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全县总面积294.12万亩,天然林面积230.34万亩,森林覆盖率74.9%.  相似文献   
32.
本文论述了德国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生态保护、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结合我区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实际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3.
色季拉山典型林分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色季拉山四种典型林分枯落物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范围在57.0 t·hm-2~173.78 t·hm-2,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西藏箭竹.枯落物平均吸水速率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西藏箭竹>高山松;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存在明显幂函数关系,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存在明显对数函数关系;枯落...  相似文献   
34.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蜘蛛优势种喜马拉雅狼蛛LycosehimalayaensisGravely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记载了喜马拉雅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亚成蛛及性成熟。喜马拉雅狼蛛在西藏林芝地区1a发生2 ̄3代,第3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或幼蛛越冬;5月中旬即由田边草丛向青稞地内迁移,在青稞作物全生育期间出现2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在室内发现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属游猎型蜘蛛,性凶猛,常游猎在植株、陆地、草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蚜虫等多种青稞害虫以及其他小型昆虫,其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可产卵3 ̄5次,卵囊含卵量20 ̄60粒,平均40粒。平均孵化率89.8%。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4 ̄7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6 ̄7次,出卵囊前至少蜕皮1次。喜马拉雅狼蛛的产卵前期3 ̄7d,平均5d;卵期11 ̄17d,平均14d;幼蛛期65 ̄142d,平均98.6d;成蛛期112 ̄168d,平均115d左右,雌蛛较雄蛛长20 ̄45d,平均34.6d。性比除第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幼蛛出卵囊后至性成熟的成活率为18.4% ̄51.3%,平均达31.8%。室内饲养发现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不提供食物成蛛可存活23 ̄52d,平均36.5d。  相似文献   
35.
在拉萨当雄拉屋矿山尾矿库设置客土+鸡蛋框、客土+保水剂、客土+保水剂+羊粪、客土+鸡蛋框+羊粪、客土+鸡蛋框+保水剂、客土+鸡蛋框+保水剂+羊粪和对照7种处理进行植被恢复,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对爬地柏(Sabina procumbens(Endl.)Iwata et Kusaka)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爬地柏在不同处理下,苗高、地径和冠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最多的是客土+鸡蛋框+保水剂+羊粪处理,苗高、地径、平均冠幅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0.99%、49.23%、102.31%;生理指标方面,客土+鸡蛋框+保水剂+羊粪处理叶片相对含水量最高,为82.11%,比对照提高了54.37%,叶绿素a和叶绿素b质量分数最多,可溶性糖、脯氨酸质量分数及丙二醛摩尔质量浓度最低,且所有指标与其它处理都差异显著,说明“客土+鸡蛋框+保水剂+羊粪”处理较适于尾矿治理.  相似文献   
36.
分析了西藏青稞生态适宜性限制因子,阐述了基于GIS进行青稞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并确定权重。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能较好地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建立的评价因子能较好地评价西藏青稞的生态适宜性。  相似文献   
37.
探索生物炭、聚丙烯酰胺以及玉米秸秆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保护措施提供最优选择。采用土壤理化分析对无保护措施(CK)、单施生物炭(BC)、聚丙烯酰胺表施(PAM)、玉米秸秆覆盖(SM)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团聚体以5mm和5~2mm粒级为主,分别占58.18%~40.12%和30.34%~24.46%。与CK相比,3种保护措施都有效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其中SM处理效果最好。不同措施下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基本表现为SMPAMBCCK,团聚体分形维数规律与MWD相反。(2)不同保护措施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随团聚体粒级表现出较大差异,但多在0.5~0.25mm粒级范围达到峰值,在0—3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平均含量基本表现为SMPAMBCCK,且随土层的增加,同一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减少趋势。(3)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在5mm和5~2mm粒级范围达到最大,前者贡献率为53.64%~27.92%,平均达40.12%,后者为30.92%~11.80%,平均达25.35%,可将2mm粒级团聚体作为紫色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4)不同保护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基本上表现为SMPAMBCCK,相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增加而减小,且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也随土层增加而减小。3种保护措施均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以秸秆覆盖措施效果最好,表明秸秆覆盖为研究区较为理想的一种坡耕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8.
淡红蜡伞[Hygrophorus russula(Fr.)Qu啨l.]别名红菇蜡伞、红青冈,是树木的外生菌根真菌,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伞菌目(Agaricales)、蜡伞科(Hygrophoraerae)。淡红蜡伞在西藏地区秋季生于波密、林芝、米林等地,海拔2700~3800m的混交林地上,其子实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林芝地区番茄灰霉病的调查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在林芝地区日光温室中流行可分为3个时期,3月初至4月上旬为始发期,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上升期,并表现出由下部叶向上部叶、由下层果向上层果发展的趋势,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该病的发生高峰期;病原菌在5~30℃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最佳温度为20℃、相对湿度RH≥80%、pH4.0~7.0、弱光环境下适宜病原菌生长;碳源以果糖对菌丝生长最佳,产孢以葡萄糖溶液中最快,氮源以天门冬酰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缺氮不产孢。  相似文献   
40.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蜘蛛优势种喜马拉雅狼蛛Lycose himalayaensis Gravely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记载了喜马拉雅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亚成蛛及性成熟。喜马拉雅狼蛛在西藏林芝地区1a发生2~3代,第3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或幼蛛越冬;5月中旬即由田边草丛向青稞地内迁移,在青稞作物全生育期间出现2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在室内发现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属游猎型蜘蛛,性凶猛,常游猎在植株、陆地、草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蚜虫等多种青稞害虫以及其他小型昆虫,其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可产卵3~5次,卵囊含卵量20~60粒,平均40粒。平均孵化率89.8%。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4~7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6~7次,出卵囊前至少蜕皮1次。喜马拉雅狼蛛的产卵前期3~7d,平均5d;卵期11~17d,平均14d;幼蛛期65~142d,平均98.6d;成蛛期112~168d,平均115d左右,雌蛛较雄蛛长20~45d,平均34.6d。性比除第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幼蛛出卵囊后至性成熟的成活率为18.4%~51.3%,平均达31.8%。室内饲养发现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不提供食物成蛛可存活23~52d,平均36.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