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5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365篇
林业   257篇
农学   241篇
基础科学   175篇
  323篇
综合类   1478篇
农作物   216篇
水产渔业   155篇
畜牧兽医   762篇
园艺   308篇
植物保护   13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选取同一种饵料设置4个饲喂频率水平(分别为1次/d、2次/d、4次/d、6次/d),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在盐度为26.0~27.0、温度为26.8~24.5℃的条件下对黑鲷成鱼和鱼种进行为期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摄食率不受饲喂频率的显著影响,饲喂频率影响黑鲷的生长是由饲料转化率的改变引起的。(2)黑鲷成鱼和鱼种的水分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增加,黑鲷成鱼脂肪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下降,黑鲷鱼种脂肪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增加。(3)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饲喂频率随着黑鲷鱼体重的增加而提高,黑鲷鱼种的适宜饲喂频率为2次/d,黑鲷成鱼的适宜饲喂频率为4次/d。  相似文献   
52.
本文通过对秦川牛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发育及肉用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秦川牛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西北、西南、东北6个地区的繁殖和发病情况无大的差异,说明秦川牛在这些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秦川牛的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在原产地陕西关中地区明显优于其它非原产地地区。陕西关中地区30月龄秦川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肌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分别迭到481.67kg、250.83kg、227.31kg、54.159,6、48.61%和8.51:1,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大理石花纹等级仍以陕西关中地区秦川牛肉为最优,评分等级为3级,其它地区为5-6级;秦川牛公牛屠宰性能指标优于母牛,陕西关中地区秦川牛眼肌面积达到74.33cm2,极显著的高于其它地区;秦川牛牛肉的干将质含量在30.039,6~32.69%之间,陕西关中地区显著高于其它地区,粗蛋白含量在21.66%~24.25%之间,陕西关中和辽宁显著高于其它地区;粗脂肪含量在5.689,6~6.42%之间,陕西关中、贵州和甘肃秦川牛肌肉间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各地之间的粗灰分和钾、钠、钙、锌、铁、锰等矿物元素含量基本一致(P〉0.05);不同地区秦川牛胴体脂肪酸含量不尽相同。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陕西关中和甘肃的秦川牛肉极显著地高于陕北、贵州和辽宁地区(P〈0.01);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变化正好相反;不同地方的秦川牛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同种氨基酸在不同地区秦川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华山松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为华山松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华山松幼嫩针叶为材料,分别采用试剂盒法、SDS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华山松基因组DNA,确定华山松DNA最佳的提取方法.通过L16(44)正交试验设计对华山松SSR-PCR反应体系中引物用量(A)、dNTP用量(B)、Taq DNA聚合酶用量(C)和DNA模板用量(D)进行优化,获得华山松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结果]改良CTAB法提取的基因组DNA浓度为92.1~1786.3 ng/μL,OD260/OD280为1.80~2.07,OD260/OD230比值约2.0,条带明亮且清晰,无弥散现象,表明该方法提取效果最佳.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素影响华山松SSR-PCR反应体系扩增效果的主次顺序为A>D>B>C,最优水平组合为A4B2C2D2.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素影响华山松SSR-PCR反应体系扩增效果的主次顺序为A>D>C>B,最优水平组合为A4D2C2B2.结合正交试验16个组合的评分结果,最终确定华山松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0.00μL):10μmol/L引物0.35μL,50 ng/μL DNA模板1.00μL,10 mmol/L dNTP 2.00μL,5 U/μL Taq DNA聚合酶1.20μL,10×PCR Buffer(含Mg2+15 mmol/L)2.00μL,用ddH2O补足至20.00μL.[结论]优化获得的华山松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可应用于华山松种质资源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甘蓝、番茄不同间作比例对甘蓝生长及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宜的间作比例,为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甘蓝与番茄间作模式,对甘蓝主要害虫菜青虫、小菜蛾、菜蚜等有一定的趋避效果,但6∶1的间作处理效果较差,4∶1、2∶1的间作处理效果良好,且差异不明显;2∶1的间作处理由于间作密度小,甘蓝受番茄生长的影响大,植株生长不良,6∶1的间作处理由于间作密度较大,甘蓝受虫害影响大,叶球虫孔数多,商品性差,4∶1的间作处理,植株生长良好,叶球饱满、质量大、商品性好。综合各项数据分析,4∶1的间作比例更合适。  相似文献   
55.
2014年引入妮娜女皇葡萄一年生苗木在淮安市园艺技术服务站果树示范基地试栽,经过5年试验观察,表现优良,经赤霉素和氯吡苯脲处理后,平均穗重680g,平均单果重17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8%,最高可达21%,甘甜可口,苗木栽植第4年每666.7m^2产量1000~1250kg。适应性强,丰产性良好,可推广。总结了妮娜女皇葡萄的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6.
蜡梅花是重要的天然花香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分析了采摘后蜡梅花摊放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离体蜡梅花在摊放过程中开放状态变化不明显,花枝经清水培养,花苞到全开状态历经32 h左右。全开状态蜡梅花的挥发性物质种类随摊放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摊放12 h最多,此时出现了酮类、醛类和酚类;大部分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在摊放20 h后降低。主要挥发性物质乙酸苄酯在摊放12 h达峰值,较0 h增加35.04%;4–乙基苄醇和α–罗勒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α–罗勒烯在摊放4 h后急剧增加,20 h达最大值;芳樟醇、别罗勒烯和2,6–二甲基–2,4,6–辛三烯在摊放24 h内呈降低趋势,分别较0 h下降了18.32%、78.92%和41.19%。结合感官审评与GC–MS分析结果可知,全开状态的蜡梅花采摘后离体摊放20 h内能较好地保持花香的鲜灵度和浓郁度,且在12 ~ 20 h之间挥发性物质种类丰富,具花果香的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研究结果可为蜡梅花作为天然花香原料的更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7.
不同花色牡丹品种花瓣色素含量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属白、粉、红3个色系的6个牡丹品种花瓣为试材,采用薄层层析色谱法(T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和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研究不同花色牡丹品种花瓣中的色素含量,并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粉色和红色系牡丹中检测出2种花青苷,分别是矢车菊素-3,5-二葡糖苷和芍药花素-3,5-二葡糖苷,白色系牡丹中未检测到花青苷类物质,其中矢车菊素-3,5-二葡糖苷在粉色系牡丹中含量较高,而红色系中总黄酮和总花青苷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8.
 调查发现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和郑州市中牟县西瓜田病毒病严重发生,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蕨叶、皱缩、卷曲,枝梢翘起,果实变小和瓜纹不清。为明确其病毒种类,通过小R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采集的西瓜样本中存在8种病毒。其中包括5种已知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 MABY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 W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和西瓜隐潜病毒(Citrullus lanatus cryptic virus, CiLCV);3种为新检出的RNA病毒:西瓜病毒A(Watermelon virus A, WVA)、西瓜皱叶相关病毒1号(Watermelon crinkle leaf-associated virus 1, WCLaV-1)和西瓜皱叶相关病毒2号(Watermelon crinkle leaf-associated virus 2, WCLaV-2)。RT-PCR检测田间66个西瓜标样发现,WMV、CiLCV和ZYMV是侵染两地西瓜的主要病毒,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56%和52%,两种及以上病毒复合侵染的比率达68%。  相似文献   
59.
60.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以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质量分数为20%的PEG-6000溶液处理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芽长、主胚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抗旱指数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值(F值)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处理后的芽长、主胚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受到抑制,但不同品种的降幅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晋麦47、运旱618、长治6406、石4185和旱选10号抗旱性明显强于F值较低的京冬18、石家庄4号、石优20、郑麦366和郑麦9023。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F值较高的晋麦47、运旱618和长治6406的抗旱性要显著高于F值较低的京冬、石家庄4号和郑麦366。这说明基于形态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法可以有效地对小麦萌发期抗旱性进行鉴定,供试材料中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有:晋麦47、运旱618、长治6406、石4185和旱选10号,抗旱性较差的品种有:京冬18、石家庄4号、石优20、郑麦9023和郑麦3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