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1.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坡、下坡生长明显优于上坡;45龄不同混交类型闽楠人工林中,与杉木混交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分别与福建柏、毛竹、木荷混交的林分;8 10龄弱光环境下闽楠林分在马尾松冠下和杉萌套种模式时生长较好,其树高、胸径显著大于杉木冠下闽楠林分;相同坡向、坡位、混交林及马尾松冠下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变异较小,而冠幅变异较大。不同微环境和造林模式的闽楠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各坡向、坡位闽楠人工纯林、与毛竹混交的林分及弱光条件下闽楠幼林均为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分别与杉木、福建柏和木荷混交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杉萌套种和杉木冠下林分各级林木所占比例相对分散外,其他调查林分Ⅱ级木、Ⅲ级木占主导地位。因此,营建闽楠人工林应依据不同培育目标进行立地、混交模式及微环境选择,其人工林分宜选偏阳、半阳坡、中下坡,造林时尽可能选庇荫微环境,至中龄期可逐步移除冠层树种;杉木为其较理想伴生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后期或杉萌套种闽楠林分郁闭期,建议间伐伴生树种;而弱光微环境应首选立地较好的马尾松冠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锥栗果实的生物学性状与其活性成分的相关性,扩展其药用价值并完善其质量控制。[方法]测定了12个锥栗无性系坚果的纵横径比、种皮厚度、鲜出仁率3个生物学性状和总黄酮、总酚2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对测定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表明,12个无性系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均值分别为1 412.83μg/g和580.26μg/g,不同无性系间总黄酮含量差为4.18倍,总酚含量差为3.33倍,差异明显。性状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的纵横径比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总黄酮含量与总酚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总黄酮含量和总酚含量作二维点聚图分析,可将参试无性系分为4种类型,其中S6、S8、S9、S10、S125个无性系所在的第(1)类型黄酮含量平均为2 026.698μg/g,总酚含量平均值为727.954μg/g,可作为保健型锥栗选育的育种材料,而果实纵横径比可作为初步筛选的依据。[结论]研究可为保健型锥栗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木相思嫩枝扦插繁殖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的切穗条件、扦插基质、生根促进剂对黑木相思生根率和不定根根数、不定根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切穗条件对生根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扦插基质: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为:在流水中切穗,利用ABT-6号生根粉200mg/L浸泡3h,扦插在蛭石基质中。  相似文献   
14.
针对福建建瓯的7年生33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研究揭示其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并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表明,木荷胸径、树高、枝下高、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源变异,其中以材积指数的种源变异最大。木荷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主要受产地温度影响,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来自纬度较低、温度较高产地的木荷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指数等生长量较大,木材基本密度较小。木荷各性状间也存在相关性,其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显著负相关。除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外,不同重复间的微立地效应也非常显著,在较差立地条件下,木荷种源的生长量较小,但木材基本密度呈现增大趋势。基于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进行种源聚类,可大致将木荷划分为中心种源区、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3个种源区。同时,以高于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种源总体均值为选择标准,分别初选出17个速生型和11个速生优质型木荷优良种源,其中多数优良种源来源于南岭山脉—武夷山脉的中心种源区。  相似文献   
15.
 选用浙闽23 ~ 38年生的8块红豆树Ormosia hosiei人工片林,以研究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龄等对红豆树人工林生长和材质材性的影响,同时探讨这些因子对红豆树心材生长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栽植的红豆树分叉干率较高(59.1%)、树干通直度较低,需加强修枝和抹芽等促使其优质干材的形成和生长。好的立地条件和适宜的林分密度有利于促进红豆树径向生长和木材积累量。红豆树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中等,为0.50 ~ 0.59 g·m-3,平均为0.543 2 g·m-3,较少受立地和林龄的影响。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第35轮后趋于平缓或下降,其径向均匀性相对较高。红豆树心材半径和心材面积分别与胸径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 = 0.749,F1,315 =17.91,P = 0.005)和幂函数正相关(R2 = 0.7719,F1,315 = 20.3,P = 0.004)关系,可通过延长培育周期和提高径生长量等来培养大径阶、高心材率的红豆树优质干材。图2表5参24  相似文献   
16.
木荷优树子代苗期生长遗传和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设置在福建建瓯、浙江龙泉和淳安3个试验点的96~141个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苗期测定材料,以研究和揭示其苗木生长和叶片形态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规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木荷苗高、地径、叶片数、叶片长和叶片宽等在家系间的遗传差异皆达到极显著水平.性状遗传力估算值显示,苗高和叶片长分别受中等和较强的家系与加性遗传控制,而地径、叶片数和叶片宽等则受弱度至中等的家系和加性遗传控制.试验观测到,与来自较北部和较高海拔地区的家系比较,来自较南部和低海拔地区的家系在各区试点的苗木生长量大、叶片宽大、叶片数多,说明木荷苗木生长和叶片形态的家系效应中还存在明显的产地效应.木荷苗高和地径等不仅立地效应显著,而且存在显著的家系与立地互作效应.基于家系苗期测定结果,以苗高为标准,分别为水热条件较好的中心产区(福建建瓯)、一般产区(浙江龙泉)和水热资源较差的北缘区(浙江淳安)初选出20个速生的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7.
韦赤桉与杉木、马尾松混交造林成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单一树种经营的弊端,提高林分生产力,开展韦赤桉纯林、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韦赤桉×杉木混交林、韦赤桉×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马尾松混交林6种模式造林试验,对其7年生林分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种造林模式的保存率均超过87%;与3种纯林造林模式相比,林分密度为2505株/hm-2,韦赤桉与杉木1∶3比例混交和杉木×马尾松1∶1比例混交的两种造林模式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在这两种混交造林模式下,韦赤桉、马尾松、杉木的生长状况均较纯林造林模式好,其中韦赤桉与杉木混交林的韦赤桉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较韦赤桉纯林高出9.96%、19.82%和40.05%,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较杉木纯林提高了24.89%、10.73%和69.23%.  相似文献   
18.
枫香是在观赏、药用、用材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且颇具潜力的造林绿化树种,为了加快培育优质的枫香苗木,笔者根据枫香的生长特性,采用不同的轻基质组配、不同的栽种密度和是否进行苗期大小苗分级的方法设置7个处理,对枫香苗木进行容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使用LQ基质的处理组在种苗保存率、Ⅰ级苗率、合格苗出圃率、每平方米合格苗出圃数、平均苗高和平均地径等方面均高于使用SX基质或LZ基质的处理组。在轻基质组配和分盘处理相同的情况下,采用143株/m^2的密度培育枫香容器苗,较采用195株/m^2、238株/m^2密度培育枫香苗有着更高的保存率、Ⅰ级苗率和合格苗出圃率,且平均苗高、地径以及苗木整齐度也更优。而进行大小苗分级培养的处理组与未分级培养的处理组在种苗成活率、合格苗出圃率、每平方米合格苗出圃数等指标上差距不大,但进行分级处理后的大苗盘的Ⅰ级苗率远高于未分级组和小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