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7篇
  免费   677篇
  国内免费   1049篇
林业   891篇
农学   475篇
基础科学   594篇
  1084篇
综合类   5497篇
农作物   722篇
水产渔业   490篇
畜牧兽医   1835篇
园艺   752篇
植物保护   563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492篇
  2019年   476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514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539篇
  2014年   568篇
  2013年   671篇
  2012年   946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922篇
  2009年   796篇
  2008年   901篇
  2007年   784篇
  2006年   669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套袋栽培对高节竹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生长良好、均匀的高节竹林作为样地,在出笋高峰期标记即将出土的竹笋320株,其中160株用0.3mm厚(共3层,每层0.1mm)的黑色塑料袋遮光,另160株作为对照。随着竹笋的生长,依次从遮光笋及对照笋中采收地上部分高度接近5、10、15、20、25、30、35cm的笋,待预处理后作为样品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竹笋地上部分高度10~30cm范围内,套袋能降低竹笋中单宁、维生素C、粗蛋白的含量;套袋栽培的竹笋中粗纤维含量比自然生长的竹笋中的粗纤维含量约低10%以上,氨基酸总量也高于自然生长的竹笋。  相似文献   
992.
可变竞争区域类竞争指标根据对象木某个描述型指标函数确定竞争区域;而树冠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反映了树木的长期竞争水平,根据这两种思想提出一种新的竞争可变区域类竞争指标——树冠影响度。采用典型选样法设置研究样地,并对样地内树种的各个测树因子进行调查统计,应用树冠影响度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样地树种平均树冠影响度为0.359 4,样地中群落竞争相对较弱,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其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树冠影响度最小,为0.261 3;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的树冠影响度最大,为0.510 1。优势种群树种平均树冠影响度小于非优势种群树种,优势种群受到的竞争较小,竞争能力较强,针叶树种平均树冠影响度小于阔叶树种树种,针叶树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993.
安徽霍山毛竹林生产力及其土壤养分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安徽霍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毛竹林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对该地区毛竹盛产地大化坪镇和佛子岭镇的天然毛竹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霍山地区毛竹的平均胸径为10.74 cm,平均树高为14.46 m,立竹度为0.26,平均胸高断面积为20.36 m~2·hm~-2,林分平均密度为2 496.87株·hm~-2;各...  相似文献   
994.
大麦对盐碱性防护林地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盐碱性防护林地播种大麦的试验,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干旱"返盐碱"期间,防护林地播种大麦,其土表(0~20cm)层可溶性盐分和pH值分别比未实施播种大麦的平均降低0.9 g·kg-1和0.4;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未实施播种大麦的增加5.4 g·kg-1、106.6 mg·kg-1、15.1 m...  相似文献   
995.
基于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域内2hm2典型天然次生林植被群落调查,探讨次生林下灌木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显示:1)研究区29种灌木分属于15科22属,包含灌丛12 878丛、灌木20 861株,以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五角枫(Acer mono)幼苗、锦带花(Weigela florida)为该群落优势种;2)80%以上的灌木基径过1cm,尤以青杄(Picea wilsonii)和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幼苗的平均基径最大;3)以2m高度为界限可将灌木划为两层,上层灌木基径和冠幅明显优于下层灌木;4)从空间分布角度而言,不同灌木种群在频度、相对显著度和相对多度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内5种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林分密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林分密度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当株数密度为660株/hm2时,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全N及全K含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当株数密度从740株/hm2增加到2 000株/hm2时,0~20cm土层的土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表现出相反的趋势;20~60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与0~20cm土层的变化情况相同,而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则持续降低,土壤有效P含量呈现出增大趋势;当株数密度达到2 000株/hm2以上时,林地土壤的pH值降低,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过大的林分密度可能导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酸化与土壤水分、有机质、N和K元素的加速消耗。从维持林地土壤健康的角度,建议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500株/hm2左右并且不能超过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997.
民勤梭梭林自然更新苗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勤是我国重点防沙治沙的地区,为了治理沙害从新疆引入梭梭种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梭梭林,由于环境的变迁,人工梭梭林退化严重.通过野外调查人工和天然梭梭林更新苗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人工梭梭林开始出现自然更新,其更新苗的聚集性特征明显,幼苗的生长与存活受到了抑制,保苗率极低;比较天然梭梭林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工梭梭林幼...  相似文献   
998.
摘要:以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RNA为模板,采用RT-PCR扩增的方法获得不带自身信号肽man1基因的cDNA片段。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PIC9K-man1,重组质粒SacⅠ线性化后用PEG(聚乙二醇)法导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菌株GS115中,通过PCR和表型鉴定表明man1基因已经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上。经大量筛选,获得高效分泌表达甘露聚糖酶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RMAN23。将此菌株在5L发酵罐中进行高密度发酵,测定酶活最高达470IU /mL,同时对重组甘露聚糖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浸提剂处理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咸庆  柏菁  项文化  侯红波  彭佩钦 《土壤》2020,52(3):518-524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特征规律,采用培养离心的方法获取土壤溶液测得DOC含量,对比传统水溶性有机碳(WSOC)提取法间的差异。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3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10cm一层采集剖面土壤,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测定土壤DOC和WSOC含量,分析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及方法间的显著性关系。结果表明:①典型森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培养离心提取测得的土壤DOC含量明显较低,仅0.82~9.52 mg/kg,超纯水浸提的风干土WSOC含量达10.56~249.19 mg/kg,而0.5 mol/L K_2SO_4提取的鲜土WSOC含量达155.70~576.94 mg/kg,0.5mol/L K_2SO_4浸提的干土WSOC含量最高,达158.94~797.56 mg/kg,含量表现为:DOC干土超纯水浸提WSOC鲜土K_2SO_4浸提WSOC干土K_2SO_4浸提WSOC;②3种次生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方法测定的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③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与其他测定方法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土壤DOC和WSOC均与土壤pH、总有机碳、胡敏酸、富啡酸、全氮、全磷、速效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和容重显著相关(P0.05)。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远低于水溶液提取WSOC含量,该方法下的测得值更接近于原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实际值。  相似文献   
1000.
成年鲁西牛肌内前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牛肌内前脂肪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旨在更深入地研究组成肌肉内脂肪组织的肌内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来自成年育肥鲁西黄牛第6与第7肋骨间的肌肉内脂肪组织,利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牛肌内前脂肪细胞。培养出的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经形态学动态变化观察、生长曲线、油红O脂肪染色提取法及对胰岛素和地塞米松反应的测定,证明是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并在体外重现了其增殖分化过程,同时经染色体核型分析证明体外培养的细胞倍性正常,可以用于后续研究。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了成年育肥牛肌内前脂肪细胞,这为下一步研究肌内脂肪的沉积机制,改善牛肉品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