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68篇
  39篇
综合类   375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黑龙江省26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和29个水稻灌溉试验站的作物系数,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和Arcmap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并绘制了1960—1979年、1980—1999年和2000—2015年3个阶段水稻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水稻生育期天数、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及相应的气候倾向率分布图。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ET0平均值为620mm,自西向东总体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风速、湿度、日照时数的减小和温度的升高共同作用导致水稻生长季ET0以-3.90mm/(10a)的平均速度下降;生育期平均天数为115d,自北向南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温度升高引起了水稻生育期天数以2.68d/(10a)的平均速度增加;水稻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平均值为297.03mm,自西向东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育期天数的增加也弥补了降雨量减小的影响,使有效降雨量以0.62mm/(10a)的平均速度增加;需水量平均值为490.52mm,自西向东总体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生育期天数的增加弥补了ET0减小对需水量的影响,使研究区内水稻需水量以6.66mm/(10a)的平均速度增加;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平均值为0.64,自西向东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需水量增幅大于有效降雨量增幅,使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总体以-0.009/(10a)速度下降。本研究可为黑龙江省合理分配灌溉水资源和优化水稻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2.
节水灌溉下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设置了4个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水平:OF20(20 kg/hm~2)、OF40(40 kg/hm~2)、OF60(60 kg/hm~2)和OF80(80 kg/hm~2),同时以单施无机肥为对照(CK)处理,研究水稻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反应中心的潜在活性(F_v/F_o)以及光化学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Ⅱ))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P)均随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OF6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且均高于CK处理;气孔限制值(L_s)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低于CK处理;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N)在不同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并无显著差异;施加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CK处理,其中OF60处理产量最高,且米质优于CK处理。综合分析,施用60 kg/hm~2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条件下合理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3.
针对永兴县柑橘黄龙病疫情的流行发生,对该病发生原因、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强化行政领导、加强预警监测、严格苗木管理、开展柑橘木虱联防联控及大容器假植育苗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害的流行蔓延。该技术措施可为我国今后柑橘黄龙病高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陈鹏 《河南农业》2019,(16):20-20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应用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但若方法不当,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5.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在我国农村的推行,有利于在不影响承包权的前提下,解放经营 权,对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三全分置”在我国农村的实施 还存在着承包权与经营权权力关系和土地经营权能否抵押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主要 是对“三权分置”在我国的农村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三权分置”实施问题的相应 策略,以期推动“三权分置”制度在我国农村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6.
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幼虫、成虫的毒力及成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龟纹瓢虫3龄幼虫、成虫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2种杀虫剂对龟纹瓢虫成虫体内4种保护酶(SOD、POD、CAT、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0种杀虫剂对龟纹瓢虫幼虫的毒性(LC_(50))差异很大,毒力顺序与成虫一致,其毒力大小顺序为:阿维菌素>吡虫啉>烯啶虫胺>毒死蜱>哒螨灵>氟啶虫胺腈>灭幼脲>氯虫苯甲酰胺>螺螨酯>吡蚜酮。低浓度(LC_(10)、LC_(20))吡虫啉药剂对龟纹瓢虫成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一直表现抑制作用,高浓度(LC_(30))吡蚜酮药剂对成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一直表现激活作用。试验总体表明高浓度杀虫剂对龟纹瓢虫成虫体内酶活性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细胞凋亡作为昆虫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为研究对象对阐明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旨在筛选家蚕凋亡抑制蛋白(Bombyx mori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BmIAP)的相互作用蛋白,并验证其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侵染过程中与Bmiap的相互调控关系及在BmNPV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为探明宿主与BmNPV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筛选在BmNPV侵染家蚕细胞过程中与BmIAP相互作用的蛋白,对获得的特异性差异条带进行LC-MS/MS蛋白质谱分析,根据蛋白分子量大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蛋白进行鉴定,确定候选基因;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利用SMART在线工具及BioEdit分别对候选基因的结构域进行预测及多序列比对分析;通过免疫荧光试验验证BmIAP和候选蛋白的细胞共定位情况,并进一步利用免疫共沉淀验证它们的相互作用;分别通过真核表达和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系统对候选基因进行过表达和敲除,利用qRT-PCR技术检测相应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确定BmiapBmpp5在BmNPV侵染过程中的调控关系;同样,在过表达和敲除Bmpp5后检测杆状病毒Vp39的表达量,以确定Bmpp5对BmNPV增殖的影响。结果 通过免疫共沉淀获得7个可能与BmIAP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和1个BmNPV蛋白,进一步分析确定1个与凋亡相关的候选基因Bmpp5;Bmpp5的开放阅读框为1 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56 kD,含3个TRP结构域和1个PP2Ac结构域,在昆虫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免疫荧光检测证明BmIAP和BmPP5共定位于细胞质中,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两者可以相互作用;在BmNPV侵染过程中,过表达Bmiap后,Bmpp5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而敲除Bmiap后,Bmpp5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Bmiap能够促进Bmpp5的表达;同时,过表达Bmpp5后,Bmiap显著上调表达,而敲除Bmpp5后,Bmiap显著下调表达,表明Bmpp5同样能够促进Bmiap的表达;过表达Bmpp5能够促进BmNPV的增殖,敲除Bmpp5能够抑制BmNPV的增殖,表明Bmpp5的表达利于BmNPV的增殖。结论 鉴定了1个能够与BmIAP相互作用的蛋白BmPP5,且该蛋白在昆虫中高度保守;在BmNPV侵染过程中,BmiapBmpp5能够相互促进,且Bmpp5能够促进BmNPV的复制增殖。  相似文献   
98.
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以及n-6 PUFA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人体具有显著的健康功效,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在食品、医药等领域。但是含有PUFA的油脂极易被氧化,且具有强疏水性,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乳液递送体系是一种经典的脂质载体,现已被应用于高生物利用率的PUFA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脂质伴随物是来源于油脂的天然植物化合物,主要包括多酚、植物甾醇、磷脂、脂溶性维生素等。研究表明,将一定量的脂质伴随物添加入乳液体系中能够有效改善体系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极性多酚类化合物、双亲性植物甾醇及磷脂、非极性维生素等脂质伴随物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
砒砂岩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土壤颗粒及交换性能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砒砂岩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下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结构及土壤交换性能对其措施的响应,选取柠条林、油松林、小叶杨林和本氏针茅草地为研究对象,并以荞麦坡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分形理论探究土壤粒径分布(PSD)、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总量(ECEC)及其组成(Na~+、K~+、Ca~(2+)、Mg~(2+))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草地和林地的PSD分布范围、非均一性、离散程度均高于坡耕地,且柠条林的土壤粉粒含量、PSD分布范围的增幅效果最显著(P0.05);土壤剖面垂直层次上,草地有利于增加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和粒径的分布范围,而林地更有利于对深层土壤粒径的改良与细化;(2)研究区交换性盐基组成主要以碱土金属为主(Ca~(2+)、Mg~(2+)),不同措施的土壤ECEC和CEC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条林油松林小叶杨林草地坡耕地。草地表层土壤交换性能优于底层土壤,而林地与之相反;(3)黏、粉粒和细砂是决定研究区土壤交换性能的细粒土壤和粗粒土壤,粉粒是CEC、ECEC的主要贡献因子,多重分形维数可较好地描述土壤交换性能与土壤颗粒间的关系。不同措施以柠条林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交换性能的改良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极限密植的增产减肥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密度下的施肥处理(CMF1)相比,丹阳湖农场、方邱湖农场极限密植模式的优化施肥处理(JMF1)水稻分别增产76.3%和27.5%;每667m2稻田节省的氮肥(纯N)分别为5kg和12kg,磷肥(P2O5)分别为1kg和2kg,钾肥(K2O)分别为1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