从而使产量平均增加22.07%,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9.11%。 结论 本试验灌溉定额为4 050 m 3·hm -2下,播种、拔节期、灌浆期分别灌水25%、35%、40%有利于提高单作玉米产量,而套作玉米采用宽窄行带状栽培则需要增加一次灌水时间,在播种、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分别灌水25%、25%、15%、35%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4.
大豆种子老化的转录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种子储存过程易老化劣变,研究大豆种子老化分子机制有助于耐储藏大豆品种遗传改良。文章对不同耐储性大豆品种老化种子作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储存2~4年后,易老化大豆"JP16"和耐储型大豆"JP6"分别有1 683个和832个差异转录基因,皆以上调为主。基因功能注释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碳水化合物合成、水分损失、线粒体机能改变及蛋白质降解等生物过程。另外,"JP16"响应蛋白质泛素化和脂肪酸氧化基因上调,花青素、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而"JP6"响应原花青素、异黄酮合成及活性氧水平调控相关基因上调,蜡质代谢相关基因下调。大豆种子通常随储存时间延长,内部碳水化合物降解,蛋白变性,扰乱胞内水分正常代谢,加剧活性氧积累,种子老化加剧。耐储型大豆种子可通过积累蜡质、原花青素、异黄酮等保护性成分,增强对活性氧调控提高细胞壁强度和抗氧化能力,延缓老化。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手段提高大豆种子耐储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套大豆是指在集成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的条件下,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在其宽行中套种2~3行大豆,实现玉豆双丰收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为了推进玉米套大豆生产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26.
夏秋  赖雄  王小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05-16807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玉米杂交种产量的影响,为其快速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密度为主处理(45000~67500株/hm2),施氮量为副处理(90~360kg/hm2),研究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川中丘陵区川单418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比常规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加大,最佳施氮量为270kg/hm2,产量可达到8024.36kg/hm2。密肥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在较高密度下,氮肥对产量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结论]在西南地区加强玉米杂交种川单418种植密度和肥力组合调控可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7.
【目的】为了明确与成都平原地区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田间配置方式。【方法】采用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设置3个带宽,分别为200 cm(A_1)、220 cm(A_2)、240 cm(A_3)和两个玉豆行比2∶2(B1)、2∶3(B2),2个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单作对照处理,共8个处理,研究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系统中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随带宽和玉豆行比增加,鲜食玉米叶面积指数逐渐降低,光合产物的合成受到抑制,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茎秆转运率和贡献率亦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从而导致鲜食玉米产量降低,A_1处理玉米产量较A_2和A_3处理高16.97%和53.11%,B_1处理下产量较B2高10.72%。而鲜食大豆表现则相反,A_3处理大豆产量较A_1和A_2处理高31.10%和13.67%,B_2处理下产量较B_1高12.73%,协调两作物的群体产量在A_1B_1处理下最高,达15 482.74 kg/hm~2。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最大值出现在A_1B_2处理为1.31,且最大经济效益也出现在A_1B_2处理。【结论】在成都平原气候条件下,带宽为200 cm,玉豆行比为2∶3的田间配置下有利于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系统中两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8.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宽窄行种植玉米,窄行叶片存在着明显的光限制现象。采用低(A1:众望玉18)、中(A2:川单418)、高(A3:荣玉1210)光效玉米品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带宽固定为2 m,每带种植2行玉米2行大豆,设置大豆行距40 cm和玉米不同的窄行行距(B1:20 cm; B2:40 cm; B3:单作)。探究套作高光效玉米窄行穂位叶在不同窄行光胁迫下的光合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与低光效和中光效品种玉米相比,套作常规行距(40cm)下,高光效玉米品种(荣玉1210)窄行穗位叶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分别显著高出46.9%、230.1%和11.8%、13.98%;对弱光(10:00前、16:00后)的利用效率及叶绿体结构完整程度较高,而叶绿素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较低;随套作窄行行距减小,3类品种玉米窄行穗位叶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及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均以套作高光效玉米变化幅度最小。套作高光效玉米在套作环境中窄行穗位叶的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产量与单作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而低光效玉米和中光效玉米套作与单作相比,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显著降低28.9%、24.2%和7.4%、5.5%。因此,不同玉米品种适应套作窄行光胁迫的能力差异显著,套作高光效玉米(荣玉1210)在套作条件下仍具有相对理想的光合生理指标,这为其适应套作光环境并获得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胶体是磷素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土壤胶体磷对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其活化迁移对土壤、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土壤胶体磷的分类、分离和分析技术。重点阐述了土壤胶体磷活化、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矿物组成、其他胶体元素、土壤孔隙结构、pH、氧化还原电位)、肥料及土壤改良剂应用对土壤胶体磷环境效应的影响。并针对目前土壤胶体磷流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展望,以期为后续胶体磷研究和胶体磷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不同除草剂对间作玉米大豆的药害及除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方法模拟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栽培,选用10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1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研究不同除草剂对玉米、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通过试验筛选出药害轻或药害后能恢复的5种土壤处理剂和5种茎叶处理剂,5种土壤处理剂分别为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扑·乙·滴丁酯、乙·嗪·滴丁酯、嗪酮·乙草胺,5种茎叶处理剂分别为灭草松、噻吩磺隆、双氟·唑嘧胺、氟醚·灭草松、咪唑乙烟酸。二甲戊灵和嗪酮·乙草胺的土壤处理中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和干物重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玉米、大豆安全,株防效分别为60.58%和60.58%,鲜重防效分别为67.12%和55.35%。精异丙甲草胺影响间作玉米的株高和茎粗,但不影响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1.96%和78.83%,高于其它除草剂。茎叶处理中灭草松安对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和干物重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株防效为52.7%,低于其它除草剂。噻吩磺隆处理后,玉米、大豆的株高受到抑制,茎增粗,但药害能恢复,且除草效果高于其它处理,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3.88%和96.1%。土壤处理剂二甲戊灵和茎叶处理剂灭草松对玉米、大豆更安全,土壤处理剂精异丙甲草胺和茎叶处理剂噻吩磺隆除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