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6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35篇
  14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0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兰州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正交设计,研究了NAA、IAA、IBA、6-BA、2,4-D、GA3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6-BA、NAA、2,4-D不同浓度配合对其鳞片扦插繁殖小鳞茎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兰州百合鳞片扦插繁殖小鳞茎。180d后,200mg/L IBA处理的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系数最高,达到5.50,比对照高153.46%。综合分析,在激素配合处理中,6-BA 20mg/L+NAA 200mg/L+2,4-D 30mg/L处理,繁殖系数最高,平均为2.20;6-BA10mg/L+NAA 100mg/L+2,4-D 20mg/L处理,生成的小鳞茎重量最大,平均为1.83g/瓣,生产量最高,为3.16g/个。  相似文献   
102.
叶菜类蔬菜是人们日常食用量最大的蔬菜品种,其种类繁多,是我国种植和消费的主要蔬菜品种。但由于叶菜类蔬菜在种植栽培过程中可能会使用某些化学物质,加之栽培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其质量安全受到威胁。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叶菜类蔬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农药使用情况、国内外现行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结合近年来叶菜类蔬菜主要污染物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保障叶菜类蔬菜质量安全需要重点控制的15项污染物项目(包括13项农药及2项重金属),并对其限量值及检测方法进行比对确立,对叶菜类蔬菜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03.
以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二色胡枝子(L.bicolor)和牛枝子(L.potaninii)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正常生长(CK)、干旱处理(D)、增强UV-B辐射(U)以及二者复合处理(D+U)下其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和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胡枝子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较对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复合处理后期美丽胡枝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单因子处理下的含量;二色胡枝子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在各处理下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后期复合处理诱导的含量逐渐增大;牛枝子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在各处理初期合成受到一定程度抑制.3种胡枝子叶片中总酚和类黄酮对干旱无显著响应,而对增强UV-B辐射和复合处理响应显著.各处理下各胡枝子叶片内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美丽胡枝子MDA含量升高幅度明显小于另外2种.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复合处理下美丽胡枝子和二色胡枝子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牛枝子抗氧化能力较弱.与单因子干旱胁迫和增强UV-B辐射处理相比,复合处理对植物的伤害程度更小.  相似文献   
104.
农业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开展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春季督导检查的通知》,明确将派出8个组督查春季农机补贴政策实施情况。为确保督查效果,各督导组将在每个省份随机抽查一个县进行实地调查,随机抽取购机补贴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相似文献   
105.
三江平原地下水位的季节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江平原地下水位观测的预测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生态地质以及农林、经济等问题有着重大作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季节周期预测方法的原理、模型、计算方法以及适用范围条件,并使用该方法对三江平原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季节性月平均值的埋深预测,而且以单口井为例做了具体的预测和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使用季节预测方法预测三江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值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6.
近日,由农业部、安徽省政府及合肥市政府主办的2009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圆满收官。本次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落实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记者专访了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浪苑口林场马尾松纯林山脊线上营造的苦槠防火林带第13年测定表明,平均高4.96m,平均胸径7.3cm;林内枯落物4.371t/hm2,是对照马尾松林内枯落物的48.94%;枯落物平均含水率12.88%,比对照高2.2个百分点;苦槠防火林带内土壤5、15、20cm深处的含水率分别为50.88%、34.12%、24.14%,分别比对照高4.38、3.04、2.42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防火效果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以建立合理的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居住区景观设计,运用景观设计学相关原理,分析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的因素,筛选出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各层评价因子,确立评价指标因子的分级标准,构建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建立能够切实反应景观适宜性状况的总体分级评价,利用新乡市新建住区评价的案例进行了对照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得出新乡新建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偏低且存在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一种威胁玉米生产的重要叶部病害。本研究旨在确定影响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明确GATA家族成员基因在分生孢子形成时期的表达特征,为深入解析调控病菌发育及致病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为试材,探索13种不同培养基(乳糖酪蛋白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茎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茎秆琼脂培养基、玉米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叶片琼脂培养基、玉米籽粒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籽粒琼脂培养基、玉米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基本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5种碳源(乳糖、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以乳糖酪蛋白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以5 g·L~(-1)的量分别添加不同的氮源(牛肉膏、蛋白胨、NH_4Cl、KNO_3、(NH_4)_2SO_4、NH_4NO_3)、pH(4、5、6、7、8、9)、温度(15、20、25、30、35℃)及光照强度(1 500、3 000、6 000、9 000 lx)等条件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分析病菌菌丝形成时期和分生孢子形成时期GATA家族5个成员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影响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发现产孢量最大的培养条件为玉米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碳源为乳糖,培养温度为25℃,pH 8,光照条件为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6 000 lx。另外,还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KNO_3可显著提高分生孢子产量。对GATA家族5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表明,与菌丝时期相比,在分生孢子形成时期GATA2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他基因(GATA1、GATA3、GATA4、GATA5)表达量均显著下调。【结论】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影响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最佳培养条件;根据GATA家族5个基因相对表达分析结果,推测GATA2可能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110.
为探讨伏牛山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能的退化特征,在河南省鲁山县迎河小流域,利用激光粒度仪和土壤分形模型,比较分析了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粒径分布(PSD)及其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SD简单分维(Dv)以乔木林地最高(2.658),坡耕地最低(2.489),多重分维(容量维D0、信息维D1、关联维D2)以乔木林地最高(0.941、0.926、0.91),坡耕地最低(0.927、0.899、0.849).不同分形参数均表现为:坡耕地<灌草坡地和水平梯田<乔木林地;2)土壤PSD的Dv、D0、D1和D2,与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与砂粒体积分数显著负相关.因此,利用土壤PSD简单分形和多重分形维数,可量化表征土壤质地的粗细程度和非均匀性质的差别;坡耕地土壤质地的粗粒化程度和非均匀性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粒(黏粒和粉粒)物质流失是坡耕地土壤质地粗粒化和非均匀程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