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8个烟草品种的烟籽油,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测定烟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除皂化值和折光率外,8种烟籽油在酸价、比重、过氧化值及碘值中均差异显著,红大和NC89两个品种的酸价最低,保山4号的过氧化值最低,NC89的碘值最高,大竖把直把品种的比重最大,8个品种烟籽油的皂化值范围为176.13~190.81 mg·g-1、折光率约为1.470,综合理化性质数据,品质较好的是Burley21,它的酸价、皂化值、比重、过氧化值、碘值及折光率分别是0.75 mg·g-1、185.04 mg·g-1、0.84 g·cm-3、1.17%、1520.5 g·kg-1及1.467 81。8个烟籽油品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785.99~965.99 mg·g-1),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值在5.61~6.60,亚油酸在8个品种测得的所有脂肪酸中均含量最高(772.41~944.20 mg·g-1)。在8个品种的烟籽油中检测出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己内酰胺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与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比较脂肪酸及挥发性物质结果,云雪2号及Burley21两个品种较好。综合理化性质、脂肪酸与挥发性物质结果,Burley21是较为理想的烟籽油原料。  相似文献   
42.
根据核主泵滑油冷却器的设计要求,研发了一种换热性能和流体阻力均满足要求的泡状板式滑油冷却器.采用泡状换热板增强换热效果并减小流体阻力.通过设计计算、强度计算和抗震分析对滑油冷却器进行了理论验证.理论计算得到的冷却水出口温度为44.67℃,滑油的压降为0.07 MPa,冷却水的压降为0.015 MPa,换热功率为67.76 kW.模态分析得到的频率均大于规定的50 Hz.在3种工况载荷组合下,分别对0/A,B和D等级进行了应力计算,表明薄膜应力和薄膜+弯曲应力的计算值在规定的应力限值内满足ASME规范要求.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的滑油冷却器满足设计要求且安全可靠性高.同时,对滑油冷却器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进行了试验测试,各项结果符合设计条件,且放热量与吸热量的热平衡误差为1.83%,符合热平衡的试验要求.针对滑油冷却器的设计提出的新思路,可以为板式滑油冷却器的改进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初烤烟叶颜色特征值对烟气有害成分的影响,对南阳市属县(市)的174个中部叶C3F等级的烟叶样品进行颜色特征值、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测定,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分析的6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2.2%,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样本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均达到了0.97以上,验证样本的主流烟气中CO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达到0.934 2外,其余6种有害成分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均达到了0.96以上。由此可见,所建立的网络模型的鲁棒性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用烤烟的颜色特征值来表征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快捷的检测蝗虫微孢子虫(Paranosema locustae)的套式PCR方法,为运用微孢子虫防治蝗虫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保守性高的微孢子虫小核糖体亚单位RNA为目的基因,采用PrimerSelect软件设计两对特异的套式PCR引物P.L.-F1/P.L.-R1和P.L.-F2/P.L.-R2,将微孢子虫液用0.2 mol·L~(-1) KOH处理后得到的发芽液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建立以P.L.-F1/P.L.-R1为外侧引物、P.L.-F2/P.L.-R2为内侧引物的套式PCR,扩增产为分别为298和242 bp。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及循环数进行优化,建立套式PCR方法,以此方法对梯度稀释的微孢子虫液进行灵敏性检测,并对采自哈密地区巴里坤北山的蝗虫样品进行检测。同时对提取的微孢子虫液进行传统的显微镜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建立了蝗虫微孢子虫的套式PCR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均为20μL:Buffer(10×)2.0μL,d NTPs(10 mmol·L~(-1))0.3μL,TaqDNA酶(250 U)0.3μL,上、下游引物(10μmol·L~(-1))各0.3μL,微孢子虫发芽液(第2轮以第1轮产物10×稀释液为模板)1μL,加水补充至20μL;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第1轮60℃退火(第2轮62℃退火)30 s,72℃延伸20 s,共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10℃保存。灵敏度试验显示,检测的微孢子虫数量可以达到12.2个孢子/μL(DNA量为1.07 pg·μL~(-1))。应用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对采自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北山的240头蝗虫样品进行了微孢子虫检测,检测结果为23.3%的阳性,而显微镜检测结果阳性仅为3.8%。【结论】研究建立的套式PCR方法能够快速特异地检测蝗虫微孢子虫的感染,为蝗虫微孢子虫致病性研究及田间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5.
利用PEG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18个向日葵资源材料种子萌发期的形态、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筛选与向日葵萌发期抗旱性相关的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向日葵种子萌发期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均受到抑制;相对胚根长度、相对胚芽长度、相对胚芽干重、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MDA含量及相对ATP含量与综合抗旱能力D值呈显著正相关,这些指标均可作为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指标;供试18个向日葵材料中株系88抗旱性最强,D值为1.49,可以作为下一步寻找抗旱基因的基础材料。本研究完善了向日葵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对向日葵育种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6.
温室墙体国内外研究现状日光温室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生产设施,是在中国经济体制下产生,其他国家极少,也称“中国温室”。欧美国家的温室单栋规模较大,墙体的面积比例极小,作用微弱,使得他们对于光照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墙体,大多温室设计成全光照温室,近年来国外对于温室墙体的研究较少。日光温室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具有后墙、山墙和后屋顶等保温结构,白天由太阳光能转化成的热储蓄在墙体结构中,晚上墙体又变成发热体,向室内缓慢释放热量,因此,与发达国家的加温温室相比称之为“节能温室”。节能温室的节能效果与墙体结构的保温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墙体的研究对于日光温室节能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7.
当前烟草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但烟草病虫害非但没有得到稳定控制,反而日渐猖獗,烟田环境污染加剧。为保证烟草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该文论述了生物多样性对烟田生态系统中病虫害及其天敌群落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有效控制烟田害虫的方法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保护和提高烟田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中心的烟草害虫生态调控机制的探讨。分析了利用生物多样性进行未来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保护生态及防治虫害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揭示花岗岩红壤崩岗发育区桉树(Eucalyptus spp.)林种植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过程,对全面理解与评价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广东省五华县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8 a(位于中等侵蚀区)和13 a(位于强侵蚀和弱侵蚀区)桉树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以附近裸地、次生马尾松林为对照,对各样地坡上、坡中和坡下位置0~<2 cm, 2~<10 cm, 10~<20 cm, 20~<30 cm, 30~<50 cm, 50~100 cm共6个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崩岗侵蚀区桉树林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地,弱侵蚀区坡下部位高于天然次生林,说明桉树林对红壤崩岗侵蚀区坡面有机碳恢复作用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此外,3个不同林龄的桉树林样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67~4.65 kg/m2,弱侵蚀区13 a桉树林所有坡位土壤碳储量均高于裸地,强侵蚀区坡中、中等侵蚀区坡上土壤碳储量低于裸地,但两者坡下位置土壤碳储量接近天然次生林。桉树林在弱侵蚀区或者坡下位置具有较好的土壤有机碳恢复效果,而在中等或强侵蚀区...  相似文献   
49.
在明确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选取湖南省2004—2019年粮食生产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的评级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在保障粮食种植资源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实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流转以促进规模经营等,以实现湖南省粮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