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8篇
  2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通过对临床分离并经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鉴定的20株禽源沙门氏菌和1株标准株C79-13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证明:有19株有高耐药性,另外2株有低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其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获得以质粒为模板的特异性产物,与药敏试验符合率为100%;利用PCR检测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为禽类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检测提供了高效敏感的手段.  相似文献   
42.
为了构建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基因酵母表达载体,试验根据GenBank中鸡β防御素Gal-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山地乌骨鸡骨髓细胞中扩增出Gal-2基因,经PCR和酶切鉴定后测序,并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根据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和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成熟肽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重组质粒pMD18-T-Gal-2扩增出其成熟肽编码基因,并将其插入载体pPICZaA,构建重组质粒pPICZaA-Gal-2,将pPICZaA-Gal-2线性化,通过电击转入毕赤酵母菌株GS115,用1%甲醇诱导表达120 h,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Tricine-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表明: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基因克隆成功;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成熟肽编码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山地乌骨鸡Gal-2基因在酵母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明长期施用化肥与有机肥对黄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为贵州黄壤区土壤改良与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方法,研究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施1/4有机肥+3/4氮磷肥(1/4M+3/4NP)、施1/2有机肥+1/2氮磷肥(1/2M+1/2NP)和施有机肥(M)黄壤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和三相比偏离值的变化。【结果】长期施用化肥及有机肥,不同处理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分别为15.31%~20.41%、62.58%~63.81%和16.30%~21.87%,除粉粒含量接近外,黏粒和砂粒分别为NPKCK1/4M+3/4NP1/2M+1/2NPM和M1/2M+1/2NP1/4M+3/4NPCKNPK;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三相比偏离值分别为1.06~1.23g/cm3、7.8%~11.0%和24.90~27.58,3个指标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较CK和NPK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53.4%~59.9%、42.8%~52.1%、43.30%~56.45%和37.11%~43.14%,4个指标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较CK和NPK提高。【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降低黄壤的黏粒含量和容重,其孔隙度增加和持水性能改善,土壤固相率降低和气相率提高,土壤固-液-气三相比更适宜,生产上应重视黄壤有机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44.
橡胶树红根病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橡胶树根部病害。为明确我国海南和云南地区橡胶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原菌在玉米+橡胶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温度、pH等适应范围广,温度在13~31 ℃,pH在3~1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多数菌株最佳pH为7~9,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不同的碳源中,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在酪氨酸、牛肉浸膏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色氨酸和尿素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光照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10 min。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株间药剂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312 μg/mL,其次为嘧菌酯、十三吗啉、咪鲜胺和腈菌唑,EC50分别为0.5581、0.6759、1.3763和1.5603 μg/mL。  相似文献   
45.
旨在克隆西藏类乌齐牦牛乳酸脱氢酶(LDHB)基因并检测其组织表达情况,为给进一步研究LDHB在高海拔地区的极端低氧适应性及能量代谢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类乌齐牦牛LDHB基因CDS区全长1 004bp,编码334个氨基酸,存在2处碱基突变,导致密码子分别由AAG→GAG(赖氨酸→谷氨酸)、ATC→AGC(异亮氨酸→丝氨酸);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36.72ku,为疏水稳定性蛋白,功能预测在糖酵解及氧化还原等过程中发挥主要功能;系统进化树表明,西藏类乌齐牦牛与九龙牦牛、黄牛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山羊、宽吻海豚、猪、马、羊驼和野生双峰骆驼,与鸡、乌鸦、非洲爪蟾和鲤鱼较远;定量分析显示,LDHB基因在牦牛肺脏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心脏和肝脏,推测该基因与牦牛抗缺氧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46.
<正>2012年4月-2013年1月,我们在广西南宁市一面积为10亩的池塘主养罗非鱼,取得了比较好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养殖条件(1)养殖试验地点: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围村。(2)养殖水体状况:土堤池塘一口面积10亩的池塘,平均深度2.5米,平均水深2.2米。底泥3年清淤1次,厚度平均15厘米。全池配置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  相似文献   
47.
由灵芝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引起的红根病是橡胶上危害面积最广、影响最大的世界性根部传染性病害.本研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以G.pseudoferreum线粒体Large rDNA特异片段为靶标序列,设计出G.pseudoferreum特异性LAMP引物,以SYBR Gree...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高效制备咖啡炭疽菌原生质体及聚乙二醇(PEG)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方法,为开展咖啡炭疽菌的致病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咖啡炭疽菌野生型菌株BSC2-2为试验材料,通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氯嘧磺隆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GFP)的质粒pCB1532-G转入BSC2-2原生质体中,对获得的转化子进行遗传稳定检测、PCR分子检测和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BSC2-2对氯嘧磺隆的耐受浓度为200.0 mg/L.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为:28℃下用2.5%裂解酶酶解BSC2-2菌丝2 h,收集原生质体,再经MTC缓冲液冲洗重悬后将质粒pCB1532-G转入原生质体,在RM培养基中混匀再生,获得转化子.GFP基因的PCR扩增和分生孢子荧光观察结果表明,GFP基因已成功插入并整合到咖啡炭疽菌BSC2-2基因组中.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致病力上无明显差别,表明GFP基因在咖啡炭疽菌BSC2-2基因组中稳定遗传.[结论]成功建立了PEG介导的咖啡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与野生型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致病性上无明显差别的转化子,为后续研究咖啡炭疽菌的基因功能和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猪粪中铜(Cu)的输入对土壤中Cu的赋存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将1%和3%的腐熟猪粪(干猪粪∶秸秆=10∶1)添加到黄褐土、红壤、黑土、褐土中,分别老化0、1、2、3、5个月后,进行小白菜盆栽实验。【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猪粪使黄褐土、红壤、黑土和褐土土壤铜(Cu)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0.23%~50.43%、79.87%~142.6%、52.41%~76.43%和41.14%~92.24%。四种土壤中水溶态(F1)、碳酸盐结合态(F3)Cu占比均增加,施用3%猪粪的红壤未老化处理中F1-Cu和黄褐土未老化处理中F3-Cu增幅最大,分别达4.55%和16.47%。土壤铁锰氧化态(F5)、有机结合态(F6)Cu占比增加,残渣态(F7)占比降低。土壤有效态Cu的占比与猪粪老化时间呈显著负相关,3%猪粪老化5个月处理的黄褐土、黑土和褐土土壤有效态Cu占比分别降低12.85%、4.11%和3.68%,而红壤有效态Cu占比随老化时间变化不显著。在黄褐土中,腐殖酸结合态(F4)Cu的占比随猪粪老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施用猪粪显著增加小白菜对Cu的吸收,其中红壤的增幅最大,根系与地...  相似文献   
50.
由橡胶灵芝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引起的红根病是橡胶树生产上毁灭性病害之一。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zk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橡胶灵芝菌的抑制作用,以橡胶灵芝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检测Czk1所产12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的抑菌活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挥发性活性组分进行毒力测定;检测挥发性混合组分对橡胶灵芝菌细胞的形态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对橡胶灵芝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抑菌率在15.20%~100%之间,其中,苯甲醛对橡胶灵芝菌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率达到100%。9种化合物纯品对病菌的毒力测定中,苯甲醛、3,5-二甲氧基苯乙酮、2,6-二叔丁基对甲酚EC50分别为20.30、30.62、40.96 μg·mL-1。该三种混合组分浓度为25 μg·mL-1,其对橡胶灵芝菌的抑制率为67.00%。经三种混合活性组分处理后的病菌菌丝缠绕成一团,细胞壁变薄,部分膜结构不完整。混合活性组分影响病菌细胞通透性。Czk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具良好的抑菌活性是由这些挥发性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挥发性物质应用前景巨大,可作为化学农药替代品防治橡胶树红根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