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林业   36篇
综合类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通过对干旱河谷封山育林区域与未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生长状况和灌草群落特征对比,开展封山育林对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成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向和海拔梯度上,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平均保存率和树高净生长量均极显著性高于未封山育林区,其差值变化幅度分别为21%(阴坡Ⅰ)~31%(阴坡Ⅲ)和42.7%(阳坡Ⅰ)~59.7%(阳坡Ⅱ);灌草平均盖度和高也表现为封山育林区高于未封山育林区,灌木和草本平均盖度差值变化幅度1.1%(阳坡Ⅰ)~26.7%(阳坡Ⅱ)和2.2%(阳坡Ⅰ)~18.5%(阳坡Ⅱ)之间;灌木和草本平均高度差值变化幅度8.2%(阳坡Ⅰ)~53.5%(阴坡Ⅲ)之间和17.9%(阴坡Ⅲ)~28.9%(阴坡Ⅱ)之间。  相似文献   
32.
为了提高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了乡土树种岷江柏、刺槐、榆树以及引进树种辐射松等4个树种造林试验研究,对黑地膜、白地膜、石块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4种处理方式的成活情况与生长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从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均较对照好.其中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成活率达83.25%,保存率达79.18%;黑地膜表现次之,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80.75%和76.75%;石块处理下,分别为75.50%和71.05%;而对照仅为65.5%和54.27%.从不同树种的生长表现上看,岷江柏表现最好,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达到92.00%和88.00%;榆树较好,二者分别达到91.67%和85.67%;刺槐次之,二者分别为81.67%和74.67%;辐射松最差,成活率仅为54.20%,保持率仅为54.03%.  相似文献   
33.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压缩了城市生态用地比例,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用地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生态用地功能将是缓解生态用地紧张与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矛盾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城镇景观林建设为例,从城镇景观林构建模式、林分管理技术、林分群落结构和林分景观特征等方面,开展土地资源节约型城镇景观林构建技术研究。结果显示①对以桃树为例,具有"群落绿量小、夏秋缺彩、冬季少绿"等特征的废弃果园,通过树种林分改造后,使群落的三维绿量增加了21.7倍,并改造了林分中栾树、红叶黄连木和香樟等树种的不同观赏特性,实现了"夏秋增彩"与"冬季补绿"。②对无季相景观变化且林内景观质量较低的巨桉纯林,通过林窗补充观花、观叶树种,林下配置观赏草本的方式,丰富了林内色彩种类,实现了林分景观质量的提升。③对仅有一个观赏季节的玉兰纯林,通过引入紫薇、木芙蓉和三角梅等树种,将林分观赏时间由春季20天左右,延长为四季。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乔灌草多层次的配置模式,采用适宜的管护措施,可以构建出生态服务功能较高,景观质量较高且观赏期较长的土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景观林人工林群落。  相似文献   
34.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对官司河流域的马尾松林林冠截留、林内穿透雨以及树干茎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林分中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在降雨量达到一定值后开始出现,并随降雨量的增加而以增加,并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幕函数关系上升,最终趋于饱和,而林冠截留率则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特征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特征与植物多样研究表明:1)植物种类贫乏,有明显的重点科;并以的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等被子植物种类较大。2)对阴、阳坡不同海拔灌丛植被α多样性的的测度表明,各样地灌丛群落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H与丰富度S、均匀度E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优势度D呈相反关系;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在阴坡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直线上升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近似“U”型的海拔梯度格局;草本具有和灌木多样性指数相似的海拔梯度格局。3)低海拔梯度和高海拔梯度的灌丛植物种类和群落生境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相似性减小,物种更替速率增大,灌丛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树种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Ⅰ、岷江柏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辐射松(Pinus radiata)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40.3707 g、82.2402 g、37.7339 g、34.2295 g、26.6739 g,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769.186 kg·hm-2、272.215 ks·hm-2、72.297 kg·hm-2、68.87 kg·hm-3 和56.016 kg·hm-2.(2)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 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不同树种细根生物量(Φ<2 mm)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64.2%)>岷江柏Ⅱ(41.0%)>榆树(23.2%)>岷江柏Ⅰ(17.1%)>刺槐(17.0%).(3)林木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关系密切,回归分析表明林分根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符合线性关系.(4)不同林分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岷江柏Ⅰ>岷江柏Ⅱ>刺槐>榆树>辐射松,岷江柏Ⅰ生产力最高,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达128.20 ke/hm-2·a-1,辐射松生产力水平最低,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只有14.00 kg·hm-2·a-1,仅为岷江柏Ⅰ的10.9%.  相似文献   
37.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结构、林种结构和林分结构3方面综述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问题, 展望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发展趁势。  相似文献   
38.
本文首先分析了盐边县林业产业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选用地貌,坡向,坡位,坡度,海拔,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年均温,酸碱度9个因子对盐边县的林地资源进行了区划,再结合盐边实际,对盐边县的林业产业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最后指出了盐边县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9.
乡村聚落作为半人工半自然的景观,是我国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其物种多样性既有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又有城市聚落的人工性,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该文在理解乡村聚落和物种多样性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乡村聚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子,提出当前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多样性指数缺乏选择指标和深入的分析、与演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展望,加深对时空尺度的关注,加强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结合,从动态视角分析人为因子和非人为因子对乡村聚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40.
川中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为深入了解并充分认识川中丘陵区不同柏木林地植物群落现状,以及群落组成、变化和发展趋势群落特征,并通过生物多样性Smipson指数和Shannon—wie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等指标,对川中丘陵区分布最广的柏木林为主几个不同林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群落层次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林层结构简单。其中乔木7科7属11种,灌木29科39属60种,草本35科57属72种。(2)每个林分类型内均有几种优势种或亚优势种,但不同林分类型的优势种类型及其物种均有较大差异。(3)从物种分布频度看,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的物种总体分布频度大致都符合频度分布定律,属于L形,即低频度的A级占优势,但各个林层的物种频度有较大差异。(4)不同林层植物物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等多样性指数表明,灌木和草本层都明显高于乔木层,乔木层最小;乔一灌层、乔一草层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