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40篇
  14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揭示光敏色素如何响应外界环境及作用机理,并探讨其与苜蓿(Medicago)秋眠性的关系,以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的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标准对照品种Norseman(FD1), Archer(FD5)和CUF101(FD9)为材料,应用RT-PCR测定在6月、8月、9月、11月采集的叶片PHYA和PHYB mRNA含量。结果表明:从6 月到11月,随着光照时间的逐渐缩短和温度的降低,3个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品种PHYA和PHYB的mRN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PHYA mRNA含量比PHYB mRNA的含量高;除了6月份,其他月份均是随着紫花苜蓿秋眠性的提高,PHYA和PHYB mRNA表达呈上调趋势,且不同秋眠类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据此推测PHYA和PHYB在苜蓿响应外界环境改变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二者基因的转录受光周期与温度因子的调控,且随着光周期的缩短与温度的降低其mRNA量升高,PHYA和PHYB很可能参与了光周期与温度对紫花苜蓿秋眠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4种常见的糖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36±0.02)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从多种糖类中选择常见的4种糖(葡萄糖、果糖、淀粉、蔗糖)作为糖源配制饲料,实验共计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养殖周期为56 d,每种糖源的添加量为20%。结果显示,(1)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但各组间的肝体比和含肉率无显著差异。全虾体成分,蔗糖组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3组,葡萄糖组的灰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粗蛋白与水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2)各组间对虾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淀粉组与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及果糖组,胃蛋白酶活性方面,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3)各组间凡纳滨对虾肠道的OTU、Ace指数及Chao指数无显著差异,Shannon指数淀粉组及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Simpson指数淀粉组显著低于蔗糖组,而蔗糖组又显著低于葡萄糖组。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纲水平上,各处理组间的对虾肠道菌群的差异性较显著,淀粉组对虾肠道中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及噬纤维菌纲(Cytophagia)是明显高于蔗糖组与葡萄糖组。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对淀粉和蔗糖的吸收利用优于葡萄糖和果糖,同时,淀粉和蔗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淀粉和蔗糖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糖源。  相似文献   
43.
广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2007~2008年广东省多个市县开展的水稻"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广东省水稻土壤有效氮素养分低、中低、中、中高、高5级养分丰缺指标,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下水稻土壤的推荐施氮肥量.结果表明:建立的水稻土壤有效氮丰缺指标的数学模型为y=21.9141n(x)-19.401,水稻土壤有效氮含量与推荐施氮量的数学模型为y=-0.0817x+17.026.根据模型获得的推荐施氮肥量仍需在生产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寻直播稻密度与不同类型中粳品种茎秆性状的关系。[方法]以镇稻99、连粳7号和淮稻5号为试验品种,分析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茎秆性状的影响。[结果]连粳7号生长量最大,株高最高,抗倒伏能力最强,干物质积累及经济系数最高;且3个品种的直播稻基本苗90万,11m。时,植株茎秆抗倒伏能力最强,产量及经济系数最高。[结论]直播稻连粳7号为最优品种,且3个品种基器苗密度定在90万/hn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5.
粱家以  杨斌 《畜禽业》2013,(6):10-11
<正>近年来,随着广西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规模化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户。笔者走访了平南县的一些鸡场,发现相当一部分养殖户虽然掌握了一些现代养鸡生产技术,但尚未真正树立起"预防为主"的防疫观念,对免疫接种了解不多,重视程度不够,常常导致免疫失败,无法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人将有关鸡免疫接种的方法分述如下,希望对养鸡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6.
粱剑光  储消和  储炬  王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60-14662,14683
[目的]通过推理选育,获得高产的阿维菌素工业生产菌种。[方法]以Biok AV-023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常规紫外诱变筛选出正突变菌株,再通过添加L-异亮氨酸诱导推理选育方法选育高产阿维菌素生产菌株。[结果]经紫外诱变和L-Ile定向筛选表明,L-Ile筛选浓度以0.5%最佳,经复筛后获得的高产突变菌株AV60s-32最高效价可达4 520 IU/ml,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23.4%。[结论]采用紫外诱变和L-Ile推理选育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阿维菌素菌种发酵效价。  相似文献   
47.
江正平  刘晓伟  粱晓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34-17636,17685
从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和分类入手,分析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供给现状,显示出农村地区电力、通讯设施还未全面普及;文化教育设施严重落后;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不足。指出了公共物品的合理供给模式:政府在投资资金量大、事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公共物品供给上保持主导地位;小型的便于操作和供给的准公共物品和边缘化公共物品可以在政府的指导框架下,引入多元的供给主体。根据此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地方财政体系;积极鼓励农村广大村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积极性,使得供给具有针对性;极力打造农村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确保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48.
红叶石楠因其新叶四季鲜红亮丽,配合修剪可常年保持极其醒目的鲜红色,是园林绿化中珍贵的常绿彩叶树种.采用植物组培方法对其快速繁殖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嫩茎启动培养基采用改良MS +0.5 mg/L 6 - BA+0.5 mg/L KT+ 0.2 mg/L NAA,诱导效果最好,试管苗增殖培养基采用改良MS +2.0 mg/L BA +2.0 mg/L KT+0.1 mg/L(或0.5 mg/L) NAA,丛生芽增殖效果均最好,增殖率达到了4.7和4.3倍,若两者继代交替使用,丛生芽增殖率可达到5.4倍;生根培养基用1/2MS+ NAA 0.05 mg/L+ IBA 0.2 mg/L,生根率达98%.  相似文献   
49.
油菜直播机犁式正位深施肥装置设计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犁式正位深施肥装置,采用类铧式犁面开沟,施肥犁柱中间落肥,与油菜联合直播机旋耕装置相配合,可实现正位深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对类铧式犁面、施肥犁柱、犁侧板等结构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起土曲面与导土平面的结构参数,采用室内数字化土槽试验考察前进速度对施肥深度和施肥后沟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进速度为1.1、2.2、3.3km/h下,施肥深度合格率达到95%,稳定性系数在90.37%以上。将犁式施肥装置安装于油菜联合直播机的田间试验表明,犁式施肥装置田间施肥深度合格率为94%,各行稳定性系数为96.87%。对正位深施肥和带状混施的2种施肥方式下播种的油菜苗期根系和产量分析表明,用犁式施肥装置正位深施肥有利于油菜根系生长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0.
马铃薯精密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现有马铃薯播种机播种株距控制精准度不高、易产生重种漏种等问题,研发了一种由主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株距控制模块和振动强度控制模块等7个模块组成的马铃薯精密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液压马达控制薯种输送带运转,步进电机控制薯种输送带的振动强度,实现了播种株距和重种漏种率的自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速度相同时,实际播种株距相对于设定播种株距的平均偏差依次增大,播种速度越高实际播种株距的稳定性越差;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越强,重种率越低,漏种率越高,各因素对重种漏种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播种速度>薯种质量,且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对重种率、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和播种速度对漏种率有显著影响;较佳的播种作业参数为: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为Ⅱ级(即轻微振动时)、播种速度为1.16 m/s及薯种质量为35 g.经2~3个周期即可调整到允许范围内,且稳定性好.因此,完全能够满足种植户的实际播种作业要求,为智能控制马铃薯精密播种装备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