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9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环青海湖地区牦牛的生产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青海湖地区的天峻、海晏和共和3县进行天然草场放牧牦牛的生长发育测定。从各县选取至少6个不同的年龄组的牦牛,每个年龄组至少50头牦牛,进行连续3d的放牧前空腹称重。用非线性回归法分析数据,用Brody模型和三次议程预测牦牛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①三次方程是最适合牦牛的生长曲线;②天峻牦牛的生长效率最高;③牦牛的最佳出栏时间各地不同,共和牦牛最早,为2岁。  相似文献   
32.
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茎腐烂病是百合贮藏期的重要病害,笔者从北京地区发生的百合典型鳞茎腐烂组织中分离到3种病原真菌,经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的观察以及致病性测定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Penicilliumcyclopium和Rhizopusstolonifer是引起百合贮藏期鳞茎发生腐烂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3.
粉色马蹄莲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粉色马蹄莲块茎芽、叶和植株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在加NAA0.2mg/L+BA1~3mg/L时,有利于丛芽和愈伤组织的诱导。在加NAA0.2~0.5mg/L+BA0.5~1mg/L时,既有利于不定丛芽的分化诱导,又利于不定芽的生长。在BA为0.2mg/L时,有利于不定芽的生长,但对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不利,增殖系数低。高浓度BA有利于愈伤组织和芽的分化,低浓度则对芽的生长有利。外植体叶和植株在各处理中无显著差异,特别是生长后期。叶组织在培养中大部分死亡,只有极少部分产生愈伤组织。植株在培养过程中叶片逐渐变黄、枯死。  相似文献   
34.
小豆田间绿豆象卵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豆象是小豆的主要仓贮害虫。笔者对北京地区夏播小豆田进行实地取样调查,发现绿豆象在小豆鼓粒初期已将卵产到豆荚上,9月上、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并逐渐发育成幼虫侵入豆粒中。绿豆象卵在小豆荚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9月10日─9月15日是控制田间绿豆象产卵及卵发育的较好时机。  相似文献   
35.
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在麝香百合中的转化和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麝香百合叶片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将美洲商陆蛋白(PAP)基因和抗卡那霉素筛选基因以共转化的方式转入百合叶片愈伤组织中,然后在含有MS培养基中筛选愈伤组织并得到再生植株,在建立的农杆菌转化百合的遗传转化体系中,获得49株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表明PAP基因已经转移到有抗性愈伤组织再生出百合植株中。  相似文献   
36.
田间小豆绿豆象卵空间分布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5点取样法对北京地区夏播小豆田进行了调查,发现绿豆象在小豆鼓粒初期已将卵产到豆荚上,9月上、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并逐渐发育成幼虫侵入豆粒中。绿豆象卵在小豆荚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9月10-15日是控制北京地区夏播小豆田间绿豆象产卵及卵发育的较好时机。  相似文献   
37.
分别以感染百合无症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百合斑驳病毒的百合及感染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病毒Y的烟草为试材,根据5种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并制备基因芯片。用Trizol试剂盒提取感染病毒的植物总RNA,荧光RT-PCR产物与芯片杂交,研究PCR产物是否进行变性处理、杂交时间、杂交温度、杂交液组分SSC和SDS浓度及PCR体系中非荧光引物和荧光引物比例对芯片杂交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适宜条件为6×SSC、0.2%SDS的杂交液、42℃杂交60min,PCR体系中非荧光与荧光引物比例为1∶10,PCR产物要进行变性处理。经过整体条件优化后的基因芯片在杂交检测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适于检测百合病毒病。  相似文献   
38.
鳞翅目蛾类超声信号及其行为研究进展王进忠,孙淑玲(北京农学院园艺系,北京102206)声通讯在昆虫纲极为普遍,至少涉及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数以千计的种类[1~8],而传统的昆虫鸣声研究主要集中在蝉、蟋蟀、螽...  相似文献   
39.
植物保护发展的方向——植物源杀虫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进忠 《蔬菜》2000,(12):4-6
早在没有化学合成农药之前,最早的农药有不少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有些植物源已开发成商品用杀虫剂,如硫酸烟碱等。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化学合成农药纷纷替代了植物性农药而雄居市场,使得植物性农药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毫无疑问,1939年Paul Muller首次发现滴滴涕,从此开创了害虫防治史上有机合成杀虫剂时代,众多的有机合成杀虫剂在保证农作物丰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有机合成杀虫剂在使用中产生的“三R”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性(Resistance)及害虫再猖獗(Resur…  相似文献   
40.
我国蝗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目前我国已知的蝗虫种类有800余种,其中约有50多种对农林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在我国造成灾害的蝗虫主要是飞蝗,其中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更是历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1].除了飞蝗,在我国各地尚有土蝗,能严重危害的种类很多,常造成地域性的损失[2-4].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蝗虫危害时有发生,农业部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几年随着干旱气候的延续蝗虫的危害会逐渐加重,不但原有的133多万hm2蝗虫适生区蝗虫发生加重,而且还可能激活一些潜在蝗区或老蝗区向蝗区转变[3-5].不仅我国如此,蝗虫也是世界性的严重虫灾[6,7].早期的蝗虫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但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避免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具有潜在的危险,而且随着化学药剂的滥用,蝗虫的抗药性问题也明显加重[8].由此可见,化学防治蝗虫的前景令人担忧.为此,迫切需要对环境安全、经济有效的治蝗新技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得对于防治蝗虫的研究转移到生物防治上,但由于起步较晚被利用的生防介质并不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