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7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植物从种子萌发到独立自营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水热平衡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为了解决侧柏林地内更新欠佳、籽苗分布不均等问题,开展了气象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种子萌发、籽苗萌生数量的调查。结合室内种子的发芽试验,研究了侧柏种子萌发与降水时空分布、母树及一些伴生树种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限制因素。降水量作为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夏季干旱等水热失衡的诱发因素常抑制种子的萌发出土,母树树体下和适度遮荫环境有利于侧柏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
乔木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处样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的综合质量,并探讨了影响乔木层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侧柏乔木层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以原山林场2号、燕子山林场5号、原山林场3号、黑峪林场5号和黑峪林场7号等5个样地侧柏林乔木层质量较好;而燕子山林场6号、1号和黑峪林场2号相对较差。相比之下,位于原山林场的侧柏林乔木层整体质量较好,各林分间变异最小,整体更为稳定。在14个评价指标中,树高、胸径、材积、年均生物量、冠幅、冠层高、叶面指数和密度等8个指标分别与乔木层质量综合分值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侧柏林乔木层质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干旱胁迫下13个1a生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无性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麻栎无性系的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而逐渐下降。叶片失水曲线呈现的规律性较为一致,轻度干旱胁迫下,失水量先增大后减小,中度干旱时,失水量一直下降或先增后降,重度干旱时,失水量总体曲线呈下降趋势。SOD活性随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先增大后下降或一直下降,而各无性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不一。综合评价得出麻栎无性系7、5、13、15和11号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结合当地雨季造林生产,于2007年7月份在淄博市博山区大李村南的荒山上进行了容器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遇到了持续12 d的高温干旱,但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和塑料袋2种容器小苗造林的2个树种成活率均达到了85%以上.与应用裸根大苗相比较,君迁子树种提高了13.6%和12.3%,侧柏树种提高了9.5%和9.7%,容器苗与裸根苗之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生长状况以无纺布小苗最好,塑料袋小苗次之,裸根大苗最差.  相似文献   
15.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是评价地表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分析和评价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碳循环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借助CASA模型机理以及气象学方法,建立县级区域净第一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模型,并以房山区为应用案例,分析了北京市郊区1992年、2001年、2004年3年间8月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3年间8月份的NPP分别为152.01g·m^-2·mon^-1、142.83g·m^-2·mon^-1、96.32g·m^-2·mon^-1;单位面积上的NPP年际间的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而区域NPP总量年际间的变化则要受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本模型估算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利用本模型估算县域NPP。  相似文献   
16.
以鲁中山地5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1300~5800株/hm2)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鲁中山区侧柏人工林合理密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样地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31科38属,灌木植物为优势品种。侧柏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样地间的变异性较强,而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中等变异。随林分密度增加,侧柏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在林分密度为2600~3000株/hm2时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林下盖度、生物量和灌木层高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综合来看,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被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在林分密度低于30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相对较好,有利于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草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个试验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草层的综合质量,进而计算得出侧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指数,从而对其生态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按稳定性指数大小将侧柏林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稳定性等级,分别为"高度稳定""中度稳定""低度稳定"和"不稳定"。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4个观测指标共同组成侧柏林稳定性评价指标集。采用这些指标,可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和逐步回归方程对侧柏林稳定性指数进行预测,推荐在侧柏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时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8.
崂山林场森林冠层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地处崂山林场东部林区作为研究区,运用逐步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指数和海拔、坡向、坡度等立地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3种植被指数NDVI、RVI、SAVI可敏感反映森林冠层LAI,建立分别以NDVI、DVI、SAVI为自变量的二次曲线模型、幂函数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以及包含这3种植被指数的多元线性模型,从决定系数(R2)和标准误差两个方面对基于不同植被指数LAI反演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崂山林场LAI最佳的统计模型是多元线性模型,模型的R2是0.812,具有较好的估测效果。利用该模型反演了研究区的林分冠层LAI,并把崂山林场的林分冠层LAI分为5个等级,研究区的森林冠层LAI分布呈现西北部和东南部较低,而东北部和南部相对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模型,探讨了在受到自身地形遮挡和周围地形遮挡综合影响下北京西部山区太阳实际直接辐射分布的计算问题,并对研究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分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区太阳直接辐射分布受多种地形因素共同影响。随着坡向由阴坡转为阳坡、坡度由小变大,太阳直接辐射量最大值逐渐增大,但在15°~20°坡度处,太阳直接辐射量开始下降。在1275~1475 m海拔间太阳直接辐射的平均值最小,之后随海拔的升高和降低,其平均值向两边均逐渐增大,海拔在1075 m以下,平均值差异不明显。研究区直接辐射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坡度为10°~15°、坡向为-67.5°~67.5°的坡面上,低值区出现在坡度为35°~40°、坡向为112.5°~247.5°的坡面上。该试验采用的方法通用性较好,原则上适用于一切复杂地形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相似文献   
20.
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自然条件下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复叶槭‘金叶’(Acer negundo‘Aurea’)、红花槭‘秋火焰’(A.rubrum×freema-nii‘Autumn Blaze’)、鸡爪槭‘红丝带’(A.palmatum‘Atropurpureum’)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结果表明,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表现为:红花槭‘秋火焰’>复叶槭‘金叶’>鸡爪槭‘红丝带’;复叶槭‘金叶’和红花槭‘秋火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鸡爪槭‘红丝带’净光合速率在7:00最高.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呈"V"型,即先下降后上升;复叶槭‘金叶’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日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红花槭‘秋火焰’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的日变化波动较小,而鸡爪槭‘红丝带’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从7:00到17:00持续走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