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6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31篇
  17篇
综合类   315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51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91.
【目的】 表皮蛋白是昆虫表皮重要的结构物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表皮蛋白基因参与介导昆虫抗药性形成。以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为研究对象,解析表皮蛋白基因TcCP14.6cuticle protein CP14.6)和TcLCPA3Alarval cuticle protein A3A)在昆虫磷化氢抗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磷化氢熏蒸方法对采自5个省份赤拟谷盗的磷化氢抗性水平进行测定。基于赤拟谷盗基因组数据获得TcCP14.6TcLCPA3A的cDNA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信号肽和保守结构域。分别提取赤拟谷盗不同组织(头、胸、腹的表皮、翅、足、肠道、马氏管和脂肪体)、不同磷化氢抗性水平以及磷化氢胁迫后试虫的总RNA。以TcRPSTcRPL为内参基因,运用RT-qPCR技术分析TcCP14.6TcLCPA3A在赤拟谷盗不同组织、不同磷化氢抗性水平和药剂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最后,通过RNA干扰技术结合生物测定方法分析TcCP14.6TcLCPA3A与赤拟谷盗磷化氢抗性的关系。【结果】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江苏(JS,RR=1.7)和云南(YN,RR=3.0)种群对磷化氢保持敏感,湖南种群(HN,RR=20.2)表现为中等抗性,四川(SC,RR=395.4)和广东(GD, RR=862.7)种群表现为极高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cCP14.6和TcLCPA3A蛋白均包含信号肽和保守的几丁质结合域。RT-qPCR结果显示,TcCP14.6TcLCPA3A均在赤拟谷盗表皮组织中高表达,而在内部器官(脂肪体、肠道、马氏管)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此外,TcCP14.6表达量随磷化氢抗性水平的增加呈上调趋势,而TcLCPA3A表达量则呈下降趋势;赤拟谷盗经磷化氢熏蒸处理6 h,TcCP14.6TcLCPA3A的表达量分别呈现上调和下调趋势。注射dsRNA分别干扰抗性(GD)和敏感(YN)种群两个基因的表达后再用LC30的磷化氢浓度处理试虫。与对照相比,TcCP14.6基因沉默后赤拟谷盗的死亡率显著升高,而TcLCPA3A基因沉默后试虫死亡率显著下降。【结论】 表皮蛋白基因TcCP14.6TcLCPA3A参与介导赤拟谷盗对磷化氢的抗性。  相似文献   
692.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从山东和江苏两地的某发病猪场分别采集阳性病料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代进行病毒分离,观察细胞病变;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与蛋白印迹鉴定,通过对病毒滴度的测定绘制了分离病毒株的一步生长曲线;进一步动物试验鉴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成功扩增出PRV的gB、gC和gE特异性基因,病料接种BHK-21细胞后产生了特异性细胞病变;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了gE蛋白,并与抗PRV单抗特异性结合,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分离毒株,分别命名为SDWF2019和JSNT2019;通过序列分析,2个分离株与我国新流行的PRV毒株属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本研究为我国华东区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93.
为指导湖北省籽粒型大豆新品种选育,分析了1987—2022年湖北省审定的60份籽粒型大豆品种试验数据,研究审定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的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遗传变异中,品质性状变异较小,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审定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呈上升趋势,全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蛋脂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2015—2022年湖北省审定的籽粒型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主要为中间型,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对SMV抗性的选择仍需加强。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77),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554, 0.646)。因此,在今后湖北省籽粒型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协同改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4.
为解决传统配网架空线路因没有配置保护引起跳闸或接地引起的故障无法有效实现自愈的问题,研究具有5G通信功能的配网智能开关保护配置及合理布局,可以达到配网故障快速自愈。在配网分线和主干线安装基于5G通信技术智能开关,配备电流和重合闸保护,并合理整定保护定值,与变电站出线保护有效配合,通过各智能开关终端的逻辑研判技术,实现快速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从而减少停电用户数量,提升用户的用电满意度。某地区实际投入使用中,配网自动化自愈成功率明显提高,成功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95.
【目的】对在广东省农作物上发现的中环属(Mesocriconema Andrásy, 1965)种类进行鉴定。【方法】利用传统形态分类学进行形态测计和描述。【结果】鉴定为奥诺中环线虫(M. onoense Luc, 1959)和华丽中环线虫[M. ornatum (Risk, 1958) Loof&De Grisse, 1989]。奥诺中环线虫的鉴别特征为体环纹111~122个,侧区无背腹环纹愈合处;头环纹3个,第1环非常窄,向前倾,亚中唇瓣较小,口针长47.2μm (43.2~53.9μm);阴门口开放,阴道直,受精囊椭圆形,有精子,卵母细胞双行排列;肛门距离阴门约1个体环,阴门到尾端7~10个体环;阴门后虫体圆锥形,末端圆形,多瓣状。华丽中环线虫的鉴别特征为体环纹83~91个,侧区偶见背腹环纹愈合处;头环纹2个,第1环略向内凹,亚中唇瓣大且向前伸出,口针长53.7μm (50.3~57.9μm);阴门口闭合或略开放,阴门前壁形成齿形突起,阴道直,受精囊未见精子,卵母细胞单行或双行排列;肛门距离阴门约0~2个体环,阴门到尾端6~8个体环;阴门后虫体圆锥形,末端圆形,多瓣状。【...  相似文献   
696.
【目的】为了明确金盏菊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防治药剂。【方法】对分离得到的金盏菊枯萎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该病原菌的EF-1α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其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引起金盏菊枯萎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生长速率法和盆栽法筛选了防治金盏菊枯萎病的药剂,结果表明,30%噁霉灵水剂和80%乙蒜素乳油对供试菌株F.oxysporum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同时对于该类病原菌的盆栽防效最好,高达88.09%和82.14%。【结论】研究结果为金盏菊枯萎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田间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97.
为了探究NUPR1基因在奶牛乳房炎中的表达及分布规律,通过构建脂磷壁酸(LTA)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体外炎症模型,以奶牛核蛋白1(Nucleus Protein 1,NUPR1)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测定NUPR1在患病奶牛乳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炎症相关因子、NUPR1基因及其上下游基因在奶牛乳腺炎组织及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中的表达规律。qRT-PCR和WB结果显示,IL-1β、IL-6、IL-8和TNF-α在乳腺病理组织及细胞炎症模型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P<0.01),NUPR1在奶牛乳房炎病理乳腺组织及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中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同时,DNMT1下调表达,KLF4、SESN2和SOCS3基因上调极显著表达(P<0.01)。IHC结果显示,NUPR1主要表达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并且在奶牛患病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NUPR1基因在乳房炎病理进程中的调控机理提供了试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98.
为充分利用冬闲田解决家畜冬春季饲草料缺乏问题,本研究采用不同比例混播扁穗雀麦和光叶紫花苕,以分析不同刈割时期的最佳混播比例。结果显示:在12月刈割利用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70%以上,产量最大;在3月初刈割利用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50%左右最佳;在4月中旬刈割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低于50%最佳。从三次刈割总产草量来看,50%光叶紫花苕+50%扁穗雀麦的混播比例为最优组合,分别比光叶紫花苕单播高出31.19%~54.23%,比扁穗雀麦单播高出3.28%~21.45%。混播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为家畜提供了充足的草料,是一种高效高质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699.
人类活动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通过检索和分析近40年关于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的文献,发现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干扰因素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竹子开花、竹子病虫害、放牧、旅游开发、道路建设、采伐、采矿等。通过文献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区域集中,未来应拓宽研究范围,加强从人地关系视角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指出现有研究中,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以定性研究为主,未来应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探索大熊猫栖息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建立影响因子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干扰因子。  相似文献   
700.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18.6%,18.3%,8.3%,13.7%,34.4%.稻-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9.9%,8.8%,0.8%,7.0%,14.1%.根系总吸收表面积自移栽后迅速增加,到孕穗期前后达到最大值,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在孕穗期分别达到2.690 7×106,2.348 5×106和2.269 2×106m2/hm2,自此之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在齐穗期达到最高,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分别达到1.190 5×106,1.089 5×106和1.030 1×106 m2/hm2;稻鸭鱼共栖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比稻鱼处理增产231.9 kg/hm2,增产率为4.16%,比不放鸭鱼区增产761.5 kg/hm2,增产率达15.11%.经方差分析,稻鸭鱼区与不放鸭鱼区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和稻鱼区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