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178篇
基础科学   94篇
  185篇
综合类   388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167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5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8年   3篇
  1924年   1篇
  19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松树Pt菌剂育苗菌根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Pisolithustinctorius(Pt)菌根真菌重分离与母菌株培养物的比较及菌根子实体鉴定等方法,确证Pt菌剂人工接种的成功;并用照片描述形成Pt菌根的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发现典型外生菌根真菌──pt在苗圃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与松苗形成内外生菌根。结合生产大田应用试验,证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Pt菌根剂具有明显的菌根化效果,和促进苗木生长、提高生物产量的作用。所试4种松树菌根化率均为100%,Pt指数在84以上,提高合格苗产量14.6%以上,平均苗高、地径、干物重、侧根数和根系总长分别增加28.1%~71.4%、22.8%~49.2%、66.7%~457.1%、128.0%~200.0%和82.4%~101.0%。  相似文献   
102.
竹类植物种群扩散效应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黔中地区,采用单一繁殖体同地种植方法,持续10年观察了金佛山方竹和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对比了二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增长,2个竹种的繁殖生长呈现如下变化:1)年出笋日数及出笋最远距离逐年增加,毛金竹的相应值较高,竹种间出笋日数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2)年出笋量、竹笋平均地径及最大地径逐年增加,竹笋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竹笋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出笋量及竹笋密度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3)年新竹数量、平均地径、竹高及胸径处节间长度、以及竹鞭粗度和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逐年增加,成竹率呈“缓慢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新竹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新竹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成竹率差异显著、胸径处节间长度及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差异极显著,新竹数量及密度、平均高度及胸径处节间长度、成竹率及竹秆基部根数量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4)平均竹笋质量和出笋时间的负相关极显著,相应值的种间差异显著,毛金竹平均竹笋质量较高。总体而言,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优于金佛山方竹。  相似文献   
103.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 Ecosystem services are investigated from many perspectives, but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comparing the perception of forest and demand for forest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04.
以东北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设立面积为1 hm2(100 m×100 m)的样地12块,在每个样地安装面积为0.64 m2(0.8 m×0.8 m)的种子收集器5个.自2018年7月末开始收集种子,每月收集1次,至11月末结束.在实验室将收集的种子分成完整种子、干瘪或霉烂种子、被取食种子3类,分析种子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种子雨阶段,共收集177561粒种子,平均种子雨密度为1257.42粒·m-2.完整种子占种子雨总量的比例较高(99.43%),其中水曲柳种子完整率为98.20%,高于其他树种;冷杉种子完整率为89.79%;未收集到鱼鳞云杉种子.研究区大部分树种种子在10月份达到成熟高峰,整个群落及各树种种子雨在不同时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种子空间变异系数为1.35,水曲柳变异系数最大(7.02).该地区种子雨产量丰富、种子完整度高、天然更新潜力大、种子空间变异程度大、种子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5.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6.
叶绿素荧光是研究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为了探讨开花对麻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用PAM-100分别测定了开花与未开化麻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升高[0~2 000μmol/(m^2·s)],在开始阶段[0~200μmol/(m^2·s)]麻竹叶片的NPQ、Y(NPQ)、Y(ND)、ETR(Ⅱ)和ETR(Ⅰ)均迅速升高,Y(Ⅱ)和Y(Ⅰ)却迅速下降,之后变化缓慢并趋于平稳,而Y(NA)和Y(NO)几乎一直维持平稳;其中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均高于开花麻竹,Y(Ⅱ)、Fv/Fm和ETR(Ⅱ)无明显差异。在本实验培养光照下[230μmol/(m2·s)],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也均高于开花麻竹。由此表明,开花引起麻竹PSⅠ的Y(Ⅰ)和ETR(Ⅰ)以及PSⅡ的NPQ降低,这意味着开花麻竹的光保护能力下降,使得PSⅠ受体侧电子积累,导致光合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7.
根据猪圆环病毒2型(PCV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PCV2的鉴定引物,利用PCR方法对65份疑似PCV2感染的病料进行检测。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经处理后,接种无PCV污染的Dulac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对各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21株PCV2,均属2b基因型,其中有16株为1C群,5株为1A/1B群。研究显示PCV2b 1C群已在江苏成为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08.
刺参生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大连沿海刺参生殖腺的活体观察、分期特征以及生殖腺指数、生殖腺主分枝的最大直径和消化管重量的季节变化,研究了刺参的产卵习性及产卵盛期。通过对生殖腺组织学的研究,论述了刺参的性腺发育阶段及其生殖周期。  相似文献   
109.
山西各类沙棘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山西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各类沙棘叶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评价与开发利用沙棘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沙棘叶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5月-7月份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沁源和方山产区的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同时看到,普遍沙棘桔红果叶总黄酮含量高于橙黄果叶;沙棘雌株叶总黄酮含量高于雄株叶。结论:6月份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沁源和方山地区可能为山西沙棘叶的最佳产区。  相似文献   
110.
李娟  韩永芬  陈莹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5(12):2074-2077
[目的]该研究旨在了解航天诱变对菊苣不同品系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为南方喀斯特地区筛选耐旱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选育出的菊苣新品系和目前主推的菊苣品种为研究对象,对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增加,PA-82、普那菊苣和PA-43的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在处理12 d时,分别上升了0.575、0.72和0.844μmol/g;SOD、POD和CAT活性迅速升高,在处理9 d时,PA-82、普那菊苣和PA-43的SOD分别上升了878.9、809.2和711.1U/g,上升幅度为139.1%、136.7%和121.1%;POD分别上升了4 397、3 754和2 767 U/(g·min),上升幅度为265.84%、257.65%和204.06%;CAT分别上升了402.1、277.1和170.9 KU/L,上升幅度为73.08%、39.69%和26.20%;之后3种保护酶均出现大幅度下降,12 d时,PA-82、普那菊苣和PA-43的SOD分别下降1 206.5、1 144.7和1 108.6 U/g,POD分别下降3 145、2 876和2 753 U/(g·min),CAT分别下降587.2、698.1和584.1 KU/L。[结论]经综合评价,3种菊苣的抗旱能力为PA-82〉普那菊苣〉PA-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