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稻纵卷叶螟危害后水稻叶片的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阐明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不同受害程度的叶片、卷叶的分布形式及卷叶率对稻叶光谱特征的影响,获取诊断水稻受害程度的模型,以便为稻纵卷叶螟的遥感监测提供理论指标与方法。【方法】试验以不同受害等级的虫害叶及健康叶为材料,在室内恒定条件下采用ASD光谱仪分别测定不同受害程度、受害叶片的不同分布形式、及不同卷叶率下稻叶的光谱反射率,并采用直线回归法,建立基于光谱参数的水稻受害程度诊断模型。【结果】水稻虫害叶光谱反射率均随受害等级的增加,在绿光区(530—570nm)和近红外区(700—1050nm)降低,而在红光区(610—700nm)增加。能反演叶片受害程度的敏感波段为530—564nm、614—695nm和706—1050nm。建立了5个反演叶片受害程度的模型,诊断准确率在80%—90%之间,并且以741nm处的反射率对叶片受害程度的诊断效果最好。在卷叶率恒定的条件下,卷叶的分布位置对光谱反射率影响较小;而卷叶率对光谱反射率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卷叶率的增大,450—500nm和610—700nm处的反射率增大,530—570nm和700—1050nm处反射率降低。差值植被指数(Rnir-Rred)、黄边面积(SDy)及红边面积与蓝边面积的差值(SDr-SDb)等指标均能将6个不同等级的卷叶率(0、10%、30%、50%、70%和90%)区分开,并且利用黄边面积(SDy)指标诊断卷叶率的准确率达86%。【结论】水稻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后,在叶片光谱反射率上有明显的表现,可以利用光谱特征来监测稻叶的受害程度及卷叶率大小。  相似文献   
52.
为确定我国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重点防范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该虫为害籽粒玉米的防治阈值,于2020—2021年分别在籽粒玉米小喇叭口期(6~8叶)、大喇叭口期(8~10叶)和抽雄吐丝期 (12~14叶),通过人工接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下玉米的产量损失,并确定相应防治阈值。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密度为2~12头/株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78%~31.91%、 10.45%~25.14%和15.71%~29.17%,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分别为2龄幼虫55~67头/百株、 97~118头/百株和59~71头/百株;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为害株率为5%~60%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81%~22.43%、 4.83%~17.75%和8.16%~20.43%,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为害株率分别为4.24%~5.22%、 7.61%~9.49%和4.46%~5.55%。表明黄淮海夏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生育期为害籽粒玉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53.
为更好保护和利用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在室内对其形态学特征、发育历期、生活习性以及其对草地贪夜蛾各虫态的捕食能力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在(27.2±0.5)℃、光周期16 L∶8 D、相对湿度(80±5) %条件下用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饲喂时,溪岸蠼螋1个世代的发育历期为73.89 d,其中卵经7.41 d孵化, 1~5龄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7.18、 6.85、 7.20、 13.70和13.90 d;雌成虫具有多次交配的能力,寿命为17.68 d,单头产卵次数为4.41次,产卵历期16.86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86.86粒;雄成虫寿命为17.26 d。溪岸蠼螋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各虫态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溪岸蠼螋雌成虫的日捕食量最大,但与其雄成虫的日捕食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溪岸蠼螋1~3龄若虫的日捕食量,与溪岸蠼螋4~5龄若虫日捕食量的差异因草地贪夜蛾虫态不同而不同,溪岸蠼螋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为31.45、28.80、 16.50、 8.15、 6.40、 6.35、 5.10和4.95头,溪岸蠼螋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是29.45、 27.40、 14.40、 8.65、 6.10、 5.95、 4.95和4.85头。表明溪岸蠼螋在防控草地贪夜蛾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4.
以滞育卵越冬是中黑盲蝽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确滞育卵胚胎发育的停滞时期,对中黑盲蝽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并将胚胎发育停滞期的滞育卵做了石蜡切片。温度(26±1)℃,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L∥D=14h∥10h条件下,滞育卵在产卵后48h停止发育,而非滞育卵则继续发育,在产卵后第9天孵出若虫。通过测定中黑盲蝽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卵重发现,非滞育卵随着胚胎发育卵重持续增加,滞育卵在发育48h后卵重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55.
为明确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在河南省的发生规律,于2012—2013年在该省各地采用灯光诱集法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诱测。结果表明: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每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成虫在4—5月陆续羽化,未形成明显的高峰,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8月下旬9月初为第3代成虫高峰期,其中第2代成虫密度明显大于第1代和第3代。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河南省北部地区发生较重,浚县第2代成虫密度为4 916头,2013年河南省中东部发生较重,民权县和长葛市第2代成虫密度分别达到8 409头和5 390头。对成虫监测结果分析发现,2012—2013年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与降雨量和温度的关系不稳定,但每年第2代成虫密度与该年5、6月下旬日均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依据5、6月下旬的降雨量和温度建立的2012年和2013年第2代成虫密度自然对数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12和0.752,可较好地反映二点委夜蛾第2代成虫的发生密度。  相似文献   
56.
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本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给害虫发生带来极大影响,导致一些害虫种群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期监测作物上害虫的发生动态对探索其演变规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近10年玉米上两种重要害虫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河南漯河的成虫种群动态,同时调查了玉米田间两种害虫幼虫的发生数量。结果表明,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漯河地区常年发生3代,其中第2代蛾数量最高,分别占全年虫量的63.3%和79.3%,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桃蛀螟的年度发生量特别是第2代蛾的发生量呈增加趋势,2016—2021年第2代蛾发生量显著高于玉米螟。桃蛀螟幼虫发生量明显增加,2019—2021年发生量高于玉米螟。综上所述,近10年漯河地区玉米田桃蛀螟发生呈增加趋势,一些年份发生量已经超过玉米螟。  相似文献   
57.
于2013—2021年1、4、7、10月,在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设置2个采样区,各3个采样点,调查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并初步评估水体受扰动状况。结果表明:在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共鉴定出171种浮游动物(含9类浮游幼虫),其中一区鉴定出156种,二区鉴定出116种;浮游动物分属于8个类群,主要优势类群为轮虫(57种)、桡足类(48种)和纤毛虫(33种);一区浮游动物丰度为6.00~240.33 ind/L,平均为(59.27±58.39) ind/L,二区浮游动物丰度为3.00~62.58 ind/L,平均为(19.20±16.82) ind/L;一区和二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区域差异显著,一区物种数和丰度显著大于二区的,一区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显著小于二区的,一区浮游动物丰度年际变化波动大于二区的,可见一区环境较二区更加敏感,一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2013—2016年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轮虫(污染指示种),2017—2021年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桡足类(非污染指示种),更替率为100%,除一区2017—2021年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小于2013—2016年的外,两区域其余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13—2016年的,说明保护区水质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8.
为有效评价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田间为害水平,采用5级法调查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植株上的为害程度,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5级法与其他分级法评估结果之间的关系,并评估该方法在田间药效评价试验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采用叶片5级法与Williams 9级法评估的虫情指数之间、植株5级法与Davis 9级法评估的受害等级之间以及叶片5级法评估的虫情指数与植株5级法评估的受害等级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表明5级法可用于田间草地贪夜蛾为害水平的评价。植株受害程度较低时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出现频次较高,植株受害程度高时高龄幼虫的出现频次较高。不管是在未施药小区还是施药小区,采用叶片5级法调查的小区玉米倒一叶和倒二叶的平均受害等级及基于上部4片叶片的平均虫情指数均与小区总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采用植株5级法调查的小区玉米植株整体平均受害等级与小区总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基于5级法调查的玉米倒一叶、倒二叶、植株整体平均受害等级推算的农药田间防治效果与基于虫量法推算的防治效果接近,说明5级法能用于评价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9.
在室内温度15℃~25℃(平均18℃)、相对湿度70%、光周期12 L:12 D条件下,测定黏虫在玉米和小麦上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组建黏虫在两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结果表明,与幼虫期取食小麦相比,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极显著缩短(1.168±0.337)d;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历期分别显著缩短和延长(1.063±0.435)d、(2.692±0.991)d;单雌平均产卵量增加240.533±153.965粒;蛹质量、世代存活率均明显提高。生命表参数表明,幼虫期取食玉米的黏虫种群净增殖率(R_0)、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73.96、0.10和1.10,较取食小麦的高;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_d)分别为66.59和7.27,较取食小麦的低。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小麦和玉米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小麦相比,玉米更适宜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为近年来黏虫频繁在玉米上暴发成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