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林业   36篇
综合类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21.
【目的】为了构建土地资源节约型城镇景观林开展树种选择。【方法】以四川地区城镇景观林构建78种常见乔木树种为对象,从生物学特性、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和节约度5个方面,选取适宜性、抗病虫害能力、固碳释氧能力、生物多样性保育能力、文化内涵、叶形叶色、管护成本、经济效益等18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对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等级为I级的有银杏、香樟、黄葛树、桂花、栾树、乌桕等11种;评价等级为II级的有枳椇、桢楠、合欢、皂角等26种;评价等级为III级的有黑壳楠、柏木、水杉、重阳木、等37种;评价等级为IV级的有蒲葵、巨尾桉、苏铁等3种。【结论】银杏、香樟、黄葛树、栾树、乌桕等具有较强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的乔木树种可以作为土地资源节约型城镇景观林的主要构建树种。  相似文献   
22.
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针对川中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柏木人工林密度过大、木材生产力低、林下灌草盖度低和天然更新不良等问题,开展生态疏伐试验,探讨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的影响,为开展柏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营林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25年生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20%~25%,15%~20%,10%~15%和对照)的处理,观察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探讨间伐强度对其影响。【结果】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平均胸径和胸径连年生长量在各处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平均树高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达10.7 m,但20%~25%间伐强度与15%~20%间伐强度和10%~15%间伐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树高连年生长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0%~25%,15%~20%和10%~15%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7.35,93.43和93.19 m3·hm -2,均比对照小,但蓄积连年生长量随间伐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6.11,4.58和3.66 m3·hm -2 a -1,均高于对照;20%~25%间伐强度林分的灌木和草本 Simpson 指数分别为0.7695和0.4446,Shannon-Wiener 指数分别为1.7025和0.7690,都比其他处理高;不同间伐强度天然更新幼苗株数仅在苗高5~30 cm 等级存在显著差异,30~50和50~150 cm 的幼苗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评价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且随间伐强度降低而减小。【结论】间伐后保留木的生长空间和营养空间得到有效改善,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蓄积量差异不显著;适度间伐可提高林下灌木和草本生物多样性指数;林分更新幼苗数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就本研究的4种间伐强度而言,中龄阶段柏木人工林的适宜间伐强度为20%~25%。  相似文献   
23.
川滇高山栎种群统计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生物量结构等方面探讨川滇高山栎种群的海拔梯度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下地带的双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2 cm~4 cm,约占70.33%;另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上地带的单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1 cm~3 cm,约占76.35%.(2)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下地带,高度级峰值出现在2 m~3 m左右,约占65.38%;另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上地带,随高度级增大,高度级百分率呈递减趋势.(3)川滇高山栎种群总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其平均总生物量为26 408.7 kg·hm-2,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29.85%、18.54%、18.54%和6.91%.海拔2 720 m~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1皮的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 m~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皮的比例约为4221.  相似文献   
24.
森林水文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森林水文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如何正确看待森林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 评价森林水文效应, 是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文中主要探讨了森林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 以及如何利用流域水文模型模拟森林流域水文动态过程, 正确评价森林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25.
本文用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度指数(Pielou指数)、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Menhinick指数)对绵阳官司河流域5种不同的人工林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植被恢复,各林分类型生物多样性都有所提高,同时水土保持效益也明显提高,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2%;在5种植被类型中,乔木层中以针阔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灌木层以松柏混交林和麻栎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草本层以松柏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5种植被类型中,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以针阔混交林最大为1849.37kg·hm^-2,马尾松纯林最小为747.37kg·hm^-2,其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柏木纯林〉栎类林〉松柏混交林〉马尾松纯林;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部总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松柏混交林〉柏木纯林〉栎类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2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大量的人为活动更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逆向演替.为了给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树种选择提供依据,本实验以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区域内,自然生长的白刺花(Sophora davidiana)、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microphylla)、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和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研究材料,通过大量抗旱生理指标对它们的抗旱性进行了研究,发现4种灌木不仅在不同的生理指标上表现有差异,而且相同树种的同一指标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也有差异.同时,由于单一(部分)抗旱指标对林木抗旱能力很难准确评价,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4种灌木的抗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4种灌木的抗旱能力大小表现为:白刺花>马鞍羊蹄甲>刺旋花>铁杆蒿.这为在该地区与及其类似地区造林树种的选择中,尤其可以在作为先锋灌木树种的选择中,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马鞍羊蹄甲、白刺花等乡土树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比较分析了不同径级根系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及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细根(φ<2mm)生物量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岷江柏Ⅱ>榆树>岷江柏Ⅰ>刺槐。②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单株总根系长度分别为45.87、20.43、9.22、14.08和17.85m,单株总根系干质量分别为39.643、11.867、7.307、6.683、2.900g,相关分析表明根长与根质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③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的垂直分布格局一致,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与根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8.
为了提高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了乡土树种岷江柏、刺槐、榆树以及引进树种辐射松等4个树种造林试验研究,对黑地膜、白地膜、石块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4种处理方式的成活情况与生长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从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均较对照好.其中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成活率达83.25%,保存率达79.18%;黑地膜表现次之,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80.75%和76.75%;石块处理下,分别为75.50%和71.05%;而对照仅为65.5%和54.27%.从不同树种的生长表现上看,岷江柏表现最好,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达到92.00%和88.00%;榆树较好,二者分别达到91.67%和85.67%;刺槐次之,二者分别为81.67%和74.67%;辐射松最差,成活率仅为54.20%,保持率仅为54.03%.  相似文献   
29.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脆弱生境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岷江上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加之"5·12"汶川大地震对该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其恢复重建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观点,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类型,主要目标等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状况及其主要成果;针对岷江上游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研究重点、方向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0.
首先利用森林土壤饱和蓄水量的加权平均值和历年一日最大降雨量确定长江中上游地区典型中尺度流域一平通河流域的适宜森林覆盖率,其次利用2006年ETM+卫星影像,结合该区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林相图、1∶50000地形图,选取林分结构性因子、生产力因子和功能性因子,采用物元分析法对每个栅格进行分级评价,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结构优化,从而获得该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表明:(1)该区域的适宜森林覆盖率为57.09%;(2)该流域防护林质量总体评价较差,以中等级所占比例最大(67.29%),其次是差等级(17.15%),处于优等级的只占0.78%;(3)优化后,不同林种比例表现为水土保持林(44.31%)>薪炭林(18.00%)>水源涵养林(17.97%)>一般用材林(8.12%)>药材林(5.25%)>工业原料林(4.00%)>果木林(1.75%)>工业经济林(0.60%);(4)在树种搭配上,应根据地形、地貌及立地条件选择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较佳的树种,并进行合适比例及郁闭度的针阔混交、乔灌草搭配,另外还应选择一定数量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以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5)空间配置后,可产生约1.63亿元经济效益,涵养水2 158.76×104 m3,减少泥沙6.8×104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