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林业   392篇
农学   203篇
基础科学   339篇
  312篇
综合类   1783篇
农作物   113篇
水产渔业   190篇
畜牧兽医   1197篇
园艺   363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10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1.
王启亮  贾利元 《蔬菜》2004,(7):14-15
嫁接茄子栽培面积的扩大后连年种植,各种土传病害发生相当普遍,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如茄子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等,在茄子栽培老区土传病害已成为限制茄子生产的顽症,常规农药防治效果不好,嫁接已成为克服土传病害,提高茄子产量和效益的必须手段。嫁接后的茄子,抗性强,长势壮可以周年生  相似文献   
72.
头孢噻呋钠临床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噻呋钠是由美国法玛西亚普强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畜禽专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该药于198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由于其优良的抗菌活性和药动学特点,陆续被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正式批准用于肉牛、奶牛、马、猪、羊等动物的疾病治疗。我国在兽医临床上开始应用头孢噻呋钠,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3.
不同品种及其杂交羔羊育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对滩羊、小尾寒羊、寒滩F1和萨寒F14组(36只)3月龄去势羔羊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全舍饲5个月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萨寒F1各月龄增重、日增重都比其它3组高,差异显著(P<0.05)。同时,各组羔羊随着年龄的增加,采食量的增长,相对生长速度都逐渐下降。结论: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选用优良父本杂种羊进行肥育,适时屠宰,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4.
探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感染7日龄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与致肝病变和诱导IFN及促炎因子表达之间的关联。以DHAV-3强毒感染7日龄雏鸭,于感染后1、3、6、9、12、24、48、72和96h采集雏鸭的血液、肝、脾、肾、脑、胰、肺、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和十二指肠共11种组织样品,以一步法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含量变化、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中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和IFN-γ)及促炎因子(IL-1β、IL-2和IL-6)在转录水平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对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DHAV-3感染1h后即在所有的样品中检测到。组织器官中病毒含量,血液和胰分别在感染后12和96h达到峰值,其余器官均在感染24~48h后达到峰值。病毒含量较高的前三位器官是肝、脾和肾(分别为10~(11.15)、10~(10.37)和10~(10.30) copies·g~(-1))。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感染3~12h后以空泡变性为主、24~48h以坏死为主。肝中上述6种细胞因子转录量除IL-1β在12h达到最高外,其余均在感染后24~48h达到最高,感染48h后,其转录量变化随肝中病毒含量下降而降低,并与肝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DHAV-3在雏鸭体内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肝、脾、肾是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肝中细胞因子极有可能在抑制病毒增殖和修复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5.
旨在探究末茬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在越冬期间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能力的强弱。本研究以"金皇后"(Medicago sative L."Gold empress")、"准格尔"(Medicago sative L."Zhungeer")、"WL323"(Medicago sative L."WL323")为试验材料,测定3个苜蓿品种的4种留茬高度(0、0~5、5~10、10~15cm)在自然环境下根内可溶性糖(W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综合评价各苜蓿品种及其末茬不同留茬高度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气温降低而升高,随气温升高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留茬高度之间随气温变化规律不同。2)综合评价3个苜蓿品种抗寒能力强弱:准格尔金皇后WL323,同一苜蓿品种末茬不同留茬高度抗寒能力强弱为A3A2A1A0。不同苜蓿品种抗寒能力不同,建议末茬留茬高度为10~15cm。  相似文献   
76.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普遍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鸡蛋作为我们经常食用的动物性食品,其抗生素残留问题也成为一个热点。近年来,随着人们关注度的不断升级,各地加大了对鸡蛋的抽检力度,但抗生素超标现象仍有发生。笔者介绍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特点、功能作用及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介绍了鸡蛋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包括试纸条方法、快速检测卡方法、酶联免疫试剂盒方法、高效液相方法等,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着重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对该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77.
为研究栗树单宁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通透性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25±1)日龄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近的断奶仔猪1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其中,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C、D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000、1500 mg/kg的栗树单宁。结果表明:(1)试验C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22.39%,料肉比和腹泻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5%和54.06%;试验D组腹泻率比对照组降低了47.21%(P0.05);(2)在绒毛高度方面,试验C组十二指肠和D组空肠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8.36%和13.51%(P0.05);在隐窝深度方面,试验C组回肠比对照组降低了14.21%(P0.05);在绒隐比方面,试验C组回肠和D组空肠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7.52%和26.59%(P0.05);(3)试验C和D组的血清D-乳酸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对于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试验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和C组的过氧化物歧化酶有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升了9.44%和14.04%;试验C和D组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26.95%和32.03%。因此,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栗树单宁可以改善仔猪的生产性能,降低腹泻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1000 mg/kg为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78.
本文解析玉米生产环节对饲料原料真菌毒素产生的影响途径,提出了预防玉米及其饲料原料真菌毒素污染可采取的综合技术对策,主要有选育推广抗病虫新品种、采取措施及时预防病虫害,精细化区域品种布局、推广应用玉米籽粒高效脱水技术,适时收获,规范玉米籽粒晾晒、运输及贮存过程,加强玉米籽粒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手段和质量分级标准完善,以期从玉米制品特别是饲料产品源头上高效控制真菌毒素污染,为提高我国玉米及其饲料制品质量,确保人畜健康和玉米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9.
1 春提前番茄种植 1.1 选择适当品种,适时播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粉果番茄"东圣华宝",2月20日在温室内播种.①营养土的配制:2/3过筛大田土,1/3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混合均匀.②做苗床播种:在温室内做10平方米的苗床,埂高15厘米,将装好土的营养钵摆在苗床内,床内灌满水,使水从营养钵的底部向上渗透,水渗透后播种,每钵1粒,覆土1厘米厚,覆地膜,当50%出土时撤地膜.③苗期管理:撤地膜时和齐苗时各喷一次普力克对虫螨克,浓度为1毫升普力克加1滴虫螨克对1千克水.白天温度保持25℃,夜间扣拱棚保持15℃.  相似文献   
80.
作为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品类型,子粒用玉米收获时含水率是决定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质量、储藏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化粒收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生产、限制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经济与技术问题。对国内外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在选用适宜子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应结合各区域不同熟期品种的精细化布局,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精准运筹方式,创新适时冠层结构调控措施,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建立生育后期子粒灌浆和脱水动力学协同关系,营造通透群体微区环境,加速子粒水分散失;收获时间调节方面,除了依据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的子粒脱水动力学进程、种植规模、市场供需格局和农机调度管理等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田间倒伏、落穗、穗腐、虫害及野生动物破坏导致的产量损失;此外,应加强与关键技术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将农艺农机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技术应用,促进我国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提升玉米生产竞争力,实现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