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3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67篇
  27篇
综合类   201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83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1.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甲酸、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降解的影响。[方法]试验设无添加对照组(CK)、甲酸添加(6 m L·kg~(-1))组(F)、纤维素酶添加(0.5 g·kg~(-1))组(C)、乳酸菌添加1×106CFU·g~(-1)组(L)和乳酸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组(CL),添加量以鲜质量计。水稻秸秆青贮6、15、30和60 d后采集样品,分析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甲酸(F组)显著提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降低氨态氮/总氮值,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乳酸发酵;纤维素酶组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添加乳酸菌L组显著提高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P0.05),显著降低pH值、氨态氮/总氮值和乙酸含量(P0.05),明显改善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相对于L组,CL组并没有进一步改善青贮发酵品质。整个青贮过程中,F组始终显示最低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C组和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又低于C组(P0.05)。[结论]甲酸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作用最为明显,乳酸菌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不但提高了发酵品质,还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为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2.
花生单粒播种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合理的花生单粒播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单粒播种不同株行配比对花生的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增加,花生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结果数呈下降趋势;花生饱果率、总分枝数均大于对照。40 cm、33.3 cm行距均在19.5万穴/hm2密度下,荚果产量最佳,但33.3 cm行距下,花生荚果产量与对照不呈极显著差异,分别为6849 kg/hm2、6768 kg/hm2,并且单粒播的产投比明显高于双粒播。综合分析:单粒播种在花生上完全能够实现目标产量,并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3.
【目的】以广西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其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210(N1)和255(N3)kg/ha,两种施氮比例分别为基肥∶蘖肥∶穗肥=5∶3∶2(F1)和4:3:3(F2),共计5个处理(N0、F1N1、F1N2、F2N1和F2N2),测定不同处理下桂优2号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施氮显著增加了桂两优2号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且F2N1和F2N1处理在穗后干物质增加量及其对产量贡献率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桂两优2号各生育期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肥方式F2更有利于桂两优2号对氮素的吸收;相同施肥条件下,F2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和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均较F1处理有所增加,F2N2处理产量最高,但与F2N1处理差异不显著,而F2N1处理的NPFP、NAE和NRE均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施氮量210kg/ha(N1)、施氮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4∶3∶3(F2)处理,可在晚稻实现桂两优2号高产高效,其产量达8170.2kg/ha,NPFP、NAE和NRE分别为38.9kg/kg、12.6kg/kg和41.5%。  相似文献   
114.
为了制定沈阳浑河鳑鲏鱼的开捕策略,根据2016年沈阳浑河鳑鲏鱼的生物学调查数据,分析了鳑鲏鱼的体质量组成和体长组成,求解出了鳑鲏鱼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式和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计算了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总瞬时死亡率,估算了沈阳浑河鳑鲏鱼的资源数量~([1-2])。结果表明:沈阳浑河鳑鲏鱼的体长生长方程为L_t=110.25×(1-e~((-0.49(t+0.38831)))),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t=27.63173×(1-e(~(t+0.38831)))~(2.7117),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1.65龄,群体临界年龄是2.14龄,沈阳浑河鳑鲏鱼的资源生物量为73.56t。沈阳浑河鳑鲏鱼的开捕体长为69.6~78.3mm,开捕体质量为7.9~10.9g。  相似文献   
115.
湖南构建五大体系保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为全面提升全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湖南将着力构建和完善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督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执法监督、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五大能力。2012年的目标任务是: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力争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完善监管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畜禽水产品质量安令监管长效机制。湘牧  相似文献   
116.
为对比不同中效稀释粉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业内知名度较高的9种中效稀释粉,其中国内3种和国外6种,分别编号为A、B、C、D、E、F、G、H和I,用12头杜洛克公猪精液进行了常温保存试验;对活力有效期内精液的pH值、活力、有效保存时长、畸形率以及顶体和质膜完整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稀释粉E的活力在保存3 d后显著高于稀释粉C、D、F、G(P<0.05);稀释粉E、I的有效保存时长最长,达10.91 d和10.33 d,显著高于另外6种(P<0.05);稀释粉D、E、G、H稀释的精液畸形率较低,其中稀释粉D、E显著低于另外4种(P<0.05);稀释粉A稀释的精液自第2天后精子顶体完整率一直最高,显著高于稀释粉C、D、F(P <0.05);稀释粉E、H的质膜完整率较高,其中稀释粉H显著高于稀释粉D、F(P <0.05)。综上,9种中效稀释粉常温保存的猪精液质量达国标和产品标准的合格率均为88.89%,其中稀释粉E、H、I效果最好;稀释粉对精液质量影响的评定宜囊括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17.
为满足快速无损的大米产地确证需求,采集吉林省梅河口市水稻主产区及松原、大安、辉南等其他水稻产区共990个大米样本的高光谱图像(400~1 000 n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处理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多层感知机(MLP)、极限学习机(ELM)与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OS-ELM)算法,分别基于全波段高光谱数据以及经多维尺度分析(MDS)方法降维后的数据建立产地确证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全波段高光谱数据的OS-ELM模型分类性能最好,准确率达到98.3%。经MDS处理后,输入的数据变量减少了96.6%,MDS-OS-ELM模型准确率稳定在97.4%。对三种模型的训练时间进行对比分析,OS-ELM训练时间明显优于MLP,在分批次获取数据时训练时间优于ELM。为大米产地确证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8.
以两系超级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桂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通过田间研究比较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条件下水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方式有利于水稻植株分蘖中后期的分蘖生长,全生育期白根多、活力强,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极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叶片净光合速率高,并且持绿时间长,利于光合同化物的生产积累;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有效穗较常规耕作多27.6万/hm2,因而产量增加显著,增产约20.36%.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探究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潜沙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壳长(10.0±0.9)mm毛蚶的潜沙过程,并研究了沙质(粒径251~500μm)和泥沙质(粒径120μm)两种底质和播散方式(集中和分散)对毛蚶潜沙时间和潜沙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毛蚶潜沙过程分为准备、潜沙及结束3个阶段。在两种底质条件下,集中播撒方式的毛蚶潜沙时间均短于分散播撒方式,但同种底质不同播撒方式下的毛蚶潜沙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是集中播撒还是分散播撒,沙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时间均短于泥沙质的潜沙时间,并且在分散播撒方式下,两种底质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底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率均表现为集中播撒高于分散播撒。研究表明,与泥沙质底质相比,毛蚶在沙质条件下更易于快速潜底;与分散播散方式相比,集中播撒更利于毛蚶快速潜底。  相似文献   
120.
将壳长(1.00±0.09)cm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1.50±0.08)cm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1.00±0.09)cm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置于粒径251~500μm的沙质中,水温控制在5℃、9℃、13℃、17℃、21℃和25℃,比较不同水温下这三种贝类的潜沙时间和12h的潜沙率。结果表明:随水温的升高,三种贝类潜入沙中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潜沙率升高。毛蚶、文蛤、青蛤分别在水温25℃、21℃和17℃时潜沙所需时间最短。不同水温下,毛蚶12h的潜沙率非常接近,为86.7%~100%。文蛤在21℃下12h的潜沙率最高(69.3%),25℃次之(61.7%),5℃最低(31.3%),5℃与17℃、21℃、25℃相比,潜沙率差异显著(P0.05)。21℃时青蛤的潜沙率最高(83.3%),17℃次之(72.4%),均显著高于5℃和9℃下(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