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林业   14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以四川南部长宁县的丛生竹种梁山慈竹为试材,就2种热压工艺对竹篾层积材的性能影响进行了比较,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竹篾层积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工艺因子进行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2种热压工艺制备的竹篾层积材性能均远高于标准要求;优化的竹篾层积材热压工艺为"热上热下"工艺;基于该工艺制备层积材优化的工艺因子为密度0.8 g.cm-3,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1.5 min.mm-1。以优化的竹篾层积材工艺及因子,对该县3种丛生竹种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慈竹竹篾制备的竹篾层积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自然碳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持中国参加气候变化谈判,亟须掌握主要缔约国木质林产品的碳流动及其变化。分别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缺省法、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等方法估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和碳储量,以及不同转化因子对其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中国、巴西和加拿大等4个国家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和碳储量结果均较高,中国的木质林产品是一个不断增长的碳库;采用的计量方法不同也将导致结果差异,储量变化法和生产法估算日本产品是一个碳库,但大气流动法的结果却相反;此外不同的转化因子将造成碳储量变化的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伐后木质林产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又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的一部分。为合理估算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达喀尔会议上确立了3种估算方法框架,即: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在3种方法的框架下,利用寿命分析法和逐步递归法计算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结果显示:①分别利用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估算我国1961-2000年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变化,证明我国的木质林产品是一个碳库,并且这个碳库的碳储量一直在增长;②3种方法估算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年平均增长量分别是11.72,8.58和7.53 Tg.a-1;③1990-2000年,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0.27,4.75和2.16 Tg.a-1,其中,1990年木质林产品库的碳储量分别是364.0,299.0和285.1 Tg;④从计量的角度和估算的难易程度来看,储量变化法的计量对我国较为有利。图3表1参30  相似文献   
14.
私有林在芬兰林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芬兰私有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熟的林业合作组织。随着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为解决分散经营等问题以及降低经营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林业合作组织在中国各地的健康发展,芬兰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产及输送和消费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生态系统服务生产、输送和消费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主要得出如下几方面结论:1)在生态系统服务生产过程中,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 而且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单向和双向之分, 协同增效和相互抑制是生态系统服务之间2个非常普遍的相互作用, 各种驱动力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生产有很大影响。2)生态系统服务效用的空间覆盖特征决定了它们是否能够被输送, 根据输送载体的不同, 输送方式主要有自然输送和人为输送2种。3)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同时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来保证生态系统服务的再生产, 获取的途径主要有市场和生态补偿2方面, 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6.
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林业碳汇项目在国内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笔者在总结近年来浙江省林业碳汇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浙江省林业碳汇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宣传力度、进一步做好林业碳汇发展规划、大力挖掘林业碳汇潜力、重点加强碳汇森林经营建设、制定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与技术标准、探索林业碳汇交易与抵扣减排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森林退化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国际社会对森林退化的定义和认识及我国森林退化的研究和评价进展,分析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评价森林退化的可能性,阐述森林退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分析可能用于评价森林退化的指标,并提出我国今后森林退化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湘西区域SPOT-5遥感影像为基础,提取样地纹理和光谱信息,以一类调查数据的生态指数为因变量,所对应的纹理和光谱指数为自变量,采用全子集回归来构建预估模型,并采用留一交叉验证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构建模型的判定系数R2adj为0.5071,留一交叉验证结果R2cv=0.4860,模型的残差呈均匀的分布在0附近,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此外,SW检验和NCV检验结果显示残差的正态性和等方差性,表明构建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遥感预估模型能够预估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生态功能的快速、经济和定量的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为有效森林管理以及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耕地在造林和撂荒这2种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差异和分配特征,并为估算森林碳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2016年7-8月,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并结合室内测定对湖南会同恢复14 a的退耕还林地(即耕地造林)和农田撂荒地(即耕地撂荒)进行植被、凋落物以及土壤碳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①退耕还林地的生物量碳储量显著(P < 0.05)高于农田撂荒地。其中,退耕还林地的乔木层碳储量高于农田撂荒地,并且前者是后者的2.76倍,但灌木层和草本层正好相反。②耕地在2种恢复方式下土壤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依次减小。农田撂荒地土壤碳储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也依次减小,但退耕还林地土壤碳储量的大小为20~40 cm > 0~10 cm > 40~60 cm > 10~20 cm > 60~80 cm。退耕还林地0~80 cm深土壤碳储量略高于农田撂荒地,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 > 0.05)。③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要高于农田撂荒地。2种恢复方式下各组分碳储量大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研究显示,在试验时段内,耕地采用造林的方式其固碳能力要优于撂荒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量方法学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木质林产品是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正确合理地对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进行估算和评价, 不仅会影响到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报告, 还会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带来一定的影响。文中从计量和报告的角度对IPCC缺省法、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这4种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概述, 并论述了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计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