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共毒因子法,测定小檗碱与山豆根、炉甘石、芸薹素内酯、复硝酚钠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小檗碱(0.280 mg/mL)与10%山豆根(2.257mg/mL)、小檗碱(0.1555mg/mL)与炉甘石(0.062 5 mg/mL)复配使用对灰霉病菌抑制效果较佳,小檗碱与芸薹素内酯、复硝酚钠复配能促进灰霉菌生长。电镜观察发现,经小檗碱和山豆根、炉甘石复配处理的灰霉病菌菌丝扭曲、干瘪。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小檗碱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对灰霉病菌的防效为71.7%,小檗碱与山豆根、炉甘石、复硝酚钠、芸薹素内酯合用均能增加小檗碱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由此可知,小檗碱可与山豆根、炉甘石、芸薹素内酯、复硝酚钠复配用于番茄灰霉病防治。  相似文献   
12.
以河北省栽培的6个赤小豆品种为材料,采用吸水纸法和琼脂平板法分离种子内部寄藏真菌,记录菌株培养形状和显微结构。依照Ain-sworth分类系统初步鉴定出种内寄藏真菌4个属,包括5个种和1个未定名种。此外,对这些种传真菌的培养条件以及对种子储藏和萌发的危害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不同防控措施对温室番茄品质、产量及发病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防控措施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发病率的影响,明确温室番茄优质高产的防控措施,以"瑞粉一号"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W1)、化学防控对氯苯氧乙酸点花(W2)、生物防控对氯苯氧乙酸点花(W3)、生物防控熊蜂授粉(W4)共4个处理,检测番茄的单果重、维生素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固酸比、口感接受度、生理性病害果发生率、晚疫病发病率、灰霉病发病率、叶霉病发病率共12项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项指标归为2个主成分,代表88.57%的主要品质性状遗传信息量,不同处理的综合得分排名为W4W3W2W1。不同防控措施中W4处理(生物防控措施下熊蜂授粉)综合得分最高,且该处理的植株田间长势好、发病率低。因此,通过生物防控病虫害措施,结合熊蜂授粉,能提高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减少病害发生,为番茄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K.pneumoniae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氯化锂诱变筛选PQQ高产菌。结果表明,当紫外照射时间为45 s时,致死率为85%;当氯化锂剂量为0.3%时,致死率达85%。紫外诱变所得菌株U1和U2的PQQ产量分别是出发菌株的2.7倍和6倍。氯化锂诱变所得菌株L1的PQQ产量是出发菌株的5倍。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所得菌株F1的PQQ产量是出发菌株的1.4倍。紫外诱变所得菌株U2经连续传代15次,其PQQ产量仍能达到原代菌的95%,表明该菌能稳定生产PQQ。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PQQ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檗碱和壳聚糖抗蔬菜病原真菌活性测定及复合膜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檗碱和壳聚糖对几种常见蔬菜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以及以小檗碱和壳聚糖为主料制备复合膜的方法,并测定了该膜的药物释放效果。试验表明:低浓度(0.234 mg/mL)小檗碱即可抑制辣椒炭疽病菌(Vermicularia capsici)等5种蔬菜病原真菌的生长。20 mg/mL浓度壳聚糖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率高达65%,而对其余4种果蔬病原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集成这2种天然化合物的优点,制备了小檗碱-壳聚糖复合膜,该膜具有缓释功能,在模拟外部环境(磷酸缓冲液,pH 6.8)条件下,20 d小檗碱累计释放率接近25%,提示其在果蔬贮藏抗菌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吸水纸法和琼脂平板法,从河北省6个赤豆品种中分离和鉴定出种内寄藏真菌6属,包括5个种和1个未定名种。对常见致病菌的侵入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新型小檗碱对草莓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田间施药剂量和方法。[方法]以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稀释3000倍为阳性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10%小檗碱(BBR)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 200和1 600倍喷药3次,喷药间嘧隔7和12 d对红颜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草莓的安全性。[结果]10%BBR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防效与醚菌酯无明显差别。对于发病严重的草莓白粉病,喷药间隔7 d,稀释800~1 200倍防效较佳,在相同试验条件下BBR的防效期较醚菌酯短。预防用药以施药间隔12 d、稀释1 200~1 600倍为宜。[结论]10%BBR可湿性粉剂对草莓安全、有效,可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天然杀菌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用于防治桃褐腐病菌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微生物防治及植物源农药防治等方法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阐述了化学农药β梁微管蛋白抑制剂(BZIs)、甾醇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笨醌外部抑制剂(QoIs)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的抗菌机制及桃褐腐病菌的抗药性机理,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北方地区黄精栽培收益,以黄精单作+覆盖遮阳网为对照,以烤烟、玉米、白蜡树与黄精间作为处理,连续4 a调查黄精成活率、株高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第4年收获黄精时,检测土壤酶活性,调查黄精及间作作物的产量及综合产值,从而筛选适合与黄精间作的经济作物。结果表明:黄精与玉米、烤烟、白蜡树间作,能不同程度提高黄精产量,优化黄精生长环境;4种种植模式中,黄精与烤烟间作模式的黄精主要病虫害(叶斑病、白绢病、地老虎、蛴螬等)发病率低,同时,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对土壤修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黄精和烤烟间作时,黄精产量(干重)达459.7kg/667m2,明显高于遮阳网处理(314.6 kg/667m2),总收益达32 057.4元/667m2。由此表明,黄精和烤烟间作有利于提升黄精产量,总收益高,二者间作能合理利用光照和土壤资源,降低黄精连作对土壤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