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3篇
林业   156篇
  9篇
综合类   58篇
园艺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湘中丘瞳区杉木人工林,油茶经济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80.09%)〉经济林地(67.21%)〉城耕地(62.41%)〉杉木人工林(58.03%)〉苗圃地(35.58%)〉采伐迹地(25.32%),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9.87)〉经济林(9.78)〉弃耕地(7.35)〉杉木人工林(6.84)〉坡耕地(5.48)〉苗圃地(5.36),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5.43,P〈0.01),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与有机碳相似,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55.71%)〉坡耕地(48.43%)〉经济林地(46.22%)〉杉木人工林(33.75%)〉采伐迹地(20.56%)〉苗圃地(19.65%),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0.84)〉弃耕地(0.80)〉坡耕地(0.78)〉经济林(0.75)〉苗圃地(0.71)〉杉木人工林(0.62).且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在空间水平分布上量极显著差异(F=4.63.p〈0.0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空闻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永解氮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较其它土层高,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F=2.30。p〈0.05).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F=3.34.p〈0.01),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F=1.2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84,p〈0.01).  相似文献   
102.
五种植被恢复模式对邵阳县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采集土壤样品,对比研究5种植被恢复模式(侧柏纯林、枫香+侧柏林、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林、湿地松纯林)下土壤理化性质,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邵阳县喀斯特地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被恢复模式中侧柏纯林、枫香+侧柏混交林以及枫香纯林呈碱性,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以及湿地松纯林生长速度快,7年生的湿地松平均胸径7.79 cm,平均高5.07 m,土壤呈酸性;土壤含水率较低,并相差不大,其中上坡位的枫香纯林土壤含水率最小,只有18.11%;土壤质量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侧柏纯林、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湿地松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土壤孔隙度则相反。土壤全P、全K、全Ca、全Mg、全Fe、Zn、Cd、速效N和速效K的含量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差异显著(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Ca的含量差异最为明显;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的土壤全N、Cu、Mn、速效P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只与土壤的本底值有关。  相似文献   
103.
^根据湖南会同鹰嘴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0.96 hm2次生阔叶林样地中胸径4 cm的树木逐一定位测定的数据,采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该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次生阔叶林内13个优势种的竞争强度排序为马尾松刨花楠红皮树毛豹皮樟赤杨叶城口桤叶树枫香青冈栎狭叶润楠杉木檵木南酸枣黄杞。其中,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的优势种群为狭叶润楠、杉木、南酸枣、黄杞;种内竞争小于种间竞争的有马尾松、刨花楠、红皮树、毛豹皮樟、城口桤叶树、枫香、青冈栎;种内和种间竞争相差不大的树种为檵木和赤杨叶。各优势树种与上层树种之间的竞争较下层强烈,树木竞争强度与胸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4.
长沙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贮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实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长沙市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贮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值为4.69;有机质含量为17.59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0.99、0.38 g.kg-1,且有效率低,均为2%;全K含量为6.13 g.kg-1,属适量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0.79、3.00 g.kg-1。(2)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CuPbNiCoCd,全Cu、全Zn、全Ni、全Pb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和三级标准,长沙市城市森林土壤可以作为农林地使用。(3)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07~19.34 g.kg-1,有机碳贮量为84.78 t.hm-2,均以土壤表层最多,并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长沙城市森林碳汇源功能的估算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栾树在3种污染水平下对土壤中PAHs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7.35~46.23 mg.kg-1),种植栾树1 a后,PAHs降解率为60.69%~75.14%;比对照(无植物处理)PAHs降解率平均提高了22.96%,且以L2污染水平下降解率最大。栾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与累积土壤中PAHs,且累积量与土壤PAHs的添加浓度呈正相关,根部PAHs累积量大于干叶部。修复机制反映出植物-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微生物降解是修复土壤PAHs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6.
2006年7月~2008年5月,在广州流溪河地区采集了70次空旷地降雨水样(雨量范围0.7~184.2 mm)和对应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的林内穿透雨水样,用于分析当地的雨水酸化特征和林冠影响穿透水中主要离子浓度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1)流溪河的酸雨率为64.29%.(2)林冠的缓冲作用使得穿透雨的pH值升高,但穿透雨的多数离子浓度高于林外降雨,表明有离子从林冠淋出或者淋洗.(3)对多数离子而言,冠层作用随雨水酸度变化存在一个转折点,即pH值<5.0或者(SO42++NO3-)>100 μeq·L-1时,冠层增加离子浓度的作用随雨水酸度增强而增加;而在pH值>5.0或者(SO42-+NO3-)<80 μeq·L-1时,穿透水离子浓度的冠层贡献率随雨水酸度减少而增加.(4)林冠层作用的月波动明显.在雨量较大的4~7月间,雨水中离子含量较小,冠层对穿透水离子浓度增加的贡献率小.(5)在单次降雨过程中,有些离子(尤其是NH4+、PO43-、NO2-、和NO3-)出现负淋溶现象,说明森林对这些离子具有吸附或者吸收作用.(6)混交林的林冠对穿透水中F-、Cl-、NO2-、NO3-、PO43-、SO42-、Org-C、NH4+、Al3+、Ca2+、Mg2+、K+、Na+的浓度增加贡献率年值分别为112%、288%、-8%、46%、28%、66%、222%、-35%、82%、413%、770%、790%和51%.  相似文献   
107.
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测数据和湖南省2007年度森林清查资料,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标准评价了湖南省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结果表明: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5 125.394亿元,其中涌养水源为2 389.677亿元,保育土壤为418.375亿元,固碳释氧为1 086.280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为63.266亿元,净化大气环境为345.957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为812.439亿元,森林游憩为9.400亿元.研究结果将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构建、绿色GDP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8.
豫东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9、13、17 a农林间作和5、10、13 a农田林网2种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9、13和17 a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各层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随着农林间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长;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8~2.09 g·kg-1,而40~60 cm层的最低,为0.75~1.51 g·kg-1;5、10和13 a农田林网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林间作复合系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个林龄的农田林网复合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分异表现都为0~20 cm土层(10.67~12.30 g·kg-1)20~40 cm土层(7.89~9.11 g·kg-1)40~60cm土层(6.21~7.60 g·kg-1);2种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存在一定的线性负相关,与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110.
对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的年凋落物量、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元素含量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从幼龄林至成熟林,马尾松林的年凋落物量为4.39~11.43t/hm2,林地凋落物现存量为4.99~13.45t/hm2,凋落物养分的年归还量为87.74~353.71kg/hm2,林地凋落物养分的总贮量为101~248kg/hm2.这说明森林凋落物是一个庞大的养分贮存库,它对于维护林地地力,提高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