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3篇
  7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44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晚红珠樱桃是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滨库×日出的杂交后代19-11自然实生中选出的甜樱桃极晚熟新品种。2008年6月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并命名为晚红珠;2009年6月通过了大连市科技局组织的品种鉴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樱桃适栽区约有3 000 hm2的栽培面积。1晚红珠品种特性树势强健,生长旺盛,且花芽抗晚霜能力强。果个大,果实宽心脏形,平均单果重9.95 g,最大单果重12.20g,果面洋红色,有光泽。果肉红色,肉质脆,肥厚多汁,风味酸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1%,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82.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对菲芘复合污染土壤中3种酶活性的影响。宿主植物为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土样中菲和芘起始浓度分别为203.4mg·kg^-1和107.5mg·kg^-1。结果表明,植物增加了土壤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使三叶草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20-60d分别增加19.6%-72.0%和29.7%-90.6%,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3.3%-12.2%和7.8%-34.7%,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接种Glomus mosseae使黑麦草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8.0%-43.1%,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供试的两种AMF对三叶草根际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30d前有显著差异。AM真菌作用的性质与宿主植物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83.
肖敏  刘建  卢昌  曹华斌  王闯 《猪业科学》2022,39(3):70-72
猪 圆 环 病 毒 2 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2,PCV2)是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 病 原 体.PCV2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且各个阶段的猪群均表现出极强的易感性.PCV2感染后...  相似文献   
84.
1株林蛙烂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增福  肖敏  吴静雯  邱军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884-16885
【摘要】[目的]对林蛙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药物敏感性及与益生菌间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从患病的林蛙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LWS1,通过APIID32GN系统(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鉴定为解藻朊酸弧菌(Vibroalginolyticus),然后进行药敏试验和拮抗试验。[结果]药敏试验表明,菌株对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新生霉素、万古霉素等不敏感,对头孢噻吩、氧氟沙星、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氯霉素、舒普深、先锋必、痢特灵等高度敏感。拮抗试验表明,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对该菌株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可以考虑筛选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来预防林蛙烂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丛枝菌根对菲芘污染土壤中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对菲芘复合污染土壤中3种酶活性的影响.宿主植物为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土样中菲和芘起始浓度分别为203.4mg·kg-1和107.5 mg·kg-1.结果表明,植物增加了土壤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 atum使三叶草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20~60 d分别增加19.6%~72.0%和29.7%~90.6%,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3.3%~12.2%和7.8%~34.7%,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接种Glomus mosseae使黑麦草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8.0%~43.1%.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供试的两种AMF对三叶草根际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30 d前有显著差异.AM真菌作用的性质与宿主植物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86.
海南水稻上一种新病害的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海南水稻生产上出现一种类似稻瘟菌的病害,该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当地水稻生产的一个潜在威胁.本研究从海南不同地区水稻上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接种实验发现该分离物能引致与田间病害相同的症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杀菌剂室内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欧宝和凯润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7.
选用6种不同细胞质类型的10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00个组合,按细胞质类型分类,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等5个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单株产量和千粒重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大于非加性效应,结实率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的影响.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6个性状主要受不同细胞质类型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主要受恢复系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7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高,结实率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和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也有较大的差异.特殊配合力在不同细胞质类型所配杂交组合间及同一细胞质类型杂交组合不同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8.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2015年,在海南省辣椒主产区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叶斑病,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选用8种杀菌剂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病原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中6种药剂对该病原有抑菌效果,效果最好的为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次之,2%春雷霉素水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没有抑菌效果,不同药剂之间或同一种药剂不同剂型之间抑菌效果差异较大。病原鉴定和药剂筛选可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为了对海南瓜类蔬菜炭疽病菌的抗性监测研究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不同市县采集的节瓜炭疽病病样中分离纯化的90株炭疽病原菌进行了检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病原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分生孢子形态鉴定节瓜炭疽病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胶孢炭疽菌为优势种群,占84.4%;2种病原菌对嘧菌酯的EC50在0.334 4~36.467 0μg/mL,平均为12.954 4μg/mL,敏感性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EC50值之间表现较连续,故以平均EC50值为敏感性基线,用于节瓜炭疽病菌对嘧菌酯的田间抗药性监测.嘧菌酯与多菌灵、福美双、丙环唑和咪鲜胺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90.
出口切花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已有近10年出口切花菊生产经验,该公司生产的切花菊绝大部分出口到日本,经过多年发展.新华园艺已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华北地区出口切花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