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11篇
  8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根系特征,以该地区71个历史和现代主推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进透明盆播法种植小麦,在苗期观测初生根数量和角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初生根平均数量和平均角度分别为4.8条和106.9°,变化范围分别为3.6~5.6条和  78.8~124.1°。植株的初生根系数量和角度分别为3~6条和54.2~143.3°。不同品种的初生根数与角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但5条与6条初生根的植株间初生根角度差异不显著。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在半冬性与春性品种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育成年代品种间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稻茬小麦的氮硫肥施用技术,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0、195和27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和0、30和60 kg·hm-23个施硫水平,研究氮、硫肥配施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显著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但施氮量达270 kg·hm-2时氮肥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显著下降,籽粒支链淀粉、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增施硫肥可使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并提高籽粒支链淀粉、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相比其他氮、硫肥组合处理,施氮195 kg·hm-2配合施硫60 kg·hm-2提高了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该组合处理下籽粒产量比仅施氮270 kg·hm-2处理提高了5.7%。此外,195 kg·hm-2施氮量配施硫60 kg·hm-2还提高了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蛋白各组分含量。这说明氮硫合理配施可提升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起到提高籽粒产量、改善籽粒蛋白品质和粉质质量的作用;减氮条件下通过适量配施硫肥可作为小麦优质高效生产的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33.
为明确不同机械耕播方式下减氮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扬辐麦13为材料,研究两种机械耕播方式[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NT)、旋耕+2BFG-10(8)230型播种机(CT)]和三个施氮模式[常规模式(N1):施氮量270 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 5∶1∶2∶2;减氮模式(N2):施氮量225 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减氮减次模式(N3):施氮量180 kg·hm-2,基肥∶拔节肥=5∶5]对小麦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4%,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提高了植株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使花前氮素转运量增加和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分别增加10.78% (P<0.01)和7.56%(P<0.05),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其最终籽粒产量提高5.36%(P<0.05)。N2处理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可维持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花后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N3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但氮代谢酶活性较低,影响氮素在植株中的积累和转运,且籽粒产量最低。因此,播前土壤偏湿条件下推荐采用NT耕播方式,配N2减氮模式,有利于小麦生育中后期维持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的积累,促进氮素向籽粒转运,提升氮肥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实现高产高效;若CT耕播方式下宜采用N1施肥方式才能实现稳产,但氮肥利用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不同磷、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磷、钾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增产增效提供参考。【方法】2020—2021年在江苏仪征市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供试小麦品种为弱筋型‘宁麦33’,该地块稻麦秸秆长期全部还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磷肥,分别设置3个一次基施磷(P) 0、72和144 kg/hm2处理(分别为P0、P1、P2)和1个基施与拔节期追施磷(P)各72 kg/hm2处理(P3);钾为副区,设置3个一次基施钾(K) 0、72和144 kg/hm2处理(K0、K1、K2)和1个基施与拔节期施钾(K)各72 kg/hm2处理(K3)。小麦收获后,调查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分析植株和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施磷、钾肥对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养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效应和交互效应,适量的磷、钾肥(72 kg/hm2)配施有助于量质效协同提升,而过量施用(144kg/hm2<...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明硫包衣型缓释肥施用方式对不同红皮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品质及氮效率的影响,为缓释肥在小麦生产中的科学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红皮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2、扬富麦101、苏麦11和农麦88)为试验材料,在等量施氮(纯氮225 kg/ha)条件下,设100%硫包衣缓释肥(Q)、60%硫包衣缓释肥与+40%尿素配施(H)2种肥料配比方式,3个基追比水平(10∶0、7∶3和5∶5),以常规尿素分施(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处理为对照(CK),比较分析不同肥料配比、基追比处理间小麦产量、品质和氮效率的差异。【结果】相较于CK,硫包衣缓释肥单施对4种红皮强筋小麦增产效果较好,以Q3处理(肥料配比为Q,基追比为5∶5)增产效果较佳,平均达7.93%。对4个品种的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千粒重,其次是每穗粒数(扬富麦101、农麦88)或穗数(镇麦12、苏麦11);Q3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与氮肥偏生产力最高,H3处理(肥料配比为H,基追比为5∶5)的氮肥表观利用率相对较高。品种、肥料配比、基追比对小麦相关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其中小麦出粉率以CK和H1处理(肥料配比为H,基追比为10∶0)较高,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以CK和H3处理较高,面团稳定时间以CK和Q3处理较好,综合品质多以H3处理最佳。【结论】100%硫包衣缓释肥采用基肥∶返青肥为5∶5的施肥方式,小麦高产、省工;60%硫包衣缓释肥+40%尿素配施采用基肥∶返青肥为5∶5的施肥方式,小麦增产、提质,且可实现优质与氮高效的协同发展,这2种方式可作为稻茬小麦推荐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36.
通过15N微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不同密度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差异,探索提高晚播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结果 表明:稻茬晚播小麦开花期植株吸收的氮素67%~71%、成熟期植株吸收的氮素53%~70%来自土壤中氮素,15N微区试验结果表明开花期植株对肥料15N的吸收以基施15N为主,成熟期吸收追施15N比例则高于基施15N.花后营养器官中的肥料15N向籽粒中转运,其中茎鞘转移量最大,转移氮素以基施15N为主.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加成熟期植株对追肥中肥料15N的吸收量及占总氮比例.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提高,主要是增加营养器官中追肥15N向籽粒中转运.这说明晚播条件下适度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土壤中肥料残留,提高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中的运转量,结合氮肥后移措施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37.
农业专家系统开发推广中新兴信息载体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当前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从信息载体、农民认知层次与接受程度、专家系统自身完善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兴信息载体,如移动通信网络、PDA、3G技术等在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为给稻茬小麦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肥施用量、施用比例和时期调控构建不同氮肥利用率(NUR)群体,研究不同群体间产量及其构成、籽粒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氮高效群体(NUR≥60%)的籽粒产量、出粉率、硬度、净效益及产投比均显著高于氮中效群体(NUR40%~60%)和氮低效群体(NUR≤40%)。不同氮肥利用率群体间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差异均不显著。NUR与籽粒产量、出粉率、硬度、净效益和产投比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高效群体具有适宜穗数和较高穗粒数,而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群体。NUR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通过氮肥的合理运筹可以实现产量、效率、品质、效益协调提高的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39.
基于高光谱的倒伏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倒伏小麦产量进行准确、快速地估算,选取在乳熟期发生不同程度倒伏的两个春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光谱仪测定了不同倒伏级别下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研究植被指数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最终建立快速、有效估测倒伏小麦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级别倒伏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随倒伏级别的增加,千粒重和产量均呈降低趋势,二者最高降幅分别为10.72%和17.69%。对倒伏小麦产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相关分析,在350~690 nm波段,相关系数随波长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在690~760 nm波段,相关系数呈上升趋势,在764 nm处,相关系数绝对值达最大,为0.734。千粒重与DVI570,670的相关系数值最高,产量与DVI764,407的相关性最好,且都通过了0.01水平检验。利用植被指数-千粒重-产量构建的反演模型,可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与单因子植被指数-产量模型、多因子植被指数-产量模型相比,能更好地反演不同倒伏程度的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0.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品种,利用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稻茬小麦的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NUR)受播期、密度、施氮量组合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对小麦NUR效应表现为氮肥播期密度。在试验条件下,实现高产和高NUR目标,三因素有多种组合模式,其中播期10月28日至11月2日+密度160~180万株hm–2+施氮量200 kg hm–2的组合,其产量为6800~7200 kg hm–2,NUR大于42.0%(最大值为44.8%),可靠度达到95%;播期10月21日至27日+密度120~150万株hm–2+施氮量190~225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6200~7000 kg hm–2,NUR达41.0%以上;播期11月3日至11日+密度210~240万株hm–2+施氮量190~210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5900~7250 kg hm–2,NUR达3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