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0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1.
[目的]探究施用保水剂对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夏季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为其在沿海防护竹林经营中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麻竹为试验材料,于4月分别沟施30.0、60.0和90.0 kg/ha保水剂,以不施用保水剂为对照(CK),7、8和9月测定麻竹叶片的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保水剂施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在同一月份(分别为7、8和9月)测定麻竹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电解质渗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呈降低趋势.在相同用量保水剂处理下,7、8和9月麻竹叶片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POD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电解质渗透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MDA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测定月份,麻竹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qN)均随保水剂用量增加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相同用量保水剂处理麻竹叶片的Fv/Fm、ΦPSI、qP和qN在7、8和9月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夏季生长麻竹的保水效果排序为60.0 kg/ha>90.0 kg/ha>30.0 kg/ha>CK.[结论]利用隶属函数法可综合评价不同用量保水剂对麻竹的保水效果;沟施60.0 kg/ha保水剂对麻竹的保水效果最佳,可在沿海沙地竹林栽培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2.
毛竹林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肥是提高毛竹林经营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在毛竹林施肥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施肥量的计量、肥料种类以及施肥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生产实践中仍存在着盲目施肥、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综述了毛竹林施肥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毛竹林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毛竹林科学施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3.
沿海沙地竹林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沿海沙地竹林细根在分解过程中的干质量热值和能量现存量以及释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林细根在分解过程中,其干质量热值大体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分解到180 d时下降到最低点。分解时间对其干质量热值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花吊丝竹的干质量热值与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除绿竹外,沿海沙地竹林各竹种能量现存量1 a内波动较大,黄甜竹的年平均能量现存量最高,达2.67×103kJ.m-2;台湾桂竹最低,为1.63×103kJ.m-2;绿竹变化较为稳定,集中在1.72×103kJ.m-2左右。细根在分解过程中,能量是逐渐损失释放的,在分解300 d后能量损失率均在68%以上,高节竹能量损失率最大,达77.74%。总体上,各竹种细根分解能量平均损失率随分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分解完毕时能量平均损失率达73.96%;各竹种在分解初期能量损失差异较大,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4.
对沿海沙地吊丝竹林的凋落物及养分月动态特征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竹林凋落物量月动态呈现双峰型模式,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04年10月和2005年4月,这2个月凋落物量占全年总量的26.90%;2005年1月和7月凋落物量较少,只占全年总量的8.92%。各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组分平均值大小排列顺序为:N>K>P>Mg>Ca。凋落物N、P、K、Mg归还量月动态全年呈现出2个峰值期,分别出现在2004年10~11月和2005年4~5月;Ca只有单峰值期,出现在2004年10~11月。凋落物各营养元素归还量最大是N,年归还总量为58.32 kg.hm-2,最小是Ca,只有0.61 kg.hm-2。N、P、K、Mg、Ca在峰值期养分归还量分别占全年比例的48.44%、47.12%、50.48%、53.49%和36.30%。沿海沙地吊丝竹林凋落物年养分归还量为97.54 kg.hm-2。  相似文献   
95.
以雷公藤带芽幼嫩茎段为外植体,通过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对雷公藤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建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经75%酒精浸泡30 s后,用无菌水冲洗3遍,0.1%升汞溶液浸泡5 min,无菌水冲洗5遍的消毒效果最好,雷公藤组织培养苗的污染率为7.8%;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0.05 mg/L NAA+0.5 mg/L 6-BA,平均速度为3.2 d;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1/2 MS+2.0 mg/L 6-BA+1.0 mg/L NAA+25 g/L蔗糖,月增殖系数达5.83;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2.0 mg/L IBA+0.5 g/L AC培养基,生根率达78.3%;最有利于移栽的基质为等容积的沙子+红壤土+泥炭土混合基质,成活率高达87.31%。  相似文献   
96.
以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在福建省漳平市进行试验,以(2 2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对照组(CK),分别设置(1 365±100)、(1 950±100)、(2 550±100)和(3 1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A、B、C、D处理组,分析立竹密度对竹鞭数量结构特征、年龄结构特征、鞭芽特征和鞭根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毛竹竹鞭的总鞭长、总鞭质量和鞭节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CK平均节间长最大,D处理最小;幼壮龄鞭受立竹密度的影响大于老龄鞭,C处理的幼壮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D处理的老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总鞭芽数、弱芽数、壮芽数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D处理的空节芽数最多,CK最少;毛竹鞭根系活力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明C处理最有利于毛竹竹鞭系统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97.
不同种源苦楝幼林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自5个省的苦楝种源进行种源造林试验,并对4年生苦楝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分布规律及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楝幼林的树高、胸径、材积与纬度呈负相关,而与经度的相关性呈一定的正相关。同时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苦楝生长的主要因子。各种源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基本上为干>根>枝>叶。苦楝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树高、胸径、冠幅的变异系数为35.29%、36.89%、45.75%;初步筛选出来自江西南昌的种源,其树高、胸径、冠幅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3.2%、15.8%和17.3%,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8.
不同地类对麻竹竹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不同地类栽培下的麻竹笋外观形态、可食率及营养品质等指标的差异,旨在为麻竹高品质竹笋培育提供参考。试验采集3个地类(林地、农业用地、河岸冲积地)栽培下的麻竹笋,对竹笋外观形态、可食率及营养品质等指标进行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对麻竹竹笋的外观形态、可食率及营养品质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3种地类中农业用地竹笋的笋个体质量、基径、长度、可食率、灰分、蛋白质、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林地和河岸冲积地的竹笋,林地竹笋的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均低于农业用地和河岸冲积地的竹笋。不同地类麻竹竹笋的水分、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脂肪、还原糖、淀粉、维生素C含量及必需氨基酸比例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农业用地所产竹笋相比林地、河岸冲积地而言,具有笋体大,可食率高等特点。由于农业用地所产竹笋蛋白质、粗纤维、灰分及氨基酸总量较高,致使其笋肉味甘鲜嫩、脆爽可口。此外,农业用地所产竹笋在脂肪、糖类等营养指标方面含量较低,是符合现代人饮食需求的健康食品。  相似文献   
99.
红豆杉繁殖与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红豆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施肥、光环境对红豆杉生长和紫杉醇含量影响的研究,评述了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0.
保水剂与氮肥对麻竹抗性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水分和养分管理在沿海防护竹林应用以及优势竹种引种栽培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保水剂和氮肥不同用量配合施用对麻竹叶片逆境抗性生理的影响。以两年生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配施不同剂量的保水剂(30、60、90 g/丛,代号为A1、A2、A3)和氮肥(200、400、600 g/丛,代号为B1、B2、B3),在笋期(7、8和9月),测定其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电解质渗透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不同保水处理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水剂与氮肥处理下,麻竹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活性均高于CK(对照);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均低于CK(对照),不同处理效果不同。在笋期(7、8和9月)中,麻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小,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在8月最低,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均在8月最高。各处理效果综合排序为:A3B3>A2B3>A1B2>A3B2>A3B1>A2B1>A1B1> A1B3>A2B2>CK(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