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种植的砂梨品种“棠梨”和“早脆梨”为寄接母树,于2012年12月及2013年1月两次从广东省北部山区阳山县采集已满足低温需冷量、饱满的“早脆梨”花芽进行寄接栽培。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及不同时间嫁接处理对寄接花芽的成活率、成花率、坐果率以及果实的内外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与花芽采集母树正常着生的梨果相比,采用寄接技术能够生产出与其品质相当的梨果,且果实采收期可提前30天左右。以上试验结果为寄接梨栽培技术在广东低海拔地区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枇杷幼果雨雪冻害的理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3℃~0℃区间枇杷幼果受冻原因,雨雪天气后采集套袋处理或树冠是否覆膜保护的未受冻和受冻果实,检查其受冻情况和检测其游离脯氨酸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树冠覆膜保护的果实未受冻,树冠未覆膜的果实、经过雨雪淋洗后受冻;果实套袋处理,悬空于袋内的果实未受冻、与袋子贴近的果实受到冻害;受冻果实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未受冻果实;套袋受冻果实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未受冻果实,而覆膜和未覆膜果实的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SOD、POD、PPO的活性在未覆膜果实和覆膜果实之间差异显著,未覆膜果实中三者的活性较高,然而这3种酶的活性在套袋果中活性较低,套袋受冻果实和未受冻果实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不同形态(气液固)的低温传导介质,是导致枇杷幼果在-3℃~0℃区间是否受冻的主要原因,液固态低温传导介质才会导致枇杷幼果受冻,游离脯氨酸含量或许是鉴别枇杷果实是否受冻的关键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找寻适宜于贵州东部地区苹果桃种植的施肥方案。【方法】以苹果桃果园为研究对象,使用复合肥、商业有机肥和菜籽麸肥3种肥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在施入不同肥料处理中,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施用菜籽麸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上调22.80%;施用商用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上调71.21%和67.66%。相较于复合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对苹果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单果重、纵径、横径没有明显差异,只有菜籽麸肥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果实总糖含量和硬度强度,分别提升17.26%和17.16%。相较于复合肥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苹果桃果实总香气物质含量,其中菜籽麸肥和商用有机肥处理果实总香气物质含量分别提升44.07%和22.82%。【结论】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苹果桃果园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提高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其中菜籽麸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麒麟三华李’是从‘三华李’芽变中选育出来的李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48.2 g,果皮和果肉紫红色,果粉厚,含可溶性固形物13.0%,总糖8.27%,可滴定酸1.12%,维生素C 95.7 mg · kg-1,可食率97.4%。肉质松软,半离核,香味浓郁。丰产稳产,适应性强,适宜在南亚热带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避雨栽培对广东寄接梨生长发育 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棠梨为寄接砧,嫁接早熟砂梨品种粤引早脆梨花芽,比较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果实生长发育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避雨栽培寄接梨果实生长发育期比露地栽培长10 d,成熟果实纵横径比露地栽培大,单果重量显著提高。避雨栽培果实果皮呈黄白色,色泽均匀鲜亮,果点小且不明显,锈斑少,果实外观得到明显改善;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提高13.6%和11.9%,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硬度则分别降低13.3%和15.1%,表明避雨栽培条件下的寄接梨果实内在品质优于露地栽培,这为避雨栽培技术在广东寄接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表达基因的密码子使用特点,以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2 696条编码蛋白基因序列为数据来源,利用CodonW 14.4软件对其密码子碱基组成以及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 ENC)、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of synonymous codon, RFSC)等密码子使用参数进行计算和统计,发现黄皮表达基因密码子的平均GC含量为0.448,同义密码子第3位核苷酸的平均GC含量(GC3S)为0.400。表达基因整体的ENC取值为56.5,其中绝大部分的ENC值大于35,说明黄皮表达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程度整体水平较低。通过高频密码子分析法确定了GCU、AGA、AAU、GAU、AUU、UUU、UCU、CAU、CUU、UUG和GUU 11个高频密码子。将黄皮的密码子使用频率与人、小鼠、果蝇、酵母、大肠杆菌5种模式生物以及拟南芥、水稻、葡萄、草莓4种不同类型植物进行比较,发现其与果蝇和大肠杆菌存在较大差异,而与拟南芥和葡萄基本一致。以上研究结果对黄皮基因合适表达系统的选择以及外源基因在黄皮中的高效表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花期调亏灌溉对枇杷生长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枇杷花期调亏灌溉对坐果期生长势和成熟期果实产量的影响,提出最佳调亏灌溉制度,以大田14~15年生的早钟6号枇杷为材料,采用局部滴灌的方式,花期给予不同梯度灌水量和灌水周期进行调亏灌溉处理,以不灌水为对照,调查坐果期树体生长势和果实成熟期产量指标。结果显示:花期每隔15 d调亏灌溉1次,随着灌水量增加,坐果期枝条脱叶率呈显著递减趋势、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显著递增趋势,果实成熟期枝条叶片存活率呈极显著递增趋势、皱缩果率呈极显著递减趋势、平均单果重量呈显著递增趋势,考虑节水因素,每次灌水45 kg/株时,枇杷坐果期枝条有较多的叶片、叶片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果实成熟期皱缩果率低、单果大,是最佳调亏灌溉量;花期每次灌水45 kg/株,灌水周期越长或不灌水,坐果期叶片脱落率越高,灌水周期8 d,节水同时却能保持枇杷坐果枝条不脱叶,是最佳调亏灌溉周期。本研究认为,枇杷花期调亏灌溉,增强了坐果期枇杷生长势,增加了果实成熟期产量,最佳调亏灌溉制度是8 d灌水1次、每次灌水45 kg/株,可显著减少叶片脱落、增加单果重、减少皱缩果比例。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黄皮果实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黄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以8种黄皮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从8个黄皮品系的果实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99种,主要含有单萜烯类、单萜类、倍半萜烯类、类倍半萜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和其他类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分别为β-水芹烯、D-柠檬烯、石竹烯、α-水芹烯、α-金合欢烯、1H-3a,7-亚甲基薁等成分;8个品系黄皮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均以单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物质为主,二者均占各品系黄皮果实香气成分总含量的80%以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鸡心黄皮单独为一类,其余品系聚为一类。对其香气值(OAV)的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系黄皮果实中均含有β-金合欢烯、α-水芹烯、β-水芹烯、D-柠檬烯、2-辛酮、α-蒎烯和石竹烯等特征香气物质,且α-水芹烯、β-水芹烯、D-柠檬烯对各黄皮品系香气的贡献均较大;8个黄皮品系间果实的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鸡心和其他品系间的差异最大;α-水芹烯对各黄皮品系中果实香气成分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早钟6号枇杷果实采前遇到高温天气出现皱缩现象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皱缩枇杷品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易皱缩的早钟6号枇杷果实和抗皱缩的思贺大果枇杷果实为材料,对早钟6号枇杷采前不同皱缩程度的果实(正常果ZZS1、轻度皱缩果ZZS2和皱缩果ZZS3)进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并对思贺大果枇杷和早钟6号枇杷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早钟6号枇杷不同程度皱缩果实之间以及与思贺大果枇杷之间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筛选与枇杷果实皱缩相关的基因。【结果】早钟6号枇杷皱缩果(ZZS2、ZZS3)与正常果(ZZS1)相比,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升高。对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可能与枇杷果实采前皱缩相关的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油菜素内脂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等代谢途径。参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的12个基因中,有9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在DG vs ZZS1比较中均上调表达;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13个基因中,有6个(2个GH3和4个SAUR)参与生长素信号转导;2个基因(EVM0023097和EVM003...  相似文献   
20.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根据《黄皮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农业部广州黄皮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96份黄皮种质果实性状进行观测,并结合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2个描述型性状,平均每个性状的变异类型达3.4个,其中种子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6个。16个数量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8.78%;种子侧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34%。Q型聚类分析将96份种质在欧氏距离19.84处分为4个类群,类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穗性状、果实大小和果实风味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38个果实性状在相关系数1.45时分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28.16%,其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