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39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我国草坪事业的不断发展,草坪建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杂草防除已成为草坪养护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笔者选择了4个化合物作了草坪除草试验,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对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 ORFV114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动力学、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研究。【方法】 使用DNAStar软件对ORFV-JS株ORFV114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分别使用在线网站ExPASy、TMHMM-2.0、SignalP-5.0、SOPMA、SWISS-MODEL对ORFV114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分析,以及跨膜区、信号肽、结构预测;在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于ORFV感染HeLa细胞后多个时间点收获细胞,RT-PCR扩增ORFV114基因,确定ORFV114蛋白的动态转录水平;PCR扩增ORFV114基因,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构建pEGFP-ORFV114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 3000瞬时转染HEK293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鉴定ORFV114-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将pEGFP-N1质粒和pEGFP-ORFV114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eLa细胞,24 h后使用Hoechst 33342对细胞核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RFV11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ORFV-JS株ORFV114基因大小为1 041 bp,在ORFV毒株中高度保守;ORFV114蛋白包含34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大小为38 ku;ORFV114为弱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无跨膜区域,无信号肽;其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分别占45.09%、25.14%、21.68%和8.09%;在Arac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ORFV114的转录在ORFV感染后2 h即可被检测到,且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转录水平不断提高,即Arac并未抑制ORFV114转录,ORFV114为ORFV早期基因;成功构建了pEGFP-ORFV114重组质粒,ORFV114-EGFP融合蛋白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大小约65 ku;ORFV114蛋白主要定位在HeLa细胞的细胞质中且呈点状分布。【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对ORFV114蛋白进行了转录动力学分析、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为进一步探索ORFV114蛋白功能及筛选互作蛋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3.
在高等教育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指引下,全国各大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教学中同样非常重要。无论从语言自身属性、语言课程教学现状,还是从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汉语教学都是必要的。语言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以最终实现语言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和造就能担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4.
典型喀斯特林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明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成因及其对养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指示意义,该研究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和经典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块金值/基台值较大,分别为49.9%和28.6%,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全磷(TP)和全钾(TK)的块金值/基台值较小,分别为10.4%和2.9%,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说明随机因素对TP和TK的影响相对较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对TK的方差解释最大,对SOC的方差解释最小。其中,土壤交换性Ca2+离子和凋落物中N含量是SOC和TN的主要控制因素,随着交换性Ca2+和凋落物中N含量升高,土壤SOC和TN积累增加;TP的控制因素比较单一,仅受凋落物中P含量影响。TK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除主要受交换性Ca2+控制外,凋落物N:P比、海拔高度和黏粒含量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5.
文章选择欧洲专利局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采集198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全球生物节水技术专利文献,建立专利数据库,并运用HIT-恒库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分析系统,分别从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申请人、发明人和区域分布等方面,对全球生物节水技术专利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比分析我国在此领域与国外存在的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生物节水技术专利的策略。  相似文献   
36.
在桂西北典型环境移民迁入区,分析了5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变异系数(Cv)大小,除速效磷(AP)为强变异外Cv>1.0),其余土壤养分都为中等变异(0.1<Cv<1.0).整体而言,移民迁入区SOM、全氮(TN)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氮(AN)、速效磷(AP)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全磷(TP)、速效钾(AK)处于偏低水平,而全钾(TK)处于低水平.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灌丛和荒草地的SOM,TN,AN处于较高水平,果园和旱地则处于中等水平;次生林SOM处于较高水平,TN处于中等水平,而AN处于偏低水平.除旱地和果园AP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外,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TP,TK,AP,AK含量处于低或偏低水平.由于采取了较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移民后较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没有导致明显的土壤退化,但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37.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受地质背景的强烈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叠加了化学溶蚀、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的耦合作用,呈现地面流失和地下漏失的混合侵蚀机制。从土壤地表侵蚀产沙、土壤地下漏失、土壤侵蚀强度与分级标准、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等几个方面简要综述了该区土壤侵蚀特征,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今后应该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途径与土壤流失/漏失定位监测技术研究,进一步发展水土二元流失模拟模型,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保持功能定量评估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后续规划制订。  相似文献   
38.
喀斯特岩溶裂隙对地下径流和氮素垂直渗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水土漏失过程对岩溶裂隙发育形态的响应,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裂隙出露型岩土(XL)、裂隙埋藏型岩土(XM)两种结构形态岩溶裂隙对地下径流及氮素垂直渗漏的影响,并以全土微区(QT)为对照。结果表明:裂隙出露型岩土(XL)、裂隙埋藏型岩土(XM)和全土(QT)3个处理中地下径流对降雨的响应时间表现为XLXMQT,其初始地下径流产流时间分别是29,77,139min,XL和XM初始地下径流产流时间分别比QT减少了79.14%,44.60%;降雨产流阈值分别为20.64,55.06,94.90mm,以QT的降雨产流阈值为基准,XL和XM的降雨产流阈值分别减少了78.25%,41.98%;地下径流达到稳定的时间分别为59,107,169min,稳定径流速率分别为42.09,42.36,38.24mm/h。不同结构形态岩溶裂隙下XL全氮、硝态氮渗漏浓度最高,浓度均值分别为11.64,10.45mg/L,除XM外,XL、QT在降雨结束前地下径流中的全氮、硝态氮浓度基本达到稳定;不同结构形态岩溶裂隙下全氮渗漏量表现为XLXMQT,硝态氮渗漏量表现为XMXLQT,地下径流中氮素输出的主要形式为硝态氮,其比例约占全氮渗漏量的82.32%~90.12%,而铵态氮渗漏量占全氮渗漏量的比例不足2%。裂隙的存在,尤其是出露地表裂隙的存在,增加了微区底部单位面积土壤地下径流速率,同时还增加了微区底部单位面积土壤氮素渗漏量,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裂隙结构促进了水分入渗,加剧了地下径流中氮素的渗漏。本研究相关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机制的探索以及物质迁移模型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不同施氮水平下苎麻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选育的"多倍体一号"为材料,采用膨胀珍珠岩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苎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氮浓度在10~20mmol/L范围时,随着浓度的增高苎麻地下部和地上部的质量随之增加。施氮能极显著提高苎麻原麻产量,且在各个氮水平之间差异极显著。施氮能极显著提高苎麻根冠比,氮浓度为15mmol/L时根冠比达到最大值。施氮能极显著提高苎麻根系活力,氮浓度为15mmol/L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氮浓度的增高,POD活性先增高后降低,氮浓度为15mmol/L时达到最大值,且各处理中破杆麻POD活性比二麻高。  相似文献   
40.
Habitat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such as soil depth and soil/rock conditions can provide favorable environments for species with different requirements, whil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normally exert additional effects on species composition. However, specific studies have rarely been conducted in the degraded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despite the high heterogeneity of karst habitats and past human disturbances. In this study, woody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on rocky outcrops on a typical karst hillslope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earby matrices on shallow and rocky soil.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matrix vegetation was more diverse in genera and species than vegetation on rocky outcrops. This might relate to the contrasting substrat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disturbance histories of these two habitats. Unlike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slope on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matrix vegetation, rocky outcrops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slope positions, largely because their microhabitats were similar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Although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reforested naturally for about 30 years, woody species of the matrix vegetation were still dominated by pioneer shrub species. Rocky outcrops were dominated by late-successional tree species, which was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ir isolated features and resistance to certain disturbances. Most of these late-successional species were not habitat endemics,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for their encroachment into surrounding the matrix. From this aspect, further studies will be necessary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the encroachment of these late-successional species in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