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主要介绍了二疣犀甲诱捕器的制作与使用方法,及其田间诱集效果,应用结果表明其制作简易,使用方便,诱捕成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2.
红棕象甲幼虫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灌根法、灌淋法、打孔注药法和熏蒸法等化学防治方法对红棕象甲幼虫进行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依次为:熏蒸法>打孔注药法>灌淋法>灌根法.用磷化钙以每株树9.6g的剂量进行根部熏蒸,5d后防效达83.03%,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2010年6—7月和2012年6—8月,利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及有关拖网捕捞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止至2012年6月底,三省一市共有拖网渔船12 358艘,其中单拖渔船6 926艘,双拖渔船5 432艘。渔船功率44.1 kW以下的渔船占36.86%,44.1~109.5 kW占30.34%,110.3~219.8 kW占19.41%,220.5~441kW占12.59%,441 kW以上占0.80%。2003—2011年期间,除2007年外,拖网渔船总量呈下降趋势,渔船总功率呈上升趋势。拖网渔业捕捞产量1999年最高,达271.11万t,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为201.92万t。拖网是黄渤海区的主要作业方式,当前该海区拖网捕捞强度较大,渔船装备落后。因此,应对三省一市拖网渔业的捕捞强度加以控制,在鼓励拖网渔船改造升级的同时,适当压减拖网渔船的总数量,逐步发展外海拖网渔业。  相似文献   
44.
金龟子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13株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有密切关系,菌株的浓度与累计死亡率成线性关系。菌株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Red2>Red3>Gre1>Yx7>Yx4>Gre3>Red1>Yx1>Gre2>Yx6>Gre4>Gre5>Yx3。接种Red2菌株在孢子浓度为1.0×108个/mL水悬浮剂情况下,对4龄红棕象甲幼虫的LT50为5.23 d。用不同浓度的Red2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幼虫,发现其LC50为7.32×106个/mL。另外,经试  相似文献   
45.
琼中县地处海南省生态保护核心区,也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对海南生态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琼中县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等展开全面调查,共发现林业有害生物27种,其中虫害4目13科15种、病害9种、草害3种。分析认为:(1)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双钩异翅长蠹发生面积仅有0.67 hm2,危害较轻;红火蚁和薇甘菊的发生面积虽然不大,分别仅为2.07和19.13 hm2,但危害逐渐加重;(2)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椰心叶甲发生面积223.93 hm2,为害仍然较重,刺桐姬小蜂危害偶有发生,危害减弱,槟榔黄化病、槟榔炭疽病发生面积扩大(分别为688.4和3 746.87 hm2),危害也较之前加重;金钟藤危害情况不容乐观,其分布范围(587.93 hm2)和危害程度已超过薇甘菊,由次生危害上升为主要草害;(3)其他有害生物,如红脉穗螟(发生面积51.13 hm2)从之前轻度危害逐渐加重为中度危害,而油茶炭疽病危害情况也开始加重。  相似文献   
46.
盆栽油松幼苗接种菌根真菌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盆栽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幼苗接种各种菌根真菌试验证实:黄空柄牛肝菌(Gyroporuscyanescens)与彩色豆马勃270号菌株(Pisolithustinctorius270)两菌种不仅对油松幼苗根系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能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构,而且对幼苗整体的生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初步认为黄空柄牛肝菌与彩色豆马勃为油松的两个优良共生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47.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8.
【研究目的】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是海南地区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椰子(Cocos nucifera)、槟榔(Areca catechu)、油棕(Elaeis guineensis)、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等16种棕榈科植物。椰心叶甲自2003年在昌江首次发现以来,曾给该地区棕榈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防治力度增强,该虫的危害和扩散得到了显著控制。但因近年来椰心叶甲的危害减轻,防治力度也逐渐降低,目前椰心叶甲作为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在昌江地区是否存在再次扩散风险,需重新评估。【方法】本文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PRA),从分布和寄主、潜在的危害性和经济影响、定植扩散风险、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椰心叶甲危害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椰心叶甲在海南省昌江县的风险值R=1.84 ,属于中度危险性有害生物,建议加强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防治红棕象甲的可行性,在室内研究了该线虫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效果和毒力水平。采用微量点滴法测试线虫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对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并观察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随着线虫接种剂量的增加,红棕象甲死亡率增加;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棕象甲幼虫的LD50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线虫接种剂量的提高,LT50逐渐缩短;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感染后,虫体呈现出僵硬皱缩、体色变褐、身体肿胀直至最后虫体腐烂、线虫游离而出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50.
云斑斜线天蛾是一种为害抗风桐的迁飞性昆虫,在我国西沙群岛多个岛屿发生。阐明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及其主要限制环境因子,可为该害虫扩散预警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MaxEnt模型对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通过调整调控倍频和特征组合参数建立最优模型,使用刀切法及环境变量响应曲线对影响云斑斜线天蛾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位于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西藏;最冷月最低温(bio06)、昼夜温差月均值(bio02)、最暖季降水量(bio18)是影响云斑斜线天蛾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南海诸岛具有较高危险性,建议建立监测预警与防控系统,将该害虫控制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